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教育得从小抓起
魏征主管文学部,这么多事儿没干,还天天跟自己谏言,真无语。
若不是要留着魏征执掌御史台的身份,可以用金锏威慑文武百官,李晋早就撤掉了魏征的这个职位。
魏征就是李晋用来悬在满朝文武头上的一把利剑。
“恩科考试的事情,你们可还有什么疑惑吗?”李晋询问道。
“陛下,武考的考核标准为何?难道不考文考吗?”刘伯温询问道。
是啊,武考得有标准啊,不然怎么判定过没过关呢,如果仅凭刚刚说的来判定,过关的直接作为将军,要是连字都不认识,未来战报都看不懂咋办?
“文考自然要考,但却不是当时考,因为武考只要未曾进国试的人,都会被淘汰,所以进入国试之后,同样要进修大唐书院,读书识字,并且接受训练。”李晋回答道。
刘伯温继续道,“陛下,若有那等勇猛之人,是否可以特例通过?”
李晋微微摇头,“不准,作为将军,必须要有勇有谋,就比如此次京城训练的,可不仅仅是训练武力,也是学习读书识字的。”
“遵旨。”刘伯温虽然觉得有些可惜,但毕竟皇命不可违,那种人毕竟只在少数。
想作为将军,总不能有勇无谋吧,是真是这样,那去做个士兵不就得了,反正到时候立了功,不也可以升迁嘛。
有勇无谋的人只能从底层做起了,有勇有谋的人才有可能蟾宫折桂,直接做将军。
“反正只要过了省试,就可以进入国试,在大唐书院进修,并不是只取前三名进去,而是在这批未来的优秀文臣武将当中取前三名,昭告天下,恩科考试的事情,你们可还有其他疑问了?”
李晋说着,目光看向众人。
众人相互看了一眼,“回陛下,没有了。”
李晋嗯了一声,“战斗演习的事情着卫国公他们回来之后,召集兵部一同商议个章程出来,恩科考试的具体消息等他们班师回朝之后再行公布。”
“臣等遵旨。”众人异口同声的应道。
李晋微微颔首,站了起来,“接下来要说教育体系的事情,教育乃是国家之根本,必须要从小抓起。
孩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中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朕先前说了,分十六年教学,小学六年,中学三年,高学三年,大学四年,这件事要和恩科考试接轨。”
听到这番话,众人懵圈。
孩子读书和恩科考试有什么关系?
“请陛下垂训。”众人异口同声的道。
李晋背负双手,边走边说,“各地兴建学堂,要按照大唐书院的模型来建造,建多大视当地情况而定。
村中只能建小学,中学建在镇中,高学建在县中,大学建在府、州、省,读完高学,就需要参加考试了。
往后各行各业都需要学历,并且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大学分三六九等,优秀的师资也得这么安排。
大学生才可做教书先生,或者参加恩科考试晋级到府试的才可以做教书先生,这一块要着教育司着重安排。”
这话听得众人有点懵圈。
“陛下,何为九年义务教育?剩下七年做何安排?”房玄龄询问道。
李晋回答道,“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读书,朝廷资助,不需要承担学费,只需要出书本费即可,高学就必须要收费了,大学也收费。”
“陛下,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天下孩童都可入学,到那时候,朝廷哪里负担的起?陛下要三思。”长孙无忌赶忙道。
李晋伸手打断道,“赵国公,你别急嘛,这就是涉及到为什么大学要分三六九等的原因了。”
“请陛下明示。”长孙无忌请教道。
“建立在各府的大学,为四等大学,以后如果教书,只能教小学,薪资不高,建立在各州的大学,为三等大学,以后如果教书,可教中学,薪资一般。
建立在各省的大学,为二等大学,以后如果教书,可教高学,薪资尚可,建立在京城的大学,为一等大学,以后如果教书,可教大学,薪资很高。
同样恩科考试亦如此同理,进入府试的,可教小学,进入州试的可教中学,进入省试可教高学,进入国试可教大学。
大唐书院作为恩科考试国院,与一等大学并列,而区分大学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线,区别就是师资的情况。
只要把通知四大世家安排,凡轻松工作都需高学历,学历低的只能做苦力,宣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精神。
如此一来,必定会去考大学,而且还会考还大学,爱卿认为这能为我大唐创造多少人才呢?
九年义务教育朝廷所承担的无非是教书先生的薪资,能有多少呢?权衡利弊一下,如此安排,朝廷赚了还是亏了?”
李晋微笑着看着众人,耐心的跟众人讲解着。
众人一听,纷纷震惊。
如果真这么说的话,那可是了不得啊。
朝廷出了点钱,能为朝廷整来源源不绝的人才啊。
“陛下圣明,真乃神人也!不过这薪资定多少合适,还请陛下明示。”杜如晦先是拍了个马屁道。
李晋想了想道,“现在一千元是普通百姓一家的开销,好歹读了大学,工资开高点,四等大学出来的教书先生月薪两千。
三等大学出来的教书先生月薪五千,二等大学出来的教书先生一万,一等大学出来的教书先生月薪两万。
而恩科考试标准同等的那些人教书,薪资比之大学生缩减三分之一,各行各业的标准都按这个来。”
“遵旨,陛下此政策一旦昭告天下,要不了几年,我大唐那可就人才辈出了啊。”杜如晦似乎都已经看到了未来盛世降临的盛况了。
李晋感慨道,“朕只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大唐未来定然屹立天地之巅,万国来朝!”
“陛下圣德永昌,大唐与天同休!”
众人异口同声的行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