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粮食没了,还命悬一线
一语惊醒梦中人,朱高炽猛地拍了下自己的脑袋,“是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朱高炽满心欢喜,直接跑去找朱棣。
这个想法虽然不错,可朱棣又陷入为难。
如今受灾严重的地区,蒸汽火车还没有通车,所以只能挑蒸汽火车修建路线,距离灾区最近的,运送粮食,中间还需要人护送一段路程。
如今水灾泛滥,老百姓们无家可归,难以吃饱穿暖,再加上还有白莲教人暗中作祟。
一旦给他们找到机会,十有八九都会搞破坏,从而激发民怨。
没有粮食,老百姓矛盾激化,这件事情便越发不可收拾。
朱高炽说道:“那就派一队人马随蒸汽火车一起出发。”
想法是很简单天真,朱棣轻哼一声:“此次事关重大,一般人朕可不放心?”
就单纯说之前已经有白莲教徒混进锦衣卫,还能相信谁呢?
一旦用错人,运送粮食的路线暴露,他会给敌人可乘之机。
朱高炽忽然拱手道:“父皇,你若是信得过儿臣,就让儿臣亲自率人押送吧!”
此言一出,朱棣匪夷所思:“你亲自去?”
朱高炽目光坚定,似乎已经下定决心:“儿臣既然坐在这个位置,总归是要对得起身份,为朝堂做贡献。”
“而且,儿子难道不是值得您信任的人?”
朱高炽因为身体的原因,即使当上太子,做的最多的事情也是帮着朱棣处理政务。
比起他的儿子,朱瞻基文武双全,上阵杀敌,附近各种威风,当爹的的确逊色许多。
这一次,朱高炽不仅是为了护送粮食,同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所以他们还期待。
朱棣轻叹一口气,摆摆手:“绝对不行。”
“就是因为身为太子,所以你更应该要保全自己。”
这样就算是他运送的队伍没有卧底,是太子送粮这种事情能瞒得住吗?
万一太子出门的消息走了出去,敌人怕是更加热血沸腾,到时候目标就不是单纯的粮食,而是……
朱高炽好像也想到这一点,瞬间有些惶恐。
朝中诸位大臣,其实也有可信之人。
只是朝廷若无大臣做主,怕没人压得住那些狡猾的小狐狸。
思索良久,朱高炽突然道:“要不,让老二老三去?”
“他们虽然有些小心思,但绝对是以家国大义为主。常年打仗,身手不错,还值得信任,不就是我们想要的人?”
“老二老三……”朱棣眉头微蹙,“两小子不去惹事就不错了,你还指望他们能成事?”
朱高炽撇撇嘴,一时间不知如何多言。
其实他是存着一些私心,一次两个人若是立功,也就能缓和一下父子之间的关系。
到底是一家人,他还是希望家人和睦。
毕竟,朱高燧二人都已经向朱瞻基主动求和,一家子坐在一起吃饭也未尝不可吧。
朱棣没话说,思索片刻,最终点头,“行,那就再给他们一个机会。”
“既充斥着凶险,也是他们的机会,我在失手,可别怪朕不讲父子之情。”
……
转眼,朱高煦和朱高燧已经整装待发,他们还是第一次坐蒸汽火车,满满的新鲜感。
朱高炽亲自相送,依旧是一副长兄如父的口吻:“辞去任务艰巨,恐有白莲教人突袭,你们务必要心生警惕,别给敌人可乘之机。”
“以你们的身手,我相信你们能做到,只要任务完成得好,到时父皇那边,大哥的少不了你们的好话。”
如果是朱瞻基说这些话,他俩或许还会怀疑思考一下,从朱高炽嘴里说出来,那绝对没毛病。
这大哥对别人怎样先不说,但对自家人,尤其是几个从小长大的手足兄弟还是心软的。
有了朱高炽的鼓励,二人更加激动不已,“大哥,你放心吧。”
“你回头去帮忙转告一下父皇,说我俩定不如使命,一定将粮食平安送达!”
“我们安全粮食就安全!”
等蒸汽火车出发后,朱高炽的思绪久久难以收回,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一切平安。
公回到东宫,朱瞻基已经将自己的风扇改造成另一种风格。
利用手的动力,像风车一样,还是不能够完全依靠外力来做,但凉快是有的。
“殿下,您真聪明,这东西都能做得出来,日后便不用费力的扇扇子。”
解婉儿满心欢喜,那风扇小巧精致,见识凉风阵阵,吹得人心情舒畅。
朱瞻基却轻叹道:“本来想做个全自动的,但是风速跟不上,将就一下吧。”
近几天天气都不错,天晴了,雨停了,按揭之前提议的工程也可以继续进行。
只是没过几天,一个噩耗扑面而来,差点没直接让朱棣晕过去。
太和殿。
朱棣躺在椅子上,半天都没有缓过神来,嘴里还不忘骂骂咧咧:“那两个逆子,朕就知道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早知道这样,就不应该把这些重要的事情交给他们,怎么会如此糊涂?”
朱棣现在是悔不当初,恨不得时光倒流一般。
朱瞻基是理解他的痛,尽管对朱高煦二人的实力十分信任,可他们还是被人截胡,不仅是粮食丢了,甚至连人都成了敌方的人质。
赵王和汉王就算再不怎么受待见,那毕竟是老朱家的血脉,是朱棣的亲生骨肉!
前有灾难情况紧急,现有老朱家的人被当人质。
朱高炽沉默半天才小心翼翼地劝说道:“父皇,您先别激动,白莲教神出鬼没,太过狡猾,老二老三他们也防不胜防啊。”
“再说,之前瞻基不都找了那些人的道……”
看朱棣的样子,恨不得白莲教的人立刻撕票一样。
朱高炽也是真的担心,他现在也后悔,本以为是给二人一个立功的机会,谁知直接将他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功劳也没了,活着都是个问题。
朱棣勃然大怒:“居然还敢跟他们求情,就是因为有瞻基作前车之鉴,所以他们更应心生警惕,临走时再三嘱,他们听进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