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楚天铭的恨
南京城里各处激战正酣的同时,城中巷战临时指挥部里面的电话也叮铃铃的响个不停。
大规模的巷战从十三日凌晨开始,持续到现在已经五天时间过去了。
让楚天铭感到欣慰的是在过去的五天时间里所有的工作都能够按照之前拟定的撤退计划顺利的进行着。
整个南京城已经把五万多的日军进城部队给困在了里面,现在日军虽然在层层推进看似要不了多久就会占领整个南京,但是其中的艰难或许只有日军自己才知道。
这一次南京城的大规模巷战采取了划片分区的模式进行,楚天铭将整个南京城区按照九宫格的样式划成了九个片区,242、243两个师的八个团各负责一个区域,剩下的两个团负责防守指挥部所在的北部中间区域。
绥远军参与巷战的部队非常的狡猾,每一次接触都是小股部队的短时间碰撞,等到日军增援部队赶到的时候他们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激烈的战斗之下绥远军也并非没有伤亡,五天的巷战中阵亡人数就已经超过了千人。但各部队对于自己的伤员和牺牲战友都保护的很好,除了在炮击中粉身碎骨无法寻找的遗体外,其他只要能找到的他们都会不顾一切的带回去。
绥远军阵亡了上千人,日军那边的损失就要更大一些。据前线各部队的不完全统计,各部累计打死日军三千多人,打伤的也不低于这个数字。这也是日军在南京城里打掉牙也得往肚里吞的主要原因,他们好不容易打跑了华国的主力部队若是被一支地方武装赶出南京城那就真成了国际笑话。
城里的巷战在持续,下关一带的防御战更是打得如火如荼。
和南京城里的战斗样式不同,日军已经把南京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不希望打下来的是一座废墟,飞机和火炮还有着一些顾忌没有进行大范围的轰炸。
绥远军的下关防线则是整天都沉浸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中。
日军南京之战的一个重要战略目的就是消灭华国军队的有生力量,让华国政府丧失继续战争的信心尽快向日军投降,这样以来日军才能达到快速结束黄日两国战争的目的。
只是出乎意料的是南京虽然打下来了,但华国军队的主力部队确实全都跑了,这样消灭华军主要战力的目的也就落空了。
松井命令飞机对两座浮桥进行轰炸,可是还没等飞机飞到下关江面就遭到绥远军高射炮火的拦截,侥幸飞到下关江面看到的也是雾蒙蒙的一片根本找不到浮桥的具体位置。无奈之下松井只好派遣陆军部队发起进攻,但241师的部队也不是吃素的,有两个炮兵旅的火力加持日军最擅长的人海战术简直就是个笑话。
眼瞅着如同蚂蚁一般的人流日夜不断地通过两道浮桥向江北撤去整个日军司令部都在抓狂,唯一能做的就是派遣更多的部队,把更强大的火力投入到战斗中,双方每时每刻都在为了争抢时间而战斗。
人员的撤离工作在李凯强硬的抓了一批又杀了一批想闹事的人之后总体也还算顺利,目前南京的防卫部队已经大部分过江,剩下的少部分预计三天左右就能渡江完毕。和组织有序的部队相比百姓的撤离速度就要慢一些,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有五分之一的百姓还没有过江,后续还有各部队解救出来的一些百姓,把这些人全都弄过江去还需要费上一番功夫。
再加上绥远军各部的撤离时间至少还需要十天左右,这就比原来计算的时间需要多坚持五天,其中的变数和风险就更大了。
“人算不如天算,尽人事、听天命吧!”
指挥所里,楚天铭透过望远镜看着城中四处冒起的烟柱暗自叹气。
“老大,前线又发现一起日军残害百姓的事件,部队赶到的时候虽然将作恶的十几名日军全部歼灭,但还是晚了百姓们已经遭到了残忍的杀害。据报告,这一次发现的遇难百姓总共有二十余人,有老人、小孩、妇孺,都是被折磨之后被残忍杀害的。”
段鹏拿着一份战斗报告来到楚天铭的身边小声汇报道。
楚天铭平静的接过报告认真的看了起来,看完之后随手放在了旁边的桌子上。
“这是战士们发现的第几次了?”楚天铭很平静的问道。
“老大,已经多到让我记不起这是第几次了!”段鹏无奈的摇摇头,“据初略估计,各部发现日军残害华国士兵和百姓大大小小的事件已经超过了两百,其中被残害的百姓和军人超过三千人,这其中还不包括我们救出来的和没有发现的,”
段鹏略微的停顿了一下之后又继续补充道,“司令部参谋们大致的估算了一下,在日军进城的这几天里死在日军屠刀之下的百姓和国军残部已经高达万人,这还是我们最保守的估计!”
听到这个数字楚天铭并没有发怒,或许是他的怒火已经到了极致,转换成了对日军的恨,化为了他坚决消灭日军的无穷动力。
“命令城里的各作战单位抓紧时间再将城里的百姓和国军残余梳理一遍,能转移走的尽快转移走,不能转移走的暂时先找地方藏好身。”楚天铭对段鹏说道。
楚天铭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开口,“给政委发一份电报,就说我希望人员的撤离工作再快一些!”
段鹏转身把楚天铭的命令传达了下去,很快他又来到了楚天铭的身边。
“老大,政委那边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咱们再催促他的话会不会”段鹏担忧的问道。
楚天铭转过身来正色的看着段鹏,“大鹏,你看着底下那些弟兄报上来的百姓被残害的数字有什么想法?”
“我”
段鹏刚准备开口就听见楚天铭自顾自的说道,“我只觉得曾经白头鹰丢的两颗蘑菇弹太少一点,威力也太小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