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辨证论治就是对的吗?
一般医生从接诊开始到最后开出药方,所需时间一般会超过十五分钟。
也就是说,一个小时最多看四个病人。
每天按八小时算,一天的诊断量是三十二个人。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数量。
医生也不可能一直看病,中间还要休息放松一下,让大脑保持清醒状态。
因此,这个数量还要少一些,大概就是二十多个人。
孙文元的水平稍微高点,但他现在一天的接诊量也不会超过四十人。
而杨培源老爷子一个小时可以接诊十五六个人,接诊量是孙文元的三倍。
这其中除了见多识广外,肯定还有别的原因。
杨培源老爷子沉吟良久才开口说道:“秘诀就在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老师你有特殊的方法不成?”
杨培源老爷子摇摇头,说道:“我很少进行辨证论治这个过程。”
一听这话,孙文元呆住了。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可以说贯穿整个治病过程。
孙文元行医治病一直遵循这个原则。
但现在有人却说他很少进行这个过程。
如果是一个不懂中医的人说这话,孙文元也只是笑笑就算了。
但杨培源老爷子不同,他可是国医大师。
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中医界天花板一样的人物 。
这能是胡说吗?
显然不可能。
杨培源老爷子或许知道自己说的话,会给孙文元带来很大的冲击。
于是接着开口说道:
“我也是最近几年才明白这个道理,你要想在医术上有所成就,必然要走这一步。”
“我差不多需要三分钟,才可以完成接诊到开方……你爷爷……可能还要快。”
听到杨培源提起爷爷孙精诚诊断开方的速度。
孙文元心中回想了一下,记忆中爷爷的速度好像真的很快。
以前他还不明白,只以为爷爷看了太多的病,积累深厚。
现在一想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老爷看病速度很快,从来都是一边切脉,一边说话,一两句话说完,方子就出来了。”
听到杨培源老爷子的话,方海也插了一嘴。
而孙文元脑海中也浮现出一幅画面。
一个患有头晕耳鸣的老妇人来找爷爷看病,她坐下之后没说一句话。
爷爷也没问,只给她搭了一下脉,期间就说了一句“不严重”。
之后一分钟不到就开始写方子。
方子递过去之后说了一句:“三副药就行了。”
整个过程不到一分半钟,病人没说一句和病情相关的话。
现在想来,爷爷当时可能只使用望诊和切脉两种手段。
想到这里,孙文元就有点怀疑自己这些年是不是学了假的医术。
“老……老师,这……”
孙文元结结巴巴地问道。
杨培源老爷子叹了一口气,缓缓说起辨证论治的起源和历史。
辨证论治的思想,实际上存在的时间很长,最早可追溯到医圣张仲景。
但那个时候不叫辨证论治。
当时治病主要看症状和体征。
其后几千年的时间里,也没有人提出“辨证论治”这个概念。
虽然有这个思想,但每位医道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法。
这一点,可以从大量医学古籍中看出来。
直到西医传入国内开始。
两种医术和思想的碰撞,最后才在无数名医的总结下提出“辨证论治”。
但那已经是乾国建立之后的事情了。
辨证论治的提出,其实是为了大规模培养中医生。
因为他规定了中医治病的先后顺序。
这其实和西医“辨病论治”是相对应的。
……
孙文元的爷爷出生在前朝灭亡之时,接受教育的时候,“辨证论治”还没有提出。
思想中自然不会以“辨证论治”为根本。
后面虽然也接触到“辨证论治”这一思想,但更多的是用来参考和印证自身所学。
换句话来说就是,思想上接受,行动上仍然我行我素。
而孙文元不同,他前世就接受过辨证论治的思想。
这一世学医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受到影响。
他以辨证论治为根本,用爷爷传授的知识来参考和印证。
医术虽然不凡,但和他爷爷孙精诚以及古之名医还有不小差距。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还没有脱离辨证论治这个藩篱,走出自己的道路。
这也是杨培源老爷子刚才说那句话的意思。
……
杨培源老爷子的一番话,可以说推翻了孙文元的认知。
此时他脑中很乱。
他坐在座位上一直在思考,直到医馆关门还没缓过来。
“系统,老师说的是真的吗?”
系统没有回答他。
孙文元想了一下,决定利用系统,重新再读一遍爷爷留下的医案。
“系统,开启神医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