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 27 章 请认真看史书
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几次战斗成果,把大汉朝臣的心里预期都拉太高了,还是大家的心情都已经麻木了。
再听到卫青在遭遇匈奴主力还能杀数千人,大家居然不觉得意外,反而觉得本该如此,心情毫无波动,只有听到最后斩获了斩单于叔祖、俘虏单于叔父,把匈奴打得退入漠北,大家的心情才剧烈波动了起来。
是人吗是人吗
怎么大家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凭什么他卫青就那么强,和着这卫青是老天爷的亲儿子吧
武将的酸味弥漫了大殿,除了刘彻全然为卫青的才华高兴,甚至恨不得他更强点外。其他人面对天幕之后关于卫青的话题,已经陷入一种,我就看看你卫青还能怎么强,反正我们没手可出,就看你还能怎么秀的状态。
可惜在他们已经放平心态后,天幕却没在讲卫青的功绩了,反而说起了卫青的为人和李广
突然冒出来的李广,让众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同时,也让李广本人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眼皮直跳。
他怎么就感觉那么不对劲呢
除去我讲的那几场战役外,卫青再之后还作为大将军压阵,参与了漠北之战。
由于这一战中最出风头的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所以这里我们也先不讲,留着讲霍去病的时候一起讲。
就从战役的结果来说,这次理所当然还是汉朝的胜利,或者说是大胜。
再史书上记载卫青一共七次出兵匈奴,七战七胜他的领兵能力,排兵布阵水平是毫无疑问的高超。
再之前有人说卫青能战胜敌军是运气好,那么我就想问了,一个人胜利一次是运气好,胜利两次也可以是运气好,那胜利七次呢
难道匈奴弱到能七次被好运战胜
天幕下,匈奴单于营地
“哼,后世哪来那么多黄口小儿,这是看不起我们匈奴吗”匈奴单于气愤的掏出刀插在桌子上,狠狠的骂。
说实话听到卫青的诸多功绩,这位匈奴单于是又恨又怕,他是怎么也想不到现在还是他们占优势的匈奴,之后居然会输给软弱可欺的大汉。
这一连串的功绩,甚至让匈奴单于想起了,以前流传在匈奴人中的传说,中原有名将名曰李牧,善计谋,大败匈奴铁骑十几万,有朝曰秦,国富民强铁骑破六国,名将蒙恬勇猛善战,收河南,击匈奴,构万里长城,族人闻风丧胆。
但那已经是不知道多久以前的事情了,匈奴的单于以前面对这些传说是不屑一顾的,就那履弱的中原人,如何比得他们匈奴人,就算真的是哪些名将在世,当时的匈奴和现在的匈奴能比吗
那些单于也不是他,是他的话,怎么可能会输。
但现在,天上的神仙说,隔壁履弱的中原人,七战七胜,他们这是被打得妈都找不着了啊
他们都这样了,后世居然还说他们输给的人,是靠运气才能七战七胜的,看不起谁啊
要是那个卫青是靠运气才,这不就是说天不庇佑匈奴,这怎么可能,天必然是庇佑匈奴的,只是那个卫青技高一筹罢了。
比起相信匈奴被天神放弃,匈奴单于更愿意相信卫青不过是有李牧、蒙恬之能,他们匈奴是可以战胜对方的。
安抚骚乱的匈奴王们,匈奴的单于在大家的窃窃私语中说“既然天幕说那个卫青有统战之能,我们也不可坐以待毙,待明年开春祭天后,便发兵大汉。”
“不可”
匈奴单于的话音刚落,已经对天幕中的卫青恨的牙痒痒,又畏又惧的右贤王等人,连连反对。
作为领地靠大汉最近的匈奴王们,他们怎么还敢托大,现在是恨不得单于越早出击越好,多拖一阵他们都害怕,卫青不知道从哪里带兵杀出来,砍了他们。
可惜他们意见没等匈奴王反驳,就被其余的匈奴王锤了。
“不可,那你们难道还想现在发兵马如今可是深秋,再过不久就该入冬了,不趁着这时给牛羊养膘,去打仗,来年你让大家如何生活,牛羊都不要了。”
秋季是给牛羊养膘,准备迁徙的季节,这时候小股作战尚可,若是大规模发兵,匈奴人就算赢了,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哪里有匈奴王愿意这么做。
再说了,反正汉就算朝打来,最先打的也不是他们,只要他们在汉朝打河南的时候,出兵支援就好,这样既可以防止自己兵力被削弱,也可以有足够时间反击汉朝,对一些小匈奴王来说,这才是最不亏的做法。
其余匈奴王的想法,匈奴单于怎么会不知道,他心里未尝没有对楼凡、羊和右贤王几人的不满,要不是他们一个大意给汉朝打出了气势,一个弄丢了河套,他们匈奴之后怎么会一步步失败。
不过心里在不满,匈奴的单于也没有表露出来,匈奴并不是一块铁板,天幕说他们匈奴一直再输,已经让一部分匈奴王对他不满了,觉得是他不被天眷顾,才会如此。
为了明年能赢得对汉朝的战争,一举重击中原人,匈奴单于现在要收集大家的认可,不然他也不会提出明年春再打仗了,他才是比右贤王等人,更加焦急焦虑,想证明自己的那个人。
他都忍了,哪里有其他人说话的份。
匈奴当然不会这么弱,说起来卫青会被后世有这样的误解,太史公是要付一点责任的。
作为现今依然最具参考的史书之一,太史公所做的史记在里面讲明了卫青功绩的同时,也发泄出来太史公本人对卫青的嫉妒,和不满。
比如在记录卫青功绩的时候,虽然记录了大体的战况战绩,但也有不少的地方被一笔带过,许多事情让人看得不慎清楚,只是一个数字描述,总会让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认为自己也可以。
而这份记录不清,是太史公不能记录清楚吗也不是,在同为将军的李广传记里,因为偏爱太史公连他杀了几个小兵都记得一清二楚,因此李广在后世也有了很大的名气。
在加上太史公还把,卫霍二人写入史记中的佞幸列传,这是一篇借佞幸之事迹警醒后人,重用奸佞的弊端的文章。
因此后世其中有一部分头脑不是那么清醒的人,他们看李广记录如此清楚,看起来厉害极了,卫青的记录模糊不清,又被列在佞幸传里面,加之当杀敌人数一口变成一个数字时,人们就不会再决定惊奇,反而觉得正常。
因此许多人都推崇李广,认为李广是有大才华的人,只不过是因为卫青比较幸运,有个皇后姐姐,才被放在了大将军的位置上,要是李广也在同样的位置上,李广未必不能有一样的功绩。
每当有人反驳的时候,还会拿出史记说事,例如太史公都把他们列进佞幸列传,肯定是他们不行。
对此,我只想说能不能不要歪曲别人的语言啊给我好好看看史书,和读书看重点啊
刚刚说了太史公是要付一点责任的,这个责任一来自记录不够详细,二就是把人写进佞幸列传,言语稍有偏颇,但人家该记的功绩还是记了,评价也没有乱给,写完书也说了,这是自己的一家之言。
而其中的偏颇,只能说人非圣贤,在时代的局限性下,又在没有其他史书流传下来的情况下,他能做到这样已经算不错。
再者写进佞幸列传,纵然有太史公的嫉妒和偏颇,但并不代表太史公想贬他们两个,当然了也可能是他想贬也贬不了了,在努力纠结之后,还是憋屈的写了。
原文说的是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翻译一下是从此以后,宫内被皇上宠幸的臣子,大都是外戚之家,但是这些人都不值得一谈。至于卫青、霍去病也因为外戚的关系而得到显贵和宠幸,但他们都能凭自己的才能求得上进。
前面的显贵和宠幸,对比卫霍的功绩,会尤为让人不爽,觉得他在瞎写,卫青霍去病得到功绩怎么可能是因为被宠幸。
难道不应该是杀的匈奴人嗷嗷乱叫吗
但从太史公的角度来看,要是没有外戚的身份这两个出身低微的家伙,怎么会有能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把他们放进这里面对于他来说是正常的,到未必是心存诋毁。
毕竟太史公本人也是世家出身,世家什么德行大家意会一下。
而且我觉得这句话的重点应该放在后面,他们是凭自己才华求得上进。
划重点才华。
也就是说就算都写进佞幸列传,太史公还是认为他们有才华,甚至我觉得这篇文最后的想表达的重点,其实是用卫霍二人踩之前的人。
太史公想要批判的也不是他们两个,而是汉武帝刘彻,但估计是还惜命,不敢明目张胆的批。
只能借用最得宠,又最有功绩的两个人,来讽刺皇帝,你看你都宠的些啥,你以为谁都是卫霍吗
可惜这些精髓,在后世人看来,就变成了卫霍没什么能力,全靠外戚的身份。因此这也是太史公颇为被人诟病的一点。
只能说什么人看什么事,会这样想的多是文官,或者酸儒,和不入流自身没本事就像拉卫霍二人下来,觉得他们也是没本事的佞幸,毕竟自己做不到当然也希望别人做不到。
像武官一类的对卫霍二人,都是多有赞赏,也正是因为他们知道打仗有多难打,匈奴有多难打。
也会有人拿王维的事说是事,在他的老将行里有这样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这句话你单看是不是觉得卫青是个幸运儿,李广太惨了。
但是哪里有人读诗单看一句,不看背景,不读全部的。
这首诗是也是用来讽刺统治者赏罚蒙昧,冷酷无情,是王维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穿梭士兵将校军队生活之间,发觉军队之中存在很多不合之处的不平之作。
不看史书,不读全诗,断章取义,说的便是如此了,也是可悲。
说到这里,我们也顺便提一下李广,毕竟这位是太史公的心头好,因为被太史公高高的捧起,一直被后世文人墨客追捧,到了现代又因为“好像”名不副实,而被踩到泥里的李广到底是怎么样的人。
只有了解了李广的生平,才能让人更清楚的知道李广为什么被高高捧起,现在又为什么被踩在地里,也方便和卫青做个对比。
让人明白为什么成功的是卫青,而不是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