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内阁大臣的反对
长孙无忌等人似乎都不敢想象李晋将这一次恩科考试看重到了什么地步。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教育乃国家之根本。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中国强。
“臣遵旨,不过陛下打算让何人监考?”
长孙无忌询问道。
谁监考,这还是个事儿呢。
“押送考卷的锦衣卫监考。”李晋回答道。
首次恩科考试,李晋就没有打算让地方官员监考。
“锦衣卫?陛下,您要把锦衣卫调离京城?”房玄龄似乎有些惊讶,这不合适吧?
李晋反问道,“有什么不合适的?明年天下安定,锦衣卫撒出去有何不可?更何况锦衣卫也在招人,够用。”
“是,陛下,不知押运考题的,打算安排多少人?”房玄龄恭敬的请示道。
李晋想了想,“马车前后左右各两人,顶上一人,里面一人,后面和左右全放火炮,前面负责赶车,什么都不放,车顶架上重机枪,押运考题的十个人实施轮班制。”
“遵旨。”
房玄龄再度应下。
刘伯温又开口了,“陛下,十个人如果有贼强抢考题,安保系数恐不够,毕竟十个人能挡多少?即便有重武器,可无奈人多势众啊。”
这话一出,李晋笑了,这事儿需要考虑吗?
“刘爱卿,你刚刚没听朕讲话吗?大军出京城开始,各地安排重兵护航,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哪里出了事就找谁,着各战区元帅到时候调动安排。”
听到这番话,几人面面相觑。
就安排个恩科考试,惊叹要调动士兵护航?
士兵是保家卫国的啊,用来做这事儿,是不是有点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
然而,李晋也不想这样的啊,可现在的科技没有后世那么发达啊。
想近最大可能杜绝科举舞弊,只能暂时先这样安排了。
“陛下,此举恐引起强烈反对,还请陛下三思。”长孙无忌拱手道。
“臣附议,请陛下三思。”
房玄龄当即站出来跟着道。
“臣也附议,请陛下三思。”杜如晦紧随其后。
刘伯温最后竟然也站了出来,“陛下三思。”
几人纷纷反对,不赞同这么搞。
“为何反对?”李晋端起一旁的茶壶,倒了杯茶。
长孙无忌率先开口,“陛下,出于文官的角度,臣非常赞同这么做,然而出于内阁大臣的角度,臣反对。
陛下可曾考虑过,以军队为学子科考护航,这会给世人一种什么假象?天下人会认为陛下在重文抑武!
虽然不是没有皇帝这么做过,但是陛下您开恩科考试的目的是文武共治啊,您若如此安排,前言岂非戏言?”
长孙无忌说完,房玄龄也接着道,“陛下,所造成的影响还远不如此,士兵们保家卫国,冲锋陷阵可以,但若让他们保护这些提笔文臣,他们都会不服。
他们上战场都要抱着必死的决心,在绝大多数武将的眼中,文官不过是只会靠一张嘴,写一些文章而已,武将尚且无此,更何况下面的士兵?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样的将军就有什么样的兵,文臣有文臣的作用,武将也有武将的作用,文臣武将相辅相成,同样也相生相克,两者自古不容。
如果陛下如此安排,在有心人的推动下,十有八九会激起兵变,人之初,性本善,百姓尚未教化,就看怎么雕琢,在那些将军的渲染下兵变可能性很大。”
听到这番话,李晋感觉到了背后一凉。
今年下半年江山才会安稳下来,也会重新征兵训练。
这些新兵会被灌输新的思想,贯彻朝廷对士兵的看中。
如果让他们执行这样的任务,放在后世自然没什么,而且很正常,可若是放在这个百姓尚未完全开化的时代,那造成的后果可就很严重了。
自古文臣武将不对付,让士兵去保护学子的试卷,未来这些学子以这个话题来说,文臣是否会自认为高武将一等?
“陛下,为了一场科举,如此大动干戈,会让那些参加考试的学子有优越感,更加看不起士兵。
现在许多学子在世家掌控书籍多年的渲染下,认为士兵保家卫国是应该的,认为士兵是贱民,读书人就是高人一等。
这种老旧的思想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去除的,陛下要将新思想贯彻下去却又偏偏离不开这些文臣。
臣认为,不宜派士兵护航,这件事情一个没搞好,就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陛下理当三思而后行。”
杜如晦也是接着跟李晋讲这么做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刘伯温也沉声开口,“是啊,陛下,不过臣有个两全其美之策。”
“哦?爱卿快快讲来。”李晋惊喜道。
刚刚长孙无忌几人说的话,李晋都有点犯愁,刘伯温有好主意最为合适。
“陛下,今年下半年,全国裁兵,征召新兵,陛下可以下旨,着各地的墙壁上写上宣传士兵的标语。
如陛下书中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类诗句可令人单独整理出来,并且请画师绘上图案,最后大唐日报发文带头夸赞士兵们,并宣扬相关律法。
臣记得陛下说过要提高将士们的地位,任何事情都让士兵优先,因为冲锋陷阵他们冲在最前面。
律法有言,军人神圣,不可侵犯,犯者视情况而定,轻则杖责,重则立斩,这些大唐日报都可大肆宣扬。
呼吁百姓报名参军,参加新兵训练,先潜移默化的提高士兵的地位,明年恩科考试,各地也开展战斗演习。
一来看看这些新兵训练的成果,二来也考察一下这些士兵的新思想贯彻成果,三来也可威震宵小。
如此以来,无需特意安排士兵为科举考试的考卷保驾护航,还可以尽最大可能保证考卷的安全。”
刘伯温巴拉巴拉的说着自己的计划。
这话听着让众人眼神一亮,这好像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啊。
既在潜移默化的基础上提高了士兵的地位,又不会营造出一种为文人考试保驾护航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