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生命的启示 > 第167章 情断,无奈和决绝都有道理

第167章 情断,无奈和决绝都有道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人生有进退,浓淡总相宜。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人们总是喜欢给自己留一点回旋的余地。有些人说,这是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可否认,事情做尽,不留余地,将来再见就是陌路,彼此都尴尬。

    对于感情,不管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总会发生一些让人不愉快的事。有些人选择原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选择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感情的归宿并不一定要相同。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关系很好的人,后来却因为感情不合而相互诋毁,因为利益之争而落井下石。人总是这样,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别人都是错的,别人需要迁就自己,然而每个人都有底线,不会一直妥协。

    真正成熟的人都明白,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要复归于零。有些感情即便不再同路,也不必斩断所有的情谊。有些感情即便再怎么不舍,都必须清除的干干净净。每段感情都应该有个归宿,结局也应该有不同。

    不可否认,给别人留后路,也是给自己留退路。但是,情感的后路,并非全部都是退路,有些是岔路、绝路、死路。退路固然会让人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但岔路、绝路、死路,却是很容易伤人伤己的。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苏轼同朝为官,两人既是同僚,又是私交深厚的好友。他们可以相濡以沫,却也相爱相杀。两个人的政见不和,导致了他们的针锋相对。王安石一心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初入政坛的苏轼却反对。

    正是因为如此,王安石得势之时,苏轼先是被贬黄州,后又因为写诗讽刺新法而锒铛入狱。虽然政见不和,相互拆台,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的关系,私底下两人都没有记恨对方,反而是惺惺相惜。

    苏轼深陷囹圄时,王安石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特地托人带话给宋神宗:“神明时代,岂能杀有才华之人?”苏轼黄州贬谪期满,也特意去金陵看望已赋闲在家的王安石。两人相见甚欢,游山玩水,谈诗论道。

    漫漫人生路,或许昔日的好友会变成陌生人,曾经的伴侣会走向相反的道路。如果没有办法志同道合,那么好聚好散也是一种成全,不必做到恩断义绝。即便彼此的情谊不复当初,保留一丝淡如水的交情也是一种幸运。

    毕竟,在这个凉薄的世间行走,多一个朋友,总好过多一个仇人。别让最初的情谊散尽,也是给彼此最后的温柔。然而,这世间总有人不同,即便你是万般柔情,他也冷血到底,会一直毫不怜悯地伤害你。

    某些情侣中,她是全心的付出,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不仅不给她好脸色,反而百般的羞辱。需要她做某些事情时,虚情假意地说两句好话;待她帮不到他时,那便弃她如敝履,甚至驱赶和侮辱她。

    如此的关系,根本不必有任何留恋,任何的妥协,只会造成更深更大的伤害。真心要给对的人,真情要给值得的人。一段感情的毁灭,总有它的缘由;一段情感决绝的断裂,总有让人伤痛的逼不得已。

    友情也是如此,有些人就是平时看不到人影,有好处的时候就出现了。他需要你帮助,他是求爷爷告奶奶的;帮他渡过难关后,他是趾高气昂过河拆桥的。这样的情感留着干什么,当断则断,生死不相往来。

    俗话说:“器满则盈,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壮则老。”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需要适当的留白。这不仅是为了好看,也是留有变更的空间。行走于人世间的人,总是需要一个进退有度的空间,而不是封闭自己。

    不把话说得太满,才才不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不把事情做得太绝,自己才能够从容地转身;不把情感断得太尽,才不辜负曾经相识一场。然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对方是有良心善意的人,而不是贪得无厌的人。

    有些情断是无奈,是被现实打败的伤感和难以言说,可以留下彼此再见的握手;有些情断是决绝,是被伤得体无完肤的反抗,没有必要去留白。一段感情的终结是为了新感情的升起,不要为留白而伤害新的感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