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 巧舌
老夫人凝起了眉头。
这么多年过去,她还清清楚楚记得林氏当时的原话。
“虽然王爷是极倔的性子,当初又因为亲事违背了您的意愿,但王爷对老夫人其实是极孝顺的,我只是对王爷说,虽然王府还有二老爷三老爷为老夫人延续香火,但那都不是王爷的孩子,总归不一样。且老夫人对王爷疼爱,不只是因为王爷出色能干,更因为王爷自幼孝顺懂事,比二老爷三老爷更体贴老夫人作为母亲的辛苦,那您怎么就不能再最后孝顺老夫人一次,体谅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为她老人家留下一点念想呢?”
这番话,十分熨帖老夫人的心,她听了之后,当着林氏的面就掉了眼泪。甚至没有多想,就一心盼着林氏能够怀上身孕。
兰琦听了老夫人的讲述,面露沉吟。
老夫人问她:“你怎么看?”
兰琦说道:“王妃这一番话,不像是说给王爷听的,倒像是专门说给老夫人听的。”
老夫人一怔。
兰琦想了想说:“奴婢虽然没有见过王爷,但这么多年在老夫人身边伺候,听您说起王爷的种种旧事,就知道王妃有一句话说得没错,王爷是极倔的,也是极孝顺的。别人都能站在老夫人的角度着想,王爷会想不到吗?但之前薛护卫百般相劝,他都拒绝了,就说明王爷考虑得十分清楚。王妃当初那些话,处处说到了您心坎里,却未必能说服王爷。”
当年事发紧急,王府落难极快,强敌环伺之下,皇上有心为公孙敬之洗清罪名,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最终只做到发落公孙敬之一人,丝毫没有牵连王府,连世袭的王爵都没有收回。
但王府出事后,府中奴仆多数作鸟兽散,留下来的只有一小部分,等老夫人带着众人回到升州,才又重新采买了一些下人,兰琦就是那个时候被老夫人挑中,留在身边伺候的。
“奴婢说句不该说的话,王府失去了王爷,就失去了顶梁柱,哪怕皇上并未收回世袭的王爵,您想要在培养出一个王爷继承门庭,不知要废多少心思精力,您拉扯女儿几人长大,已是不易,王爷未必想让您再为了他的骨血操劳,二老爷三老爷虽然不够出色,但还算听话老实,一家人回到升州老家,安稳度日是绝没有问题的。奴婢觉得,这才是王爷对您的孝顺,而不是给您留什么念想……”
老夫人闻言心神震动,喉头涌上一股酸痛。
兰琦给老夫人端了茶来,“再者说,等老夫人百年之后,府中无人主事,这长房孤儿寡母,万一有人起了糊涂心思想争着爵位,想想都知道日子不好过,王爷就当初心疼大爷没了生母,又怎么可能再留下一对孤儿寡母?”
老夫人终于明白过来兰琦方才说的“更可怕”是什么意思了,“你觉得林氏在那个时候就骗了我?”
“老夫人是当局者迷,难忍失去的爱子的痛苦,才一时钻了牛角尖被王妃借机蒙蔽。”
老夫人心凉了半截,“如果林氏骗了我,那意哥儿……”
兰琦欲言又止,可话说到这份上,也没有道理再吞吞吐吐,“老夫人看二爷,可有半分长得像王爷?不说王爷,哪怕半点长得像公孙家的人,也是没有的。府里的丫头们也有心思在二爷身上的,私底下没少议论。当初奴婢不知这许多内情,也没多想,如今,倒是有些后知后觉。”
老夫人面色渐渐泛青,“这么说,林氏很有可能是肚子里怀了种,恰巧我找上了她,她顺势答应下来,又假意去狱中说服大郎,骗了我们母子?”
兰琦摇头,“这个,奴婢没法确定地说,不过当时在狱中,她只需对王爷说,暂时骗您成了事,等一个月之后没有怀上身孕,她就可以离开,老夫人也就死心了。到了您面前,她又说自己与王爷已有夫妻之实,等她有孕的消息坐实,王爷早就殒身,也就无法揭露她的谎言了。”
老夫人心口一悸,面色疼得发了白,兰琦赶紧拿了保养的药过来给她服下,“老夫人,奴婢不愿您受蒙蔽,但也不想让老夫人气坏了身子,您要想开些才是!”
“我知道……我当初也曾疑惑,林间月只身斗林家,最后还能片叶不沾身地避去苦渡庵,可见其手段,将来一番筹谋,未必不能嫁个好人家,至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为何要来王府守寡?虽说王府底子不薄,可保她半生无忧,可这哪里比得上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男人来得踏实?”
老夫人缓了许久才压下那股愤恨,又说:“我早年丧夫,一个人将孩子们拉扯长大,其中万般不易,她若是个泥面人,想不到这些也就罢了,可她手段厉害,又在林家有过见识,心中怎么没有盘算?”
“那您后来又是怎么打消了疑虑?”
“林氏说,她幼年被拐,看尽世间冷暖,何其所幸被苦渡庵的师太所救,不用落入泥淖之中,已是用尽了毕生的幸运,回到林家之后,后宅龃龉勾心斗角,也让她心生厌倦避之不及,所以,她图王府人事清肃,另外,她说若自己命好,能为王爷生下一个儿子,将来毫不费力就能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前程,就已经是其他女人奋斗一生都难以求得的东西,若还想求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男人疼,就太贪心了。”
“如此巧舌如簧……”
“你说得没错,但当时,我只觉得她言语坦诚,聪慧通透。”
“老夫人不必自责,谁又能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姑娘,会处心积虑到如此地步?”
老夫人昨晚已经暴怒过,到了今早便渐渐冷静下来,只剩怨愤,现在经兰琦这么一说,心头也有了几分猜测。
“倘若她当初是肚子里早就揣了崽子,那她多年来暗中来往的男人,很有可能是意哥儿的生父,所以你才说,她不是能做出此事的人,却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