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之秦皇后裔 > 第70章 盖勋

第70章 盖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此时,说明一个常识,古代打仗是没有披风的,看上去很酷,但马速太快,容易吹得掉下去,还有一旦被人用兵器卷住,就算是飞将军再世,也难逃一死。

    此时洛阳方面还不知道徐荣战败,迁都的事情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目前留守在洛阳的公卿百官,没有人愿意离开。

    长安已废弃多年,连宫殿都是残破的。而洛阳经历了百年的经营,根本不是长安可比的,但也无人敢反对。

    董卓上表汉献帝,拜河南尹朱儁为太仆,朱儁避而不见,拒绝接诏。

    朱儁很清楚董卓的意图,这是想将迁都长安的锅让给他,他一点都不傻,坚决不背。

    董卓被逼无奈,只能亲自上阵,召集百官议事,大谈利国利民之事,百官无一人响应,董卓顿时觉得失了面子,指着司徒杨彪道:“说说你的意见。”

    时任司徒的杨彪拱手,“迁都改制,关乎天下安危,应谨慎从事。”

    虽然杨彪的话说出了百官的心声,都在心里默默支持杨彪。

    董卓此时迁都已经迁到了一半,如何肯退,再说洛阳此时危在旦夕,他们这些百官,关东诸侯不敢动他们,但他董卓不一样。

    此时见杨彪公然和自己唱反调,气不打一处来,但弘农杨氏乃世家门阀,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和袁氏旗鼓相当。杨彪也德高望重,颇有威信,董卓也才按住心中的怒火,笑眯眯说道:“文先此言差矣!关中土地肥沃,地势险峻,当年高祖刘邦便是据关中而后东出定天下。至于长安的房屋宫殿,咱家已经有了办法,不必忧心。”

    杨彪见董卓不为所动,还把高祖搬出来压他,大声斥责道:

    “安土重迁,人之常情,而令天下骚乱,却只需一纸诏书,还请明公从长计议。”

    董卓见杨彪如此不给自己面子,气得脸都绿了,一双眼睛如鹰隼一般,死死盯着杨彪,一手按着剑,指着杨彪说道:“你是想阻扰国家大计吗?”

    杨彪被董卓的气势给吓到了,知道自己如果再言,怕是要被当场斩杀,这种事情他董卓也不是没干过。

    司空荀爽见双方剑拔弩张,知道董卓早已在安排迁都的事,此时也不过是走个过场,连忙站出,“明公息怒,如今迁都一事,已成定局,也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若非关东叛乱,我相信明公也不愿迁都,迁都乃平叛所需,我等应该支持明公,效法高祖据关中以安天下。”

    董卓一听,顿时觉得这荀爽是个聪明人,说话也能说到人心里去,立马哈哈大笑起来,当场宣布即刻迁都,随后退朝。

    几日后,董卓以连续出现的灾难为由,罢免了杨彪,顺便正式罢免了归家的黄琬。

    这就是董卓的风格,和自己作对的人,都可以滚。

    董卓再次任命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这些都是他自以为的心腹,也仅仅是自认为而已。

    王允,当年在剿灭一部黄巾后,竟发现了十常侍勾结黄巾叛逆的书信,立马上书检举,只是生不逢时,灵帝也只是口头数落一番,并未斩杀十常侍。

    之后自然是得罪了宦官势力,几次陷害,险些让他丧命,只能逃出京城,四处逃亡,东躲西藏。

    灵帝死后,何进掌权,才召回王允,任大将军府从事中郎,不久后升任河南尹,和后世的京兆尹是一样的官职。

    后来董卓来了,之前在并州,和王允也有一些交情,视为自己人,十分倚重。而王允也是个聪明人,虽做事极端,但对待董卓则是表面上忠心耿耿。

    背地里却是暗中培植势力,挑拨离间,他很清楚,自己虽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但年纪也不小了,不能像年轻时那样,仗剑走天涯,此时他需要的是隐忍,而后阴死董卓。

    但他却把事情想简单了,以为大汉倾覆只系于董卓一人,这些都是后话。

    此时远在西凉的皇甫嵩回来,董卓喜出望外,当即解除了皇甫嵩的兵权,随后任命皇甫嵩为城门校尉。

    皇甫嵩,这可是一个名震华夏的沙场宿将,在接到诏书的那一刹那,他可能也想过反抗,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屈服。

    没有人知道,他在之后的每一个夜里都孤枕难眠,也时常有人劝他,不如响应天下,起兵勤王,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你说他愚忠也好,但他依然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跟随皇甫嵩而来的,还有一人,那便是京兆尹盖勋。

    说起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但此人绝对是一个忠勇之士,他本想跟随皇甫嵩共同反董,但皇甫嵩拒绝了,他自觉势单力孤,也只能认命,将京兆拱手相让。

    说起盖勋,那必然要说起羌胡叛乱。

    中平元年(扫灭黄巾后,灵帝大喜,更改年号),公元184年。

    随着凉州三明的最后一位段颍的逝去,中原乱起,凉州人趁乱再起。

    北地先零羌推举湟中义胡从北宫伯玉、李文侯为首领,杀死护羌校尉,伙同金城边章、韩遂起事,一时间群起响应。

    边章韩遂乱军,率众攻杀金城太守陈懿。

    恰逢武威太守黄儁是宦官的亲戚,仗着有后台,十分嚣张,目中无人。

    凉州从事苏正和为人刚正不阿,敢作敢当,便向朝廷上书,状告黄儁的种种不法行为,但凉州刺史梁鹄是一个软蛋,十分胆小怕事,害怕宦官势大,因为此事牵连自己,便想除掉苏正和。

    但梁鹄没什么能力,做事犹豫不决,后有人跟他说,汉阳长史盖勋和苏正和有仇,所以梁鹄这才亲自去找盖勋,他本以为这件事轻轻松松,手拿把捏,谁曾想盖勋严词拒绝,并引以为耻,将梁鹄赶了出去。

    后来梁鹄犯事被撤职,又来了一位新刺史,叫左昌。此人十分贪财,但凉州贫瘠,又有什么东西可贪呢,恰逢凉州叛乱,大量军粮汇聚凉州,他便打起了主意。

    盖勋得知此事,怒斥左昌,左昌并未把盖勋放在眼里,还想害死他,便令盖勋和从事辛曾、孔常屯兵汉阳郡阿阳县。

    阿阳附近羌人甚多,时常进犯县城,谁曾想,盖勋文武双全,数次打退进犯的羌人。这让左昌大失所望,他本想借战败之罪杀了盖勋。

    这时,北宫伯玉进攻金城郡,盖勋向左昌求援,左昌听说盖勋求援高兴坏了,正愁没有机会对付这盖勋,便按兵不动,坐等金城被围,最后金城被攻破,陈懿战死,盖勋逃亡。

    但北宫伯玉打下金城后,再次兵发汉阳郡的冀城,而左昌恰好在冀城之中,所谓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左昌的卑鄙行为引起其他郡县不满,都不派人来救,左昌不得已,派人去阿阳向盖勋求援。当时盖勋手下诸将都意难平,根本不愿出兵援助左昌,纷纷咒骂左昌,恨不得他被叛军杀死。

    但此时一人站了出来,那便是盖勋,他起身说道:“我与左昌是私怨,怎能因私怨而废国事。”

    之后盖勋便出兵杀向冀城,敌军久攻不下,便退走重回金城。

    后来左昌事发被查办,又来了新刺史,那便是宋枭。

    宋枭此人志大才疏,认为前人都不行,没有看出凉州叛乱的根本,而他看出来了,那便是边塞之民,未经教化,应大力鼓励教育,让这些羌人悬崖勒马。

    宋枭的奏书送到朝廷后,被人当成笑柄,最终又被免职。

    宋枭走了,又来了新刺史,杨雍。

    杨雍此人还算有些能力。恰逢叛军又将新任护羌校尉夏育围在畜官(养马场),盖勋奉命营救。

    但此时的叛军已有五万之众,盖勋率的几千人被人堵住了,瞬间一场恶战就地展开。

    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战争,都是极少的,盖勋也不例外,他战败了,最后伤重被俘。

    当时有一人,名滇吾,十分欣赏盖勋,二人私交深厚,偷偷将自己的战马拿给盖勋,让他赶紧跑路。盖勋不愿连累朋友,不愿离去。

    此后滇吾禀告韩遂,“盖勋是一个好人,颇有威望,不能杀他。”

    韩遂这才遣人将盖勋送回汉阳。

    杨雍并未责怪盖勋兵败之责,另表盖勋为汉阳太守,后盖勋又被任命为讨虏校尉,后协助张温破敌有功,被张温表为京兆尹。

    盖勋本不想走,因为此时灵帝对他颇为重视,他也觉得灵帝并非外人所说的无能之辈,只是被奸臣蒙蔽。宦官皆知道盖勋为人正直,又受到袁氏拉拢,力谏灵帝,最后灵帝同意了。

    盖勋到了长安也不是个安分的人,查处贪官污吏,什么人的面子都不给,最终斩杀杨党父子,名震天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