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百岁书斋待立扶门,小女羞愧又尊敬》
杨太公虽然岁数已高,但他的思维和敏捷度,观察能力,配合默契度不亚于年轻人。
江上月有要事私下约杨太公,这种眼神表情老爷子领会到了。
杨太公亲自为两位小姐扶门,示意请进书房说话。
在江上月的日记本里,曾写下:“期颐扶门,放下身段,晚辈终身受益。”
可想当时的江小姐是何等地感动!
长辈为晚辈扶门,这礼仪美德,是杨家的待客之道。
一个动作,一个平常的小动作,让两位少女感动不已,热泪盈眶。
在本故事里,德才兼备的杨太公谦恭下士,两次为年轻人扶门。在四年前,为潘公子来访而主动扶门,潘公子当场说了一句:“受受不起!”
今天96岁的杨太公再次为18岁的两个丫头扶门。至今在杨家坊,本家族两千多人老幼中,都还没有这个待遇。
江上月作为一个晚报首席记者,在来的路上,就打算直接说出杨景犯罪坐牢,是否与他从小调皮捣蛋有关。本想单刀直入,把话题引出来,可是在瞬间,“墨客女侠”江上月突转恻隐之心,改变了主意,改变了初衷,她不忍心这样单刀直入地去捅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的心,去揭发他小孙子的过错。
直觉是人的本能,记者的本能就是洞察之眼,秋毫都逃不过她那双锐利的眼睛,当两位少女脚落书斋后,顿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
这屋间里珍贵的画面,让她们大开了眼界。她们屏住呼吸,欣赏着眼前的这一幕。她们叹息,这哪里是书房?这简直是稀有书法绘画展!
江上月和连蕊儿面面相觑,怀疑是否进错门了?两位少女不但出生在省城官府,是十足的官二代,还是书香门第。所见的书本画家,都是上层的好书,好字画。可以说是见过大大小小书法、画室的女子,可在杨太公的小屋子里,她们今天见到的,那简直就等于是皇宫收藏室了,好几幅画价格价格不菲,价值连城。
她们想:杨景从小受过这么好的艺术熏陶和文化修养,是杨景一生的荣幸啊!直觉告诉她们,在这样子的环境中熏陶出来的孩子,坏不到哪里去的!
江上月忍不住问:“杨太公,我想问一个不该问的事情,可以吗?”江上月想从侧面了解杨景的少儿时期。
“可以的,两个丫头千里迢迢赶来,总不能带着遗憾回去吧!你是想了解杨家枪法吗?”杨太公和蔼地回答道。
“我想问的是,杨太公在十里八乡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特别在您们杨家坊,您对培养后生要求高吗?您是怎么要求杨家人培养后生的?目前杨家坊一百多户人家,您觉得是哪一家教育后生的方法好一点呢?”
“哈哈!目前我看中的就是杨家大少奶奶一家——李可娥之家。她培养的三个孩子都不错。尤其是长孙杨景,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成大器!他今年18岁了,15岁他就离开杨家坊,在外谋生了四年,15岁开始就撑起了一个家。虽然他是从一介樵夫做起的,以砍柴为生,但通过弟弟、妹妹、母亲一家四口的共同努力,早就粗茶淡饭有余了!我们杨家坊长辈们准备下半年给他完婚。”思维敏捷的杨太公,一想就猜到这两个女娃娃来干什么了。
当然,杨家坊人还不知道杨森基大少爷杨景出事了。此时的杨太公认为两个少女喜欢上他的小孙孙子杨景了。所以他用杨景这种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方式来表彰赞美杨景。
江上月接下来问:“那你这位孙子是怎样离开家乡的?完婚的对象是哪儿的佳丽啊?”
杨太公顿时被问得有点尴尬,又带着忧伤的心情:“唉!有些事我不能直说,若干年后杨家弟子会明白我的用心良苦。那么我只能告诉你们,杨氏族在宋朝时期得到过朝廷重用,赢得了生前生后的好名份,好口碑。也确实为国家付出了心血,甚至宝贵的生命。朝廷也没有辜负杨家将们,恩赐给我们布匹、田地、牛羊。现在是太平盛世,杨家人好像习惯了从前马背上的生活和野外帐篷迁徙,战场上为国冲锋陷阵拼搏……一下子远离了这些硝烟弥漫的战场,都不习惯了。
如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可谓歌舞升平,到处都是一派祥和景象。表面看过去是好事,但背后隐藏着危机四伏。”说到这里,杨太公为两位小姐把盏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