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偏僻乡野董家湾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个江陵县,顾名思义,这个县靠近长江,山峦交错,因典型的丘陵地貌而得名。江陵县南部山区有个毛山镇,十里冲村地处该镇的一个狭长山沟,山沟长达十余里,因此取名十里冲村。十里冲村一共有五个自然湾七个村民小组,共计九百余人,是毛山镇最偏远、最落后、人口最少的一个行政村。
董家湾就是十里冲村的一个自然湾,该湾住户全部姓董,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人口大概两百人左右。该湾基本以农耕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苦荞、玉米、苕、花生、油菜、黄豆、蚕豆等农作物,基本自给自足。因为地处深山,山上竹木较多,所以该湾副业主要有竹木类日用制品,每当农闲时,家家户户就地取材,做些竹篮、竹床、晒垫、平篮、篾箩、米筛、簸箕、扫帚、筷子、刷帚等日用必须品到集市上卖,所得收入换些生活必需品回来,总体生活水平非常落后。
这些董姓居民祖先为什么要到这个鬼不生卵的地方落业呢?据湾中长老介绍,该湾自祖先开基落业到他们这一辈大约有十二代,始祖具体什么时间因什么原因到此落业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只有一些零散的传说。
据传,该湾始祖名叫董兴,跟李自成是老乡,贫苦农民出身,明末追随李自成起义,一路打到北京城,逼得明朝末代皇帝在梅山歪脖子树上吊死后,建立了自己的大顺朝。大顺政权建立没一段时间,就因吴山桂反水引清军入关后惨败垮台,成为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义军溃不成军,李自成率领残兵撤出北京城一路由河北安徽败退至长江流域,人数一路锐减,败逃至湖广通山县一带时,仅剩千余人,始祖董兴就是其中幸存的一员。
始祖董兴虽没有文化,但在战争中历练出强健的身子骨,在多次与敌军血拼中幸免于难。退到通山后,李自成成惊弓之鸟,对董兴这位从陕西带出来的老乡格外信任和依赖,每次外出视察地形时都要带上他,使得他的作战经验更加丰富,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周到。李自成残兵剩将被清军围追至九宫山一带,某一天,李自成带着董兴等随从十余人化装到九宫山南面山脚一带观察地形,准备确定突围方向,刚到一个程姓村庄农户家了解地势情况时,被当地地主武装头目程九伯察觉。程九伯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又是程氏宗族的族长,方圆数十里大部分是他的田产,养有家奴百余人。明末社会动荡,义军四起,盗贼猖獗,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和维护宗族秩序,程九伯将家奴和族亲壮丁训练成一支近两百人的地方武装,白天干活,晚上练武,战斗力丝毫不输官府正规军,由于这支武装的存在,当地相对安定。李自成败退到九宫山,清军随后而至,并发出《安民告示》,要求当地村民一旦发现李氏残匪立即报告,不然按通匪论处。程九伯眼线发现有十余不明人物进村后,怀疑是李自成的残兵,当时也没想到是李自成亲自出马进村打探消息,立即报告给了程九伯。程九伯接到报告后,慑于清军压力,同时为了维护当地治安,决定将这些不明人物捉拿送官。于是程九伯不动声色,偷偷组织百余名地方武装人员将其团团包围,准备捉拿送官,谁知李自成一行个个身经百战、武艺高强,拼死冲出包围圈,还当场杀死对方武装人员数十人。程九伯发现这些人不一般,一口茶功夫就杀死宗族武装人员几十人,断定是李氏残匪流窜至此,一边鸣锣发动全村人血拼报仇,一边派人火速就近报告清军,逃亡的碰到报仇拼命的,战斗极其惨烈。战斗半个时辰后,李自成一行仅剩五人,被追赶到村庄西边田畈,由于地生路滑,李自成负伤后跌倒,被围上来的地方武装人员用枪担刺进胸口当场身亡,一代闯王陨落九宫山。董兴等仅剩三人见闯王战死,负伤舍命逃回向李自成侄儿李过将军报告。李过将军闻言叔父李自成被程九伯等地方武装人员杀害,悲痛欲绝,立即率领仅剩的几百人马,将程九伯等百余人员杀绝,并屠村报仇,抢回李自成尸首就地草草掩埋后连夜西逃,准备进入深山老林隐姓埋名以图东山再起。在西逃途中,李过将军带领的几百人马数次遭到清军围追堵截,最后全部被打散,总数已不足百人。也是命不该绝,深山老林使残余人员有了一线生机。清军将仅存的残余人员赶到深山老林时,由于是夜晚敌情不清,怕遭埋伏而连夜退去。此时,董兴被打散,扶着身负重伤的战友一路摸黑逃奔,不知钻了多少丛林,翻了几座山,来到一条溪边稍作休息,发现这个地方很隐蔽,有水有山有坨空旷地,决定在此隐居再作打算,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十里冲村董家湾。
董兴作出在此隐居决定后,搭了一个草棚,安顿好负伤战友…。不久董兴战友因伤势过重又无法医治而去世,董兴独自一人在此隐居。
为了生存,董兴白天装成哑巴翻十几里山路,到外面给地主老财打短工,晚上回居住地歇息,成功躲开了地方官兵的追查。当时清朝刚建立,政权根基未稳,又是外族统治,官府虽然接到清剿李自成残余的命令,也只是应付性追查,上级过问时就回复全部清剿干尽,加上董兴装哑巴谨慎小心,被追查风险大大降低,又过几年,官府也就没有理会李白成残余人员了。
董兴当时不到四十岁,干体力活是个好把式,独自一人混个饭吃,雇主工钱给多给少也从不计较,当地地主老财都愿意捡这个便宜,时间一长,都混熟了,这家种田种地找他,那家挖水井苕窖也找他,也不问他是哪里人,反正问也白问,只要缺人手做事时就找董哑巴。这样一晃三年过去了,当地陈家庄有个姓肖的寡妇经常找董兴帮工,肖寡妇看到董兴人勤快,工钱又不争雇主给多少,一来二去就对他产生了好感。肖寡妇家境较好,有祖上留下来的一栋房子,三担田地,丈夫是个独子,得病去世后没留下一男半女,不久公婆也忧郁而死,只剩下她孤身一人。在古代肖寡妇这种情况是最艰难的,房产田产是被族人惦记着的,巴不得肖寡妇早点消失好瓜分她的家产,这就是乡下所说的吃绝户。族人看到肖寡妇经常请董兴帮工,恶从胆边生,到处造谣她不守妇道,扬言要赶她。为了赶走肖寡妇,族人先是怂恿内人谩骂,骂她克夫败家绝户,接着是毁她庄稼,暗偷明抢,甚至全家族提前商量瓜分她的家产,这间房分给陈甲,那块地分给陈乙…,只要有本事可先行占有,全族支持…
面对族人的压迫,肖寡妇孤立无援,无力抗争,就想把董兴当成依靠,董兴因为是李自成势力残余,自己都保不了自己,怎么敢造次,只能装聋作哑,刻意回避。转眼快过年了,肖寡妇族人对她组织了一次规模性攻击,腊月二十四小年这一天,族长亲自组织四十余人闯进她家,以她是绝户外姓人为由,牵她的猪,捉她的鸡鸭,开她的粮仓,抬她的家具,能搬得动的全部抢走,仅给她留下几天的口粮。肖寡妇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日子没法过了,当晚就准备上吊自杀,被族人发现后制止,说要寻死到外面去寻,这房子姓陈,肖寡妇看到寻死都难,心一横,算了,不寻死了,找董哑巴去,跟他打伙过日子。说干就干,第二天傍晚,肖寡妇拿出私攒的一些银两随身藏好,偷偷跟着卖工回家的董兴,钻林翻山跟到了十里冲董兴的住所,董兴大吃一惊,这怎么敢收留。肖寡妇赖着不走了,跟董兴做起了思想工作:“董大哥,你孤我寡凑合在一块正好呀,你不要担心受怕,陈家巴不得我早点走呢!我跑到你这来陈家求之不得,不会为难你的。他们才不会管我的死活呢,只是盼着早点占有我的家产。我的家产我不要了,卖也卖不掉,外人不敢买,陈家不会买,反正迟早会被他们瓜分,我也不操这个心了。我只想跟你过几天自在日子,趁我们还年轻,还能生个三男两女的,成个完整的家…。”董兴听肖寡妇这么一开导,想也是的,陈家可能不会为难他,这也算是天大的好事,只要肖寡妇不嫌弃,一起生几个儿也好有个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就这样,董兴和肖寡妇成了家,白天结伴打短工,晚上回居住地,陈家因分了肖寡妇的家产也没有为难他们。他俩日积月累,加上肖寡妇带来的一些银两,很快就改善了居住环境,建了一栋砖瓦房,开荒了几亩地,后来果然生了三个男丁,这三个男丁成了现在十里冲村董家湾三个房头的房始祖,三个房头人口共计二百余人。为了纪念李自成,不忘本,湾里老人还经常组织到九宫山李自成墓祭拜。
湾里老人介绍,董家湾是十里冲最早落户的村庄,有三四百年了,其它几个村庄都不到两百年,没有超过一百人的,他们始祖也都是避祸逃难来的,不然谁愿意到这个偏僻地方里来。
董兴落业董家湾后,娶了肖寡妇,生了三个男丁,日子越过越好。肖寡妇原来一脉未生,改嫁董兴后就生了三个儿,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董兴蒙到了一坨风水宝地,曾经一个风水先生赶地到此,发现了这户人家,当时董兴一家五口都在家,热情招待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在此住宿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对董兴说:“你走运,碰对好地方了,你这有山有水,对面重峦发人丁,后背靠山雄伟,住的地方是金鸡生蛋格局,将来子孙发望,三百年后还会出个三品以上贵人。”董兴听后高兴得不得了,心想我董兴自从米脂起义,九死一生,流落于此,没想到还有一运,将来反清有望。睌上,董兴与肖寡妇在床上正准备快活快活,突然想到风水先生的话,就问肖寡妇属什么的?肖寡妇说:“你又没读一句书,怎么问起这事?”董兴说是风水先生说这是金鸡生蛋地脉,发人丁。肖寡妇多少读了点书,加上她父亲是在肖家湾算得上个小知识分子,有点名望,对属像有点懂,不像董兴一概不知。肖寡妇默了一下,说:“难怪一来就生三个男丁,我是属鸡的,正好应了这个宝地,开窠生蛋。”“马上行动,再生几个”“生个球,都五十岁了,你早干嘛去了?要不是我死皮赖脸要跟你,你还是老光棍一个。”说笑归说笑,董兴不知道妇女生育方面的知识,一有空就努力,总想再生一堆男丁,早点反清复大顺朝,可惜做的都是无用功,想的都是白日梦。
从此以后,董家代代发男丁,几代功夫就发到了百余个男丁,成为十里冲最大的湾子,这还不算迁出到外面定居的。
转眼之间清朝灭亡,民国兴起。民国因根基不稳而好景不长,到处军阀割据,又有外强侵略,搞得民不聊生。董家湾属于偏僻乡野,一波又一波的苛捐杂税使该湾更是雪上加霜,各家各户饱一餐饿一顿度日,青黄不接时还有不少人靠外出乞讨过难关。原来湾子里有一位读过县学的老童生办起过私塾,后来也因无法糊口而停办,艰难时期,填饱肚子要紧,谁还在意学文化,后来全湾能识字的都找不出几个。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共一大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从此应运而生,带领着全国工农阶级从苦难走向辉煌。
一九二七年冬的一个下午,一个戴眼镜的中男人来了董家湾,自称是一个做生意的读书人,叫李得生,由于巨亏被追债而避走他乡,想在湾中起堂私塾混个肚子。当时湾子里的几个长老一商量,认为湾子里两十年没人读一句书了,只有读书才能做官,才能光宗耀祖,这么大的湾子必须要有读书人撑门面,再苦再难也要起堂学,这个戴眼镜的李先生文质彬彬的,像个饱学之士,又几乎不收学费,只求混个肚子,这么好的机会就是勒紧库腰带也要留下他,商量后一致同意对李先生管吃管住,年底再给他二十块大洋回家过年。经过一下午的走访了解,李先生被董家湾人的淳朴善良的品质和苛求进步的热情打动,同意留下来起学堂传授知识,吃住解决了就行,工钱一年象征性给个两块大洋就行了,余下的大家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