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没赶上的赵鼎
“秦某人此次又是亲自率军出征?”
“不错,丞相同时还将那口棺材也给一并带上了,刚才送丞相出城的时候,那口棺材就一直跟着丞相的身后。”
翌日,丞相前脚刚刚带着御营中军,与那口棺材离开开封城以后,赵鼎便恰巧从外面其他地方赶回来了。
毕竟他在数日前也收到了金军南下的消息,就想着尽快赶回来看看能不能多做些什么。
如今大敌当前,其他的什么问题都必须得暂且靠后,没什么事情是比抵御金军南下更重要的了。
只是没成想又是如此的不凑巧,等他赵鼎重新回到开封城的时候。
那秦某与所有的御营军队都已经离开了开封,本来赵鼎都已经做好了与秦某见面的准备来着
于是在中书门下省府衙内,赵鼎在这里找到了王次翁来询问情况,看看有什么需要做的事情。
哦不,现在应该称呼为王相国更为合适一些了。
赵鼎在入得此门后方才得知,王次翁他已经收到了任命中书门下省平章事的圣旨。
圣旨就是圣旨,赵鼎也懒得管他是谁写的。
厅堂内,坐至一旁的赵鼎看向正坐在上位的王次翁,轻声拱手道:“如此倒也恭喜王相国,新任平章事之职。”
咳咳
王次翁依旧深深咳嗽着,微微摇头叹声说道:“赵大使呐,现在可不是恭喜的时候,接下来的这段时日,可将是我大宋这些年来最为重要的日子了,不可有半丝松懈。”
说着便看直盯盯的看向下首位的赵鼎,脸色严肃的沉声说道:“如今丞相已经带着大军去往前线奋战,而我等留守之人自当应该看好这后院儿才是。”
“赵大使,丞相直到离开开封前都并未免去你的任何职务,更没有让其他人来替代你的位子,其意思你可明白?”
赵鼎闻言,此时态度也立刻变得严肃起来,正声应道:“所以王相国的意思是”
王次翁半捂着嘴,正色道:“回到你的开封府衙,做好在你这个位子上应该做的事情,如今正值特殊时期,一律事宜皆需特殊处置。”
“总之,绝不能让后方的任何事情,影响正在到前方力战金军的丞相及众将领,否则我等将来还有何颜面继续苟活下去。”
“我倒是无所谓了,反正已经没多少时日了,但看赵大使身体还算硬朗,想必还能活个十年八年的,万万不可自误啊。”
“呼”
王次翁长舒一口气,继续说道:“另外虽然此次金军南下兵力数量为五十余万,但是却号称百万大军,金人百万大军南下的消息已经在此传开。 ”
“现如今这开封、以及周围不知有多少人在为此而惶恐着,即便朝廷已经在最大程度上安抚了人心,又传了很多其他消息出去,但总是会有一些唯恐天下不乱之人。”
“这里面有些事情不是光靠御史台,以及大理寺就能解决的,所以”
“王相国不必多言!”
赵鼎听到这里,当即出声打断道:“下官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有我赵鼎在,就定然不会让任何宵小之辈胡作非为的。”
片刻后,赵鼎告辞了王次翁、离开了中书门下省府衙,一刻也不迟疑的转头径直来到了开封府衙。
刚一踏入大门,就感觉那里似乎有些不太对劲。
于是赵鼎又缓缓退到了门口,细细一想,哦想起来了,原来是那口棺材已经不见了。
此时赵鼎的目光,就落在曾经那口棺材所落在的区域。
如今此处已经是空荡荡的一片,但周边日积月累所形成的一圈痕迹能够证明,那口棺材,之前就放在这里,而且放了很久。
赵鼎在这里站了良久,一直未曾移动半步。
哦,是了,刚才那王次翁也说了。
秦某在出征时,便再一次将这口有着特殊意义的棺材给一并带上了。
甚至于还想起来了,他之前在那口棺材上所写的诗词,也不知秦某在看到后是什么想法。
按理来说,若仅仅只是为防守金军南下,其实也不需要拿这棺材来证明什么,同时刚才王次翁也不需要专门强调此事。
那么这些事情都无一不证明,秦某的打算压根儿就不是防守,而是要趁机北伐,刚才王次翁在谈话时也已经不止一次的暗示过此事了。
紧接着,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便充斥着他的脑海。
是了,秦某他想要的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泼天之功。
只是不知道,秦某他会如何做到这一切。
“但愿能成功吧”
赵鼎微微摇了摇头低声嘀咕着,随即就准备朝着府内走去,离开开封府衙这么久了,还需尽快熟悉情况。
“元镇兄?”
就在赵鼎刚刚准备离开大门口的时候,身后突然听到了一道极为熟悉的声音。
“德远?”
赵鼎连忙转身看去,只见那站在大门外呼喊他的人,不是张浚张德远又是谁呢。
见到了老熟人,赵鼎连忙上前两步略感惊讶的问道:“你不是应该在淮南吗,怎么突然出现在开封了。”
张浚微微一笑解释道:“我在这几年里受朝廷之命确实一直都在淮南,可就是十几日前,我突然收来了一封圣旨。”
“圣旨上说,让我立刻启程回开封,金军南下,另有新的重任”
赵鼎一听这话,当即抬手打断了他,继而将张浚带到了房间。
在相对而坐之后,赵鼎当即问道:“你什么时候抵达的开封?可见到秦某人了?”
张浚点点头应道:“说来也巧,我是昨日黄昏时候抵达的开封,也就是在昨日晚间见到了秦某。”
赵鼎又好奇的问道:“那昨夜秦某人跟你说什么了?或者说他有什么重任要交给你?”
张浚深吸一口气,沉声说道:“秦某让我去关中,好配合接下来关中军进攻河东的事情。”
“关中?河东?”
赵鼎闻及此言,更加确信了秦某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之事。
说来惭愧,大宋百年以来,一直都有人想着要收复这些失地。
但只可惜,大家最多也就是喊喊,真正为之做出行动的也没有几个。
随后赵鼎又有想到,其实认真考究起来,身为大宋臣子的他们也并没有办法去行动。
后来还是在徽宗时期,在辽国与金国对战时期,趁机的短暂的收回了那么一小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