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草原风雷(5)
既然不能随意出去走动,实在闲来无事,哈布日、齐大宝等人就常去观看军营中官兵的操练。平日里,军营校场上满是官兵在练习骑术、射箭、摔跤、石锁、击杀等技能。这一日,哈布日技痒难耐,也拉着齐大宝进了校场。
哈布日在燕京长春观跟着丘处机学了近十年的武功,还时常与宋道安、尹志平、婢女们等一起对练,哈布日的武功算是有些扎实的基础。
但大家陪着哈布日练习的时候,自然都会顾忌他年纪尚幼,均是手下留情,只是陪着他练习招式,点到即止,并不是真正的厮杀。
可是父亲与自己对练的时候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态度。父亲告诉他,战场上可没有什么手下留情,与敌人厮杀,如若不把敌人杀了,就要被敌人伤害。所以,父亲出手极重,哪管哈布日力量和经验都还差得远。尽管父亲不会使用杀招,但也经常令哈布日受些轻伤。为此母亲责骂了父亲好几回,父亲只好作罢,不再与哈布日对练。但这样的经历也让哈布日意识到了自己实战经验的匮乏和战斗的危险性。
转了一圈,哈布日看见校场上有一群官兵正准备进行击杀较量,在穿戴着护具和挑拣着木制的刀、剑、枪、斧、锤等兵器。哈布日思忖了一下,拉着齐大宝走了过去。
哈布日拣起一件牛皮坎甲就往身上套,齐大宝见状,惊问道:“少爷,此欲何为?”哈布日笑道:“我也与官兵们练习练习。”齐大宝有点慌张:“使不得,少爷,如若出了什么闪失,叫小人如何与夫人交代?!”
哈布日哈哈大笑:“大宝兄,不必多虑,我亦是练武之人,今日正巧有机会验证平日练功所成,使的是木质兵器,何乐而不为?!”说罢,自顾又戴上了铁盔,拣起一把木剑,想想又拾起一副藤制盾牌,转头对齐大宝说道:“大宝兄未曾练过武功,且在一旁歇息,看看我功夫如何。”
齐大宝见哈布日执意要下场,实在劝说不动,无奈只得退到一旁,紧张地注视着场上的情况。
校场上的击杀较量以一炷香时间为限,不分敌我,参与者被击中有效部位后自动退出,时间结束以后,剩余在场上的为胜,给予一定奖赏。
场边的香炉内点燃了一炷细香,只听监场的营官一声大吼,击杀开始了!
哈布日还没来得及挑选一个较量的对手,突然身边一名矮壮的士兵抡起长刀“呼”的就劈了过来!哈布日不暇思索平时所练招式,下意识地举起盾牌一挡。
长刀“砰”的一声砍在盾牌上,震得哈布日手臂一阵酸麻。此时的哈布日年纪还只是十五六岁,虽然平日里也练习力量,但是毕竟尚未成人,力气自然比不得如狼似虎的蒙古兵。
哈布日后退了一步,还没缓过神来,对面的士兵哪容他喘息,反手又是一刀劈了过来。哈布日没敢硬接,脚尖一点,横窜了一步,躲过长刀,左手盾牌护体,右手木剑一招“仙人指路”直奔对手胸膛。
哈布日虽然未经阵仗,但是自小得名师指点,基本功却甚是扎实,本能刺出的剑招着实又快又准。对手长刀还未完全收回,没想到木剑已到胸前,慌得往后就退。
哈布日脚弓发力,长剑如影随形,仍旧紧逼对手胸膛。眼看就要刺中,哈布日余光忽然觉得黑影一闪,一杆长枪从右边刺了过来。
哈布日心中暗叫不好,右手没有盾牌护体,如若自己的木剑刺中矮壮的对手,侧面的长枪也必然会扎中自己。急忙一收式,使出“燕子啄泥”,头往下一低,堪堪避过了长枪。
然而,哈布日却忘记了头上戴着的铁盔,枪头“啪”地扎中了铁盔,头盔立刻就落了下来,长发也随之散了开来,显得极为狼狈。
头盔被扫落地上,哈布日顿觉心中一股怒意陡的窜了上来,大喝一声,一记“海底捞月”,木剑划出一道剑影,由下而上,狠狠砍在了那个持枪士兵的手肘上。持枪偷袭的是个高瘦的士兵,隔着护甲,震得左手麻筋酸麻,不由自主撒开长枪,只剩右手堪堪握着。
此时,高瘦士兵身前门户大开,哈布日借势身形如陀螺一般,倚着长枪就旋转到了持枪士兵的身前,抡起盾牌“咣”的砸在这个士兵的面门上,隔着铁盔震得士兵脑袋“嗡嗡”作响,噗通仰面摔在了地上。
哈布日心里这才觉着解了一口气,身形自然而然地就缓了一缓。就在这一瞬间,突听背后“咣”、“哎呀”、“噗通”,哈布日吓了一跳,急忙回头,见那个持刀的矮壮士兵,一个嘴啃泥扑倒在了地上。
原来,就在哈布日砸倒持枪士兵的一瞬间,持刀的士兵趁机抡刀砍向哈布日的后脖颈。后脖颈没有盔甲防护,如果被砍中,即使是木刀,但是见那士兵使出的力道,也必然会造成哈布日非死即伤。
旁边的齐大宝看得心焦,呼叫哈布日躲避已经来不及了,情急之下,顺手捡起地上一柄木锤,左手抡圆了将木锤扔了出去,正击中持刀矮壮士兵的后心。
木锤砸在持刀士兵的后背坎甲上,力道甚大,砸得那士兵心口发甜,差点喷出一口鲜血,噗通扑在了地上。
哈布日闪到一旁,看那矮壮士兵和高瘦士兵龇牙咧嘴地爬了起来,嘴里骂骂咧咧。矮壮士兵回头见只有齐大宝站在旁边,手指着齐大宝呜哩哇啦的喊了一通。
哈布日听得懂蒙古语,大致意思是,这年轻小后生躲在旁边暗箭伤人,算不得好汉,有本事进来一起厮杀个痛快。
哈布日本想出言阻止,害怕齐大宝没有练过武功,容易吃亏。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齐大宝像是从那矮壮士兵的手势和表情中明白了表达的意思,犹豫了一下,拣起一把木剑,走过来又拾起地上那柄木锤,左手持木锤,右手持木剑,背靠背站在了哈布日的身后。
哈布日心中霎时甚是感动,明白齐大宝定是担心自己的安危,虽然不会武功,但是站在身后也可防止自己后背受敌。
那矮壮士兵又对旁边正在厮杀的几名士兵呜哩哇啦叫唤了一通,意思是有两个不知从哪里窜出来的毛头小子,让他们尝尝厉害。
旁边的七八个士兵明显与这两个士兵熟识,撇开各自的对手,冲着这边就冲了过来。哈布日见说什么也来不及了,只好凝声静气,握好兵器,准备应战。
哈布日不知道后背的齐大宝能不能挡住进攻,心中甚是担忧,所以心神也留意着后方的情况。
矮壮士兵和高瘦士兵率先发难,手中兵器几乎同时奔向齐大宝。齐大宝像是慌了神,左手木锤抡圆了硬接矮壮士兵的大刀,右手木剑则去格挡高瘦士兵的长枪。
只听“嘡”的一声,竟然震得矮壮士兵虎口发麻,大刀“啪”的一声就折断了!而木剑荡开长枪,顺着枪杆就滑了过去,“唰”的奔向高瘦士兵的手指,吓得那士兵“哎呀” 一声,撒手丢下长枪。
哈布日心中暗喜,这齐大宝应敌虽说没什么章法,且比自己年纪大不了多少,但是看样子力量颇大,竟然两支手各自瞬间就防住了两名士兵的攻击。
稍一分神,那几个帮忙的士兵已经冲到了眼前。此刻的哈布日心神已经稳定了许多,并不似刚刚接敌是那般慌乱了。
一式大鹏展翅,右手急抖,长剑舞出一朵剑花,奔向冲在最前面一名持双刀的士兵;那士兵陡的一惊,双脚硬生生刹住,双刀抡起就来格挡长剑;可是,哈布日这招是个虚招,紧接着一招黄蜂入洞,剑尖转而戳向第二个冲过来的士兵,那士兵躲闪不及,“嘭”的就被戳了个人仰马翻。
那士兵冲过来的力道甚大,虽说被一击戳翻,但是也让哈布日不由得后退一步,好在齐大宝及时将后背靠了过来,立时稳住身形。
就在这一滞间,面前双刀又砍了过来,哈布日盾牌举火燎天护体,身形猛地一矮,一招老树盘根,剑身狠狠砍在使双刀的士兵脚后跟,这士兵 “噗通”也仰面摔在了地上。
还没容得哈布日喘口气,后面的士兵也从斜刺里冲了过来。左边两员士兵,一个举着狼牙棒,一个挥舞着双斧,兜头盖脸地就砸了下来;而右手两人,一个持弯刀挥了过来,一个持剑刺向哈布日的右臂。
四人同时进攻,让哈布日顿时有些慌神。这四人兵器、招式各异,想同时挡住所有兵器或者躲过攻击几乎不太可能。
哈布日不由自主想往后退,可是齐大宝的身体却挡住了自己的退路!
相关链接:
武功:武术的别称。武术、功夫,也指军事方面的功绩。例如:文治武功,武功高强。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功”一词,也称武术。
陀螺:指的是绕一个支点高速转动的刚体。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gá)”或“打老牛”。河北吴桥地区被称为bo。贵州等地方言称为géluo。河南濮阳地区叫delou,焦作一带方言称为皮老尖。北京地区叫“焊尖”,一是因为尖部有金属焊点,二是因为北京百姓希望孩子从小就明白,“汉奸”是要被所有人鞭挞的。形状上半部分为圆形,下方尖锐。从前多用木头制成,现代多为塑料或铁制。玩时可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或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传统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铁制的倒圆锥形,玩法是用鞭子劈。现代已有用发射器发射的陀螺。当然,还有一些“手捻陀螺”十分普及。陀螺,是青少年们十分熟悉的玩具。风靡全世界。中国是陀螺的老家。从中国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了石制的陀螺。可见,陀螺在我国最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虎口:指拇指和食指相连的地方。
斜刺里:释义是侧斜的方向。
狼牙棒:古代兵器之一,是一种打击兵器,有长短之分。木棒头部如枣核状,植铁钉于其上,形似狼牙,故得名狼牙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