第30章 第 30 章 李广:这福气给你,你要……
卫青受了许多夸赞,面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笑意,一点不见焦躁和过分的欣喜,别人怎么夸赞,他都和气的恭维回去,没有一点傲慢和不情愿的神色。
和善的态度,让想要向他下注的人更满意了,能和“好人”做朋友谁想和奸人做朋友啊在卫青崛起势不可挡的情况下,当然是把这个天然盟友拉进自己的阵营,才能获得更多利益,这可不能让那些文官抢跑了。
别以为武将不会拉帮结派,实际上武将中结团的也不少,下定注意的武将们,决定回家就把家里和卫青年龄相仿的孩子赶去和卫青结交,还要找那种脾气好点的。
家里是混世魔王的那种就得紧紧皮,别让人跑来碍眼,他们可是冲着世家殷亲去,不是去结仇,对了还要给霍去病送礼物,这个年纪的小男孩喜欢什么来着。
说完历史上卫青的处世之道,接着来回来聊聊我们的李广将军。
先前说过李广将军在古代文人中被多有吹捧,但在现今却被踩如泥潭。
明明就迷路过一次就被冠上迷路侯的称号,飞将军这个匈奴这个对他表示畏惧的称呼,也被曲解成逃跑飞快,是匈奴给与的讽刺称号,不过被公知太史公给吹成了赞美。
还有什么诸如屡战屡败,大事上必掉链子,明明被匈奴抓了那么多次,却次次都能跑回来,肯定是勾结匈奴人了,是汉奸。
天见可怜,李广也就是龙城之战被匈奴人抓了一次,怎么就谣传成次次被抓了
“竖子尔敢”
听到汉奸两个字,李广气的头发都炸起来。
他面向刘彻,指天发誓“陛下李家世代忠良,决不能受此等大辱啊后世之人欺我辱我,广却不能平白承受此等污名。愿指天为誓,广此生若有半点叛国之心,便让天公降下雷云劈死广,只愿留得清白在人间。”
李广是真的愤怒,身为世家子弟和武将。
但凡有点骨气都不能被冠上叛国的污蔑,这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会被唾弃的污点,真背上这个骂名,家族就全完了。
李广也没有脸面再见昔日同僚,与其如此,还不如现在死了更好。
李广做事是有些冲动的,说完就拔了剑要以死证清白,要不是卫青眼疾手快,拿剑一档,他就真的自证去了。
这夸张的速度,让刘彻都吓了一跳,心里充满了对后世胡说八道之人的不喜。
他当即把李广扶了起来安抚“卫尉为人朕在清楚不过,此事绝无可能,纯为后世污秽之语,君尚有一地要庇,莫要为此介怀。”
刘彻对李广的话非常真诚,李广是怎么样的人,刘彻不说全然了解,但是七八分也是有的。
他就是个标准世家子弟的性格,自持才华傲慢,前半生又活得顺利,自尊心强的要死,爱脸面,这样的人你说他贪污受贿,作威作福,有朝一日真能功高盖主,想要为自己谋取利益,甚至以外戚之身干政,刘彻都信。
但你要说他想叛国,这绝无可能。
武将尤其是世家的武将,最大的抱负就是追随君主建功立业,开疆扩土,位极人臣,哪怕要作乱,那都得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作。
要他们叛国,除了个别已经不在乎家族荣辱,毫无廉耻的奸人,其余人脑袋里根本没有这跟弦。
而李广像是会叛国的人吗他要是想叛国,几十次的交战中,早就跑了,何苦日后还苦巴巴的跑回汉朝,赎买为平民,在继续出战匈奴。
故而刘彻心里也是相当火大,他可以责骂打杀自己的臣子,但那是他们大汉的事情,什么时候轮到后世之人胡言乱语。
要是真的也算了,刘彻能和后世之人一起唾骂李广,日后在找个时间抄了李广家也没人敢反驳,文武百官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他,可如今天幕明显是要为李广证名,足见李广叛国一事纯属子虚乌有,是为后世者污垢。
何止是刘彻不爽,其他和李广交好之人,也义愤填膺,一边安抚李广,一边唾骂后人。
“造谣生事,造谣生事,此等污蔑之语,一看就为博人眼球之举,李公无需在意,言此语者小人也。”
“公切莫伤己啊后人生事,不过人走茶凉,看公无从辩驳,此时公更该留以功绩,辩驳后人。“
“正是如此,千年之后亦有小人,小人如何懂忠君爱国之义,自是无从理解李公。”
李广被大家好说歹说放下了剑,除了面色仍然张的通红外,看着是冷静了下来。
卫青见他冷静了,也松了口气,他对李广没什么恶意,同为将领,更是能对他此举感同身受。
在当今世人重名,此等辱名之举,行同杀人其心可诛。
要是污蔑李广者再此,卫青毫不怀疑李广会当场斩杀他们。
实际上李广也是这样想的,他面如厉鬼,平日握剑、弓的手攥的咯吱作响,但凡让他知道是谁在污蔑他,就算千年之后,李广都要入他们梦中让他们尝尝他沙包大的拳头,有多好吃。
呵
过于愤怒的李广,一瞬间领悟了冷笑的呵的意味。
李广是肯定没有次次被抓的,也不可能和匈奴人勾结。
他在匈奴眼里是很有价值的,要是想勾结匈奴,早就被“封侯”了,何苦在汉朝苦巴巴的攒军功。
实际上在李广传记中,除去杀三人那次,李广和匈奴人,有记录的大战,战绩是一败一平一次迷路。
这个战绩对比卫霍是不值一提。
但对比同时期的将领,李广的战绩绝对不比任何人差,其中的一平是由于张骞来晚了,导致李广部队死伤众多,才没得到封赏。不然以这次李广带兵拦截做左匈奴王,完成战略目标的战绩,封侯是稳了。
一败是由于匈奴人过多,李广带兵打的人全死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匈奴几百骑的追杀下逃了回来,因此被贬。
从以上几点,加上史记中关于李广用兵的记载,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而其士亦佚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虏亦不得犯我”
可以看出李广带兵,并不严苛,甚至相当松散散漫,这样的士兵在城内出城打游击抗击匈奴人时,不用远程追击,不需要提防匈奴人的夜袭。
再加上李广本人带兵打仗,拼的就是一个不要命,士兵又愿意追随李广战斗,俗话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这个道理适应在任何人身上,因此在守城战的时候,李广往往能靠着凶狠击退匈奴人,让他们不敢进犯。
同时纵观李广守城从上郡、陇西到云中等地,在他担任太守期间,匈奴人对他地方进犯地方都是最少的,就是因为李广非常喜欢出击,匈奴人来一次他打一次,从来不害怕或者往后退,而且凭借着对匈奴人的熟系程度,李广几乎每次都能或击退或逃离匈奴人的身边,失手的机会很少。
匈奴人也是人,他们也不是傻子,知道李广难啃以后,就少去打扰李广所在的县城,加上游牧民族就喜欢这种狠人,故而李广留下汉飞将军这个名号完全可以理解,绝不是李广跑得快匈奴人才留下的蔑称。
要飞将军真是对李广的蔑称,那在龙城之战李广被抓的时候,他就不该活着了,一个获得蔑称的人,怎么能称得上有才华,怎么会被匈奴的单于命令活捉。
不过李广成于这样的领兵方式,败也败在这样的领兵方式。
自古以来兵家将领对于带兵,都属于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但能做到和韩信一样的属实稀少。
首先能统领士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一个将军还好,只要负责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带领士兵勇武作战,赏罚分明,做到军队令行禁止就差不多可以被称为一代名将了。
但做元帅,要做的事情就多了。
包括但不限于士兵的后勤补给吃喝拉撒,行军的路线,敌我双方可能会出现的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插手的战争推演等等。
而以上这些李广只具备了勇武。
其余关于军队的规划,夜间的守备,他几乎都没有做,因此史书里记载他和程不识行军的鲜明对比。
他在外出作战匈奴时,被骚扰了总会无法迅速反击,损伤众多,程不识虽然军中规矩繁多,士兵也觉得追随他苦,但程不识作战却少有人来侵犯。
这也是李广作战的一个弊端,松散的行军管理,会更容易被敌人袭击,且得手可能性极高,损伤自然也会极高。
纵观我国各类兵法,令行禁止,军纪严明几乎都是板上钉钉一样的铁律,说真的李广这样带兵没有发生哗变和溃散,还能打仗,已经算得上是非常厉害了。
但同样李广的行军放松,注定了他不可能和卫青一样带领士兵大规模作战,不然这种松散的行军模式,匈奴人一来个夜间偷袭,汉军就无了,或者还没偷袭,汉军就因为补给吃喝拉撒等问题发生事故,无法继续行军了。
也是因为这样的作战放松,李广在历史中有记载的带兵人数一直不算多,最多的就是龙城一战,李广带兵一万。
但也是这一战,李广士兵全输自己也被俘虏,而在对比打左贤王是李广带兵四千却能支撑四万人两天,等来张骞救援,这就很能对比出李广带兵多少的差距。
而且李广还特别喜欢打逆风局,对面越危险,他打的越好。
比如史书里说他觉得自己遇见了老虎于是射箭能中,但是发现老虎是石头后,他就怎么也射不中石头中了。
再比如匈奴几百骑追李广,李广都能跑掉甚至反杀对面不少人,还有一直重复的四千打四万,虽然没赢,但也没输,杀的匈奴人也远超过己方的死亡数量。
可见李广的性格属于,越到绝境,越能打的类型。
而绝境往往意味着损耗,如果李广才华在高一点,他可以反推对面,那么他封侯未必没有指望。
但很可惜他的才华还不足以弥补他带兵能力上的缺陷,因此他打仗往往损伤了很多,却也只能和对面打个平手。
这种相当于和对面一换一的战术,对于汉朝来说是损失不起的,属于功过相抵,因此李广就总是得不到封赏。
讲到这里也会引起一个之前一直有提的问题,李广运气不好,又不被君上喜欢,卫霍外戚上位,掐媚献上,被天眷顾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可实际上是这样吗
不是的。
李广的运气怎么可能算差,他一出生就是世家,虽然家中已经稍有落寞,但仍有祖上留下来的人脉和祖传的弓学,少年时也曾成名,到了武帝时期也多是被信任的。
比如龙城之战,最开始卫青领兵绝不算多,这场战斗启用的更多是老将,其中李广汉武帝刘彻绝对是赋予厚望的,毕竟当时汉朝能打的没几个,李广又是老一辈武将的领头之一。
在刘彻登基后不久就封他为卫尉,负责宫内安全,试想一个不被君主信任的人,能被安排到宫中负责这个,刘彻难道不怕死吗
想也知道不可能。
因此李广在龙城之前都是颇为受刘彻信任的将领,再龙城时也曾经给予厚望,可惜李广没有拿下实绩,而卫青那下了,刘彻多实用主义的一个人啊
他就是谁好用,用谁。
如果卫青幸运他就不会是私生子出生,少年牧羊,成年做骑奴,而该和李广一样出生世家,饱受信赖。
同理的还有霍去病的幸运,后世文人只看到了霍去病的幸运,说他在深入匈奴时从不迷路,却没看到他收编匈奴人,任用他们作为向导,带领军队前行,只将这一切归功于幸运,这岂不可笑。
这样一看,李广有的优点,卫霍也有,李广没有的优点,卫霍还是有,这一对比,成功的会是卫霍也不足为奇了。
不过李广不能封侯除了能力,还有的另一个因素是,他的政治情商并不高,比如之前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跟随周亚夫所获得的功绩绝对是足够封侯的,但他却私自接了梁王的军印,导致犯了错不得,回朝后就没了封赏。
还有他的性格狭义气量小,再担任右北平郡守的时候,为了报复曾经拦下他马车的霸陵县尉,带着他一起去右北平上任,然后就杀了人家,还和汉武帝上奏这件事谢罪。
这时候李广在驻守边境,死的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刘彻就好言放过李广,但你要说刘彻心里好受吗那肯定是不的,你早不说晚不说,这个时候说,这不是逼他一定要原谅你李广,刘彻能受这种气。
因此越来越不喜李广疏远他。
最后李广为什么被众多现代踩入泥里,很简单因为吹的太过了,自汉以后的人,非常喜欢用李广来吹自己。
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还有之前天幸那句等等诸如此类的诗歌,将李广描绘成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让人心驰神往,忍不住一探究竟。
可真仔细去看李广的战绩,那是牛皮吹得震天响,一看战绩“二点五”,再加上古代文人,吹李广,就吹李广,还特别喜欢拉踩卫霍,这一下可就捅娄子了。
现今大家看史书讲究去繁化简,就看你这个具体战绩怎么样,比如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的飞将,再教科书上一直指代李广,但大家一看史书,不对啊
夺回阴山的不是卫青吗和李广有什么关系,肯定是假的人家说的是卫青,然后就开始拉踩李广,毕竟李广的战绩对比卫霍二人实在名不副实,这让喜欢这两位的“一些人”尤其不爽,之前文人怎么夸赞他,今人就怎么贬斥他。
但实际上,王昌龄这句诗的飞将一词一直没有定论,有说是卫青的,也有说是李广的,还有一种是说龙城指卫青,飞将指李广。
无论那种说法,除了王昌龄本人也无人得知了。
以此来嘲讽李广鸠占鹊巢,属实毫无意义。
而包括太史公在内的人,夸李广,实际上都是在接着李广表达自己的愁绪,之前看到有个人说的好啊,卫霍功绩太大了,所以文人们自觉自己比不得他们,但是李广的功绩有,却并没有强到离谱,大家都觉得自己可以成为李广。
加上李广明明有功,却一直无赏,天然就有种悲剧的色彩在里面,这正是文人所喜欢的,特别在一联想自己的处境后,这种感慨就更大了。
我简直和李广一样,都是生不逢时,又是不被任用,我真的太可惜了,这样的感慨留在每一个不得志的文人心里,人一多,你一句我一句,李广直接成了不得志的代名人。
简直惨兮兮,人这辈子就恨自己没封侯,后世人还要反复拿出来说,惨啊
最后在总结一下,李广这个人绝对是有本事。
他镇守边境拥有多年和匈奴对战的经验,在一百打三后还有他遇见匈奴千人部队,却凭借着自己对匈奴人的理解,不费一兵一卒返回汉营,加上史记中屡次提起他对匈奴人十分熟悉,能依此反击匈奴,足可见他对于如何打匈奴也有着一套章法。
虽然为人狭隘肚量不大,但他也能和士兵同苦同乐,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在缺量断水的情况下,士兵不吃他不吃,士兵不喝他不喝,一生家中都没有多余的钱财,不谈购买家产的事情。
因此他率领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古代士兵在他们看来,能和他们共苦的将领了便是极好的将领,而李广多年的镇守,也确实让他所安守的地盘,过上了安稳日子,就这点而言足够百姓感激他,愿意在他死时为他哭泣。
但很可惜,李广在才华性格中都稍差一点,他愿意和士兵痛苦乐,却忘了军纪言明,反而死伤更多,对于李广而言未必不是一件难过的事情。
古代的文人便是看中李广的这一点,着重突出了他性格和差一点的局面,才出现了李广运气非常不好,和李广很强的说法。
这里也有人说太史公偏心李广的,确实太史公偏心了。
但这份偏心李广未必想要,而且该说的性格战绩,太史公也没有隐瞒如实记录,就说详细了那么亿点点,就抓着这里说太史公是公知也有失偏颇。
李广听完天音陷入沉思,他之前一直没有想过自己的作战方法有什么错误的地方。
虽然伤亡过大,但每次敌方的伤亡也同样惨重,士兵们也非常乐意这样,可如此却是掉了西瓜捡芝麻吗
在李广沉思的时候,主父偃见李广面色仍然不好,还以为他还在为后人的污蔑而难过,觉得看在同僚的情谊上安慰一番。
“卫尉后世有诬着,赞美亦是不少,虽不得封侯却流芳千古,此乃大福。”
李广听了沉默的看了对方一眼,他这辈子就一个封侯的愿望没实现,还被后世闹得沸沸扬扬不得安宁,还上了什么教科书,被人诵读,这简直是在扒李广的脸皮。
就这样还有主父偃还要恭喜他,难怪后来被陛下嫌弃,做官做成这样,一点脸色也不会看,简直差劲。
李广想着最终因为今天刺激过大,选择了平稳的方式问候对方“这福气给你,你要不要。”
主父偃微笑“吾有了。”
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