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杨家故乡在很远的地方 > 第226章《寒门书声入耳》

第226章《寒门书声入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三尺讲台本牧童,台下老幼教先生。

    宁巷里,隆冬时节雨纷纷,路人觉的身体寒冷,只能缩着脖子走路。谁知三婶婆家里,正厅上有人在用门板当黑板,木炭是粉笔,一笔一划,字体清秀。破瓦朽木屋里书声朗朗,七步教室,十岁牧童是老师。

    上教古稀之年的三婶婆,下育哇哇学语的邻居二姨的五岁小外孙。亲至高堂,母亲也是学生,情如手足的二哥也坐下听她讲课。师生组合不分长幼,谁会断文识字谁就上讲台,讲台上的人就是恩师。

    弹棉花的两夫妻逢人就说:“我阿宝上学了,学会写‘父亲’、‘母亲’和一家人的名字了。”只要他们说着,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微笑。

    对面老卢是木匠,当着弹棉花的的妻子就问:“坏孩子能变好我听后都感到很疑惑,你家那个调皮鬼在那里读书写字会坐得住吗?是谁有这个本事教育他?不瞒你说,每次你阿宝要进我家门时,我都把大门关了,怕他把我的工具拿去藏起来,或者拿去丢了。”

    “之前对不起,可能有这个现象,现在不会了,你大胆地把大门敞开,如果我阿宝再偷你家的东西,少一样,我陪你是一样!”

    那是一个冰冻雨天的下午,街头巷尾都有小孩的父母来三婶婆家看热闹,一进大门,就说这个房子根本不能住,处处瓦片漏水。当看到弹棉花家的阿宝那么调皮那么好动的小孩,一下子安静下来念书了,端端正正坐在板凳上,认认真真跟着先生一句一句念时,众人信服了。

    巷子的人又听说杨柳是女子学堂培训班出来的,是正规的学生,这个名声很响,一下传遍了左街右巷。

    第二天左邻右舍,你看我家一个,我看你家两个,都把自己家的孩子纷纷送到杨柳的教棒下,把屋子坐满了。有钱的家长会给小孩拿着一个铜板过来,也有拿着一棵菜过来当学费,还有穷人家的孩子只是手上抓着一把米过来。李可娥也一视同仁,按高矮安排坐下听课。

    十岁的杨柳敢当老师,手握教棒,站在讲台,孜孜不倦地对学生们讲课。那是老师对学生浓厚的情感,那种恨铁不成钢,谆谆教诲,是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

    上了几天课,弹棉花的的儿子阿宝之前是任性,加上父母溺爱,被宠坏了。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八九岁还要母亲在背后追着喂饭。

    而当他来到隔壁宁家,看见三婶婆、李可娥、杨浩坐着听讲台上的杨柳上课,这种安静,遵守纪律又严明。十四岁的阿宝是有思维的,在眼前的场景感化下,他一个人跑来跑去没意思了。阿宝坐在杨浩身边更感觉自己弱小,无能无知。杨浩比自己小一岁,每天早上冒雪打赤脚大桶大桶地挑水,管三家财主的水缸。担完水了就坐下向妹妹学书认字。书声琅琅,这种严肃的氛围感染了他,这种场合刺激了他,同时李可娥用慈祥的目光鼓励着他,以示静静坐下就是乖孩子,才让爱动的阿宝渐渐安静下来。

    事在人为,环境也一样,三婶婆这栋丁房,本来是阴潮湿地,小天井已是霉青苔藓满地,可一夜之间却变成宽敞的教室。人气歌谣,十几个孩子自带板凳坐着,安静严肃不亚于正规学堂。

    专心学习,认真听杨先生讲解,此时此景,虽然寒风拂面,寒气袭人,孩子们没有退缩,没有吵闹着要离开,而是静静地认真听课。这样的场景让人温暖,让人怦然心动。

    杨柳穿着单薄的衣裳在台上讲课,不是她不冷,而是在咬牙坚持把课要上完。她以一个老师的形象挺立在讲台上,这也是她职责所在。

    杨浩打赤脚,脚后跟冻裂出血,他忍着,在维持着课堂的纪律,也是尊重老师,尊重妹妹。也可以说帮妹妹挣那一个铜板。李可娥看在眼里,也痛在心底,女儿在台上冷得哆嗦咬牙,坐在旁边的儿子手脚冰冻到麻木。课堂如战场,等待那胜利号角吹起,凯旋归来,这是我杨家的传统精神。

    李可娥带着俩孩子落难到入住丁房,穷到锅碗瓢盆都没有,还是借三婶婆的灶台,四人一天吃七两米,靠着杨浩去财主家担水过日子,却依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感到低人一等,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待人态度得体,分寸恰当,正是这样不卑不亢的形象,赢得了小巷里的居民的好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