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乌龙江轶事 > 第86章 折扇精美太浮华

第86章 折扇精美太浮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八十六章 折扇精美太浮华

    店铺老板晓得谢传伟看不起这柄折扇,也不着急。

    他沉着的转过身子,又从书柜里面取出一柄折扇,捧给谢传伟,得意地说:“请先生看一看,这柄咋个样?”

    谢传伟接过来一瞧,这柄折扇更是价值不菲。只见扇骨是用两片整块老坑玻璃种翡翠镶嵌而成,工匠巧妙地利用翡翠的绿、红相间颜色,分别雕刻了一枝梅花和一柄如意,扇骨上各用鎏金题写上“雅静”和“怡情”几个字,寓意梅花之清高,如意之吉祥。折扇下端的绞头处,鲜亮的翡翠中,露出两点黄灿灿的光泽。谢传伟不用细看,就晓得这柄折扇也是用黄金做的扇钉。

    谢传伟再往下看,扇钉上垂吊的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翡翠佛手”扇坠,在圆雕的“佛手”上,缀饰有石榴、灵芝和蟠桃,不仅把翡翠的绿、红、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意在借喻石榴多子、灵芝多福、蟠桃多寿。打开扇面,不外乎又是千篇一律的前清遗老遗少仿名儒画的山水和题写的字。

    谢传伟失望地把手中的扇子放在柜台上,又向书柜里面张望着。店铺老板笑了笑,没有吭声,又从怀中掏出钥匙,打开另一个书柜的抽屉,取出一柄折扇拿过来。

    谢传伟站在柜台外面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檀香味。谢传伟仔细一打量,店铺老板手中捧着一柄黑褐色的折扇,油光透亮,不知道是啥子材质。谢传伟隔着柜台,迫不及待地伸出一只手,向老板手中去接折扇。

    店铺老板本能地把双手往回一缩,没有把折扇交给他,而是紧紧地拿在自己手中,对他说道:“先生,你看,这柄扇子是用上好的犀牛角做的扇骨。”

    谢传伟闻声瞧过去,果然是骨纹清晰,黑褐色里透着油润的光泽,确实是两片正宗的犀牛角镶嵌的扇骨。

    店铺老板又指着扇子下端绞头处的扇钉眼,说道:“里面的扇钉用的是纯金柱子,外面卯的是两粒黑金刚石。”

    谢传伟心里一惊,难怪不得,刚才猛然见到这柄折扇,就觉得它熠熠生辉,原来是两粒黑钻光芒四射。谢传伟自小喜欢收集文物、古董和研究珠宝玉器,他晓得钻石的颜色越稀有,颜色的等级越深,价值就越高,黑色金刚石是钻石中的稀世珍宝,可遇而不可求。他估摸着,仅凭两粒黑钻,这柄折扇也要值一千个大洋,正好买来送给周柄文。

    店铺老板见谢传伟对这柄折扇有了兴趣,又趁热打铁地捋起折扇下端垂吊的一串绿、红相间的扇坠珠子,向谢传伟问道:“先生,可认识这是啥子材质吗?”

    谢传伟起初见到店铺老板拿出这柄折扇时,也瞥见了这串珠子,他以为只不过是用翡翠的下角料磨成的一串工艺品而已,没有在意。他刚才听见店铺老板炫耀起这柄折扇的扇骨、扇钉后,现在老板又郑重其事地向他问起这串扇坠的珠子,就不敢小觑了。他摇摇头,没有吭声。

    店铺老板得意的捋着手中的珠子,问道:“听说过绿松石吗?”

    “听说过,”谢传伟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愿闻其详。”

    “听我给你介绍。”店铺老板捋着珠子,又夸夸其谈起来:“绿松石,是我国的‘四大名玉’之一,藏族和蒙古族人特别偏爱它,认为它是成功与必胜的象征。我国历代皇帝在朝堂上佩戴的朝珠都是选用绿松石串成。唐朝文成公主下嫁西藏时,就是把绿松石珠串佩戴在拉萨佛像上,赢得了藏族同胞对她的尊重。现在,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流行佩戴绿松石了,公认绿松石表示繁荣昌盛,别人赠送要比自己购买更能给人带来好运,男人佩戴上可以逢凶化吉保平安,女人佩戴上可以永远年轻漂亮。国外珠宝界还把绿松石定为了‘十二月生辰石’。”

    “原来如此呀!”谢传伟听到店铺老板这样一说,如梦方醒。他迫不及待地从店铺老板手中要过折扇,捧起绿松石珠串仔细端详起来。只见,扇坠由十八粒绿松石珠子和三粒红宝石珠子串成。每一粒绿松石上都雕刻了一个精美的形态各异的罗汉头像,十八粒珠子代表着十八个罗汉保平安。谢传伟玩赏良久,兴奋之余打开扇面,檀香之味迎面扑来。他仔细一瞧,好家伙,十六片扇叶居然是用清一色的檀香木制成,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每片扇叶的两面都有描金的纹饰。他细瞧展开的扇叶,原来是一幅“吉祥如意”图,画中有一条飞龙,旁边跳起一条鲶鱼,寓意“年年有余”。谢传伟把折扇翻过来,这边扇叶的画中是一个银锭,两个如意,寓意“一定如意”,画的旁边还描着一只蝙蝠,寓意“幸福无比”。

    谢传伟欣赏过扇叶,再看扇面,却又大失所望。两幅扇面均是前清遗老遗少和当代所谓的名儒模仿“八大山人”画的不伦不类的山水画和仕女工笔画,把整个折扇的格调都降低了。

    折扇源于何时、何地尚无定论,谢传伟身为四川人一直比较赞同“川扇”是折扇鼻祖的说法,但他还是十分清楚,在宋、元以前,折扇仅仅只是人们扇凉、降热的一个物件。只不过到了明朝,由于永乐皇帝喜爱折扇,他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亲自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他喜爱的王公大臣,才使得折扇大贵。当时,许多文人附庸风雅,学着永乐皇帝的样子,在折扇上题写诗词、字画互相赠送,使得手持折扇成为一种时髦。

    清人入关以后,八旗子弟崇尚武力,对折扇不屑一顾。殊不知,一出《桃花扇》的戏剧,竟然把折扇渲染成了反清复明的国粹。再加之折扇价钱便宜,易于携带,又有舒合之妙,正好适宜于一些穷酸的文人用来作掌中之物。这就是折扇一经流行起来,久盛不衰的缘由。一些聪明的商人见折扇有利可图,便在制作上大动脑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