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杨家故乡在很远的地方 > 第142章《母爱在天涯,江水一样情》

第142章《母爱在天涯,江水一样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七月过,八月初了,李可娥母子来省城寻找儿子一个多月过去了。如今钱尽粮绝,靠乞讨为生,度日如年,天天早出晚归。也不知道寻子的路还要走多远,但前面的路一定是渺茫,也是遥遥无期的呀!

    一天,他们举着杨景的肖像路过之前的大众旅店。旅店的老板娘赵翠香看在眼里,也很同情这一家子,她对身边的儿子说道:“唉!这家子真的很苦,儿子失踪一个多月了,还没找着,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样下去,如何是好,何时是个头啊!?”

    赵小文被母亲这么一说,也起了怜悯之心,他也跟着举牌的队伍来到了河边的沙滩上。但见几座茅草棚子,旁边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锅。晚风轻轻拂过,带走了浓浓的竹条枝丫的烟火气味,锅里烧着热气腾腾的水,旁边围着一大班子人。他们衣冠不整,穿着破烂,表情怪异,蓬头垢面。

    赵小文很好奇地问道:“你们烧火煮水干嘛呀?”

    这些人听后,露牙裂嘴的,表示出惊讶、疑惑、怪异的眼神,他们虽然愚钝幼稚,但他们回答得很坚定,参差不齐地答道:“等妈妈回来下米。”

    “你们妈妈去哪啦?她什么时候回来呀?是去买米吗?”

    “妈妈在街上举牌,我们等她讨米回来下锅”。

    赵小文一切都明白了,他们所谓的“妈妈”,就是杨浩的母亲——李可娥大姐。

    这些聋哑的、智力障碍的孩子们叫李可娥“妈妈”,虽然他们发音不准,腔调不齐全。但他们叫出“妈妈”这两个字时,发音又洪亮又准确。叫得比谁都亲切,比谁都温暖,让人听起来特别悦耳,特别感动。

    赵小文退后到有一段距离的地方站着,想看看这位妈妈等下究竟有何举动。

    不一会儿,李可娥举牌收工回来了,这班孩子马上围上去叫:“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

    他们拍起手掌,接过李可娥手中的牌子,小心翼翼的放到棚子旁边,生怕肖像纸会破了,小孩子知道这个牌子要保护好,是妈妈的很重要的东西。

    虽然李可娥满心的痛苦,也感到很疲惫。但当她走到棚子来,在这些弱智孩子们面前时,听到他们喊着妈妈长妈妈短的,心里也就乐滋滋的,一切的不快也就淡化了。

    面对着孩子们,她还是慈祥善目,微笑嘻嘻地说:“让孩子们久等了,肚子饿了吧,妈妈这就下米。”

    只见李可娥从装木炭的小袋子里取出一个小包。原来她讨来的米都放在手巾里包着,小心翼翼解开后,就对准热气腾腾的大锅里倒下。孩子们都看到了,个个都露出笑容,鼓掌叫好:“妈妈到米了,妈妈到米了,儿子有饭吃了,儿子有饭吃了”。

    把李可娥听得热泪盈眶,有一种说不来的幸福感涌上心头。

    孩子们不会用语言表达,他们用掌声表达,他们用他们的笑脸来表达,表达他们对这位陌生而又熟悉的母亲的爱戴。感谢母亲收留他们,给他们一口饭吃。

    锅里也煮了半个小时了,这时候,十二岁的杨浩和九岁的杨柳也举牌回来了。杨浩好像很习惯似的,去棚子里抱出一个大盆,盆里装着全是竹碗。

    杨浩端着大盆,杨柳从大盆里取出竹碗,按排队顺序向每人发下去。分完后,杨浩、杨柳也排入其中,而且两兄妹是排最后。接着,孩子们一个个跟上,由妈妈从锅里舀稀饭,每个竹碗里一勺。

    真是:一饭值千金,勺勺心连心。

    小孩子们端着稀饭席地而坐,双手捧着竹碗,每个孩子脸上洋溢着笑容,高高兴兴的慢慢的吃,担心饭粒会从嘴角边掉下。饭量大的小孩子,把竹碗舔了又舔,李可娥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李可娥也端着竹碗,轮到她可能自己的竹碗里是没有一瓢的量了。

    天色慢慢暗下来了,码头的人少了,只有那口大锅旁边正在热气腾腾,笑声满满。

    赵小文看到这一幕,看到人间这温暖的一幕,看到一位母亲落难到这步田地,依然能做到以慈悲为怀,视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们如同亲生儿女。

    赵小文的灵魂被触动了,心想:“李可娥都能做到这一步,我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献上一片爱心。”

    大众旅馆老板赵小文,为杨家做了两件好事:

    其一,他叫城南画家黄书友重新画了一张杨景的肖像,贴在大众旅馆门口,作为寻人启事。

    其二,帮杨家人印刷了福州市区平面图,有利于李可娥母子互相确定方位,大大减少了重复走错街道小巷的危险。

    有地图在手,更加了解福州市区各个角落的工厂、渔港与码头等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