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日军“玉碎”
这种仗说好听了是硬仗,说不好听的就是送死。
想围歼一个成建制的日军小队,在苏扬看来目前的这个情况难度是非常大的。
但是现在来都来了,不硬着头皮打下去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苏扬集中了几挺机枪对着日军一个点就是压制,他带着几个冲锋枪手一边撇着手榴弹一边匍匐前进。
其实没有什么好办法,没有炮也没有装甲车,主打的就是到最后谁更狠。
苏扬是挺狠,可是芒允大队的这些游击队员狠不狠他就不知道了。
“三哥,我带回来了这个!”喜娃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
“你上来干什么?快下去!”苏扬说道。
喜娃手上握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拽着一个木箱。
苏扬打开木箱,发现里面全都是60炮炮弹。
“游击队的人说这个只有你会用,所以我就带给你了。”
苏扬捂了一下脸:“他们就这么给了你一箱炮弹?”
喜娃:“他们说你吹牛,没炮有弹也能打响,还说中央军的人就是不一样,打炮都不带炮管的。”
苏扬又捂了一下脸,随即说:“那你看好了!”
他拔下炮弹保险销,把炮弹底部在石头上一磕,随即扔了出去。
轰的一声,苏扬看到树丛后的爆炸带起了一堆泥土和血肉。
这个操作把喜娃看愣了。
“三哥你怎么什么武器都会用?”
“熟悉了解武器的性能,也是战斗力的一部分。”苏扬说完,又扔出去一个迫击炮弹。
由于扔出去的迫击炮弹没有那种飞来的呼啸声,这让日军总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毕竟60炮弹的威力要比手榴弹可大多了,日军以为游击队自己研究出来了一种大威力手榴弹。
战线的另一边,预备2师的那个连还在树林里顽强地抵抗着日军。
时间紧迫。
突然间,有人吹响了冲锋号(冲锋号在当时算是一种联络信号武器,连部有号兵一名)。
丛林里响起一个声音:杀!
紧接着无数的黑衣人从树林中跃起扑进了日军的阵地中。
苏扬趴在兵线外面,兵线里的枪声喊杀声乱成了一团。
“我命令你在这里照顾伤员,不许擅离岗位,明白了嘛?这是命令!”苏扬对喜娃说道。
喜娃点点头。
于是苏扬提着冲锋枪也冲进了包围圈里。
日军这下已经彻底混乱,四处出击的游击队让他们彻底失去了本来的节奏。
阵地上出现了一场惨烈的肉搏战。
一个日军挺着刺刀就使劲向苏扬攮了过来,苏扬没他那么武士道,开枪打了一个点射,利用鬼子冲过来的惯性把他送到了地狱。
咚!
一声奇怪的枪声吸引了苏扬的注意。
只见一个游击队员端着一把霰弹枪进入了苏扬的视线。
这把枪是地道的外国产品,滇缅地区外国势力众多,枪械也更为复杂,这把枪怎么流出来的也就有了答案。
游击队员第一枪打空了,但是第二枪打的让苏扬热血沸腾。
一个日军班长举着九五军刀就扑了过来,结果喷子之下众生平等,游击队员慌乱中又开了第二枪,日军班长直接被喷子崩倒在地,军刀也飞的不见踪影。
那个场面就像是一颗石头撞到了一面坚硬的透明墙体后被弹飞了。
眼见日军被崩死,游击队员一下子陷入了狂喜之中,可是随即就被一发流弹击中了。
阵地里乱成了一团,所有人都和日军扭打在一起,狭小的阵地中日军没法发挥他们的优势,唯一的优势就是他们更加不要命。
苏扬收起冲锋枪,掏出手枪还是挨个给日军点名。
他瞄准一个被游击队员们按住的日军正准备扣动扳机,只见日军拼死掏出手雷在地上磕了一下,随即几个人就被炸成了肉泥。
日军没有逃命的意思,他们困兽犹斗地想要给游击队带来更大的伤亡。
然而更多的游击队员冲到了战场当中,他们迅速湮灭了负隅顽抗的日军。
这种肉搏战苏扬没有打过,他从来有见过如此负隅顽抗的日军,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第56师团的鬼子们可以说不能再称得上是士兵了,他们更像是一个个发了狂的野兽,在武士道的影响下不光是想做到鱼死网破,而是准备要“玉碎”了。
在这种肉搏下,什么挖鼻孔,扣眼珠,用嘴扯下一块肉都已经是很正常的战斗行为。
苏扬亲眼见到一个被打红眼的游击队员举着一块火山石就砸扁了鬼子的脑袋。
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苏扬的视线里,这个人像一条攥不住的鱼游走在战斗当中。
是格斗高手牛四喜。
一个日军光是靠着拼刺刀就已经杀掉了好几个游击队员,看着只拿着一把日军军刺的牛四喜显然是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那我们就来比试比试。”鬼子做好拼刺刀格斗式。
“你说什么玩意呢?”牛四喜呸了一口。
日军挺起刺刀就是一个突刺。
牛四喜往后退了几步反手掷出了刺刀。
刺刀不偏不倚正中喉咙。
日军显然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倒下了,他的气管发出听着渗人的“呼呼”声。
牛四喜快速走到日军身边,他踩住了日军的一只手,防止他做出拉手雷等动作,然后他慢慢地把刺刀从鬼子喉咙里拔了出来。
战斗已经接近了尾声,最后一个日军靠在一颗古树之下。
他像是一匹走投无路的狼,对着所有人龇出了牙齿。
滇西山民组成的游击队嘴里呼喊着一种独特的号子,这在苏扬听起来就像是在准备蓄力攻击。
显然日军已经被这种号子扰乱了心智,他拉响手雷往头盔上一磕。
“天闹黑卡,板”
“载”字还没说出来,苏扬一枪就打死了他。
鬼子正面栽倒在地上,身体压住了手雷。
尸体随即被手雷炸的反了个。
苏扬走上去踢了一脚尸体:“板载尼玛呢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