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马家过年发赏钱
第三十三章 马家过年发赏钱
两河口在乌龙江和金溪河的交汇处。
这里地势没有李家山和金溪坝高,气候也没有那两个地方寒冷。今天是大年初一,天公作美,昨夜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下到今天早上居然神奇般的停下来了。太阳透过云层,染红了雪地,浸透了群山,把凝聚在乌龙江边的潮湿雾气驱赶到山崖,驱赶到远方,天空显得格外晴朗。管家马仁富今天一大早就指使仆人把门前院坝里的积雪打扫得干干净净,又让他们重新在屋檐下挂起红灯笼,门框贴上新对联,柱子上披上红彩带。准备迎候马仁全带着全家老小来看‘耍龙灯’、‘舞狮子’,给拜年的人“发赏钱”。
翠莲和谢承治坐在滑竿上,隔着老远,就听见从马家方向传来阵阵锣鼓声和吆喝声。翠莲不用看就晓得,每年这个时候,马家门前的院坝里都会早早的聚集着上千个前来等候观看“耍龙灯”、“舞狮子”和领赏钱的人。
自从马仁全当家以后,他就象有意和金溪坝的谢家攀比似的,每逢大年初一,他都要带着全家老小,坐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同老百姓们一起观看“耍龙灯”、“舞狮子”,他还要亲自给拜年的人发赏钱。马仁全比起金溪坝的谢继祖,过年时只发一个包谷粑粑的施舍,又显得气派多了。
大年初一“耍龙灯”,是乌龙江一带多年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相传:唐朝名相魏征出生于乌龙江边利州府的武连县。贞观三年,魏征奉玉帝之命,梦游地府斩杀了错过行雨时辰的泾河老龙。这个老龙却阴魂不散,跑到魏征的家乡乌龙江一带去兴风作浪。当地老百姓为了驱赶老龙,就用布条扎成龙,在每年的大年初一“耍龙灯”,寓意用火烧死老龙的阴魂。
今天,马家门前“耍龙灯”的彩龙,用的是红、蓝两种颜色的彩布,分别扎成两组不同颜色的一个龙头、七节龙身、一个龙尾和一个“火球”似的“珠宝”。“耍龙灯”的人分成两队,都赤着上身,打着光脚丫,分别举着红、蓝两种颜色的龙头、龙身、龙尾站成一排,由持“珠宝”的人上场,舞着手中的“珠宝”,戏耍着两条“龙”。这时候,站在周围看热闹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对准举着龙头、龙身、龙尾的人的赤背,喷着手中燃放的烟火,表示在烧龙了。他们手中的烟火喷得越大、越猛,舞“珠宝”和舞“龙”的人就舞得越起劲,整个场面也就越热闹,越好看。
这种场合要的就是人多凑场子,人越多,喊声越大,不管是喷烟火的人,还是“耍龙灯”的人,就都越起劲。这种场合当然也就离不开讨口子们跑来凑热闹了。高疯子从金溪坝跑下来,就直接钻在讨口子中间,高高兴兴地跟着大家喷烟火,等着领赏钱。
刚刚表演完“耍龙灯”,又要开始“舞狮子”了。翠莲和谢承治在人群外下了滑竿,翠莲掏出荷包付了滑竿钱,拉上谢承治想从人堆里往马家大门口挤过去。无奈,看“舞狮子”的人把马家的大门口挤得水泄不通,他俩也只好停了下来,踮起脚跟朝里面张望着。
“舞狮子”比“耍龙灯”又别有一番情趣。“耍龙灯”要的是热闹,“舞狮子”则更显得喜庆些。“舞狮子”的场面分为文、武两个不同的阵势,文阵有“天下太平”、“双喜临门”、“五子登科”、“神农犁地”等;武阵则有“高祖拜将”、“大战长板坡”、“火烧赤壁”、“三盗芭蕉扇”。据说“舞狮子”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舞伎,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逐步形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白居义在《西凉记》中有过形象的描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身,如从流沙来万里……”
这时,表演的是一组“双喜临门”阵势。只见一个戴着硕大面具的“笑和尚”,手中舞着一个绣球,逗着红、黄颜色的两只“狮子”,爬上一张八仙桌。“笑和尚”手中的绣球一舞,两只“狮子”憨态可掬地眨动着眼睛;“笑和尚”把绣球向空中一抛,狮子又乖乖地咬动着牙齿、抖动着长长的腮毛。“笑和尚”突然变戏法似的从身上掏出来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向众人面前一展,人们分明看见他手中拿着的是一张红纸。顷刻间,他把红纸和剪刀拿到狮子面前挥动了几下,红色的纸屑就象下雨似的从他手中撒下来,他手中的红纸也在倾刻间变成了一个纸剪的红“双喜”。两只“狮子”见了,连忙扭动着身躯,挥舞着尾巴,相互在桌子上重叠起来,搭成一个梯子。“笑和尚”顺着“狮子”的背,迅速地爬上去,把那张红“双喜”贴在了马家的门额上。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片喝彩声。
高疯子挤在人群中看热闹,突然扭头看见谢承治和翠莲坐着滑竿,到了马家大门口。高疯子以为是他俩发现了自己,吓得连连伸舌头,悄悄地退出人群跑了。
翠莲心中担心着谢老太爷十三口人的安危,不敢在门前逗留。她在“舞狮子”停下来的间隙,拉着谢承治就向马家的侧门挤过去。
马家老太爷,谢马氏的亲哥哥马仁全,在大年初一的拂晓就起了床,在佣人的服侍下漱洗过后,给先祖的牌位上了一拄香,又在观音菩萨像前磕了三个头。他吃过了早点,就带着全家人坐在大门外,高高兴兴地看“耍龙灯”、“舞狮子”、发“拜年钱”。
马仁全看得高兴,连忙向管家马仁富叫着:“快发赏钱!快发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