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末:从浑河血战开始 > 第一百三十六章 新的编制(下)

第一百三十六章 新的编制(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严亦飞同样打算在石城军中效仿采用这种这种浅纵深的部署,这种部署的目的自然是最大程度的发挥火铳的火力优势。

    由于采用了定装纸筒弹药,再经过严格的训练,现在很多石城岛火铳兵能够将自己的射速达到每分钟三发。这样的射速,也使得这样单薄阵型的火力持续性得到了保障。

    为提高自己火器部队的射击威力,严亦飞也效仿了古斯塔夫在鸟铳兵中采用了轮射和并排齐射两种技术。

    具体做法是,当所有的士兵装填完毕后,整个方阵的火铳兵将有行军时的六行纵深阵形减少为三行,由每两排横队后面的士兵填补在前面士兵的间隙处。

    由于此时石城军还处在火绳枪时代,所以石城军的火枪手们的手中都要拿着一根点着的火绳,在装填火药时,要避免另一名士兵手中的火绳靠近自己。因此士兵在保持战斗队形时必须保持一肘以上的间隙。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当战场情况需要保持持续火力的时候,石城军的方阵指挥官们就会指挥阵型变得松散一些,后面两排不参与第一轮齐射。

    第一排火枪手开完枪后退到最后一排位置进行装填,后面两排向前进,由第二排进行射击,这样循环往复,可以形成对敌军的持续火力打击。这也是十七、十八世纪欧洲步兵战术的范本。

    同时,严亦飞也效仿古斯塔夫引入了“齐射”的概念。

    按照古斯塔夫的战术思想,全体火枪兵的一次齐射就可以为长矛兵实施冲锋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一次齐射,不仅可以给敌人更大的杀伤,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挫伤敌人的勇气。

    这种齐射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排火铳兵跪着射击,第二排火铳兵兵弯下腰射击,第三排则站着射击,这样以来,所有火枪兵就能在有必要的时候进行一轮火力齐射。这种被称作是古斯塔夫的雷霆的齐射方式,能最大程度发挥单次火力投射强度,在古斯塔夫短暂而辉煌征战时中未尝败绩。

    而对于火炮的规划,严亦飞也摒弃了传统大明军队种类繁杂的情况,严亦飞聘请公沙的西劳和弗朗索瓦,就是为了对他未来的炮兵们进行了正规化改造。

    严亦飞打算舍弃笨重的四十八磅炮和二十四磅炮,只保留了重量三千多斤十八磅炮,用于攻城和远距离轰炸。

    而对于轻型火炮,经与弗朗索瓦商议,严亦飞则选择了三磅炮,口径不过两寸,长三尺六寸,炮身重三百多斤,就算连上含炮架全重也不过刚刚超过五百斤。

    这样轻型的火炮在作战时,四个人或者一匹马就可以轻松移动。严亦飞打算将这种火炮直接下放到最基础的方阵中,作为前线火力支援。

    不过按照大明惯例,这种方阵仍旧称之为千总队,由一名守备或是千总职衔的石城军军官指挥。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严亦飞也效仿定装纸筒弹药,引导翟树林等人开发了封装式炮弹,根据公沙的西劳的估计,这种封装式炮弹,搭配新式的三磅炮,可以带来非常高频率的开火。

    严亦飞记得在古斯塔夫的战史中曾记载,在火枪兵齐射三次的时间里,瑞典的三磅炮炮可以开火四次。这样的高射速和机动灵活的火炮,也能将石城军的火炮由纯粹的防守工具转变为进攻工具。

    严亦飞打算建立的方阵,甚至比古斯塔夫的方阵编制更小,这样调动更加灵活,不过由于这种方阵纵深较浅,稳固程度不

    如厚重的西班牙和瑞士方阵,严亦飞解决

    的办法是作战时布置前后两个方阵。通过加强过后的炮兵火力,再配以一定的的骑兵,严亦飞相信这样的布置是可以抵挡住数量相当甚至更多的后金骑兵冲击的。

    严亦飞现在几乎每日都在用实弹喂养他的火铳手们,现在训练精良的石城岛火铳手老兵们能够在前进中轮换装弹射击,掩护长枪兵们进攻,这使得严亦飞的长枪兵也不再是单纯的防御力量。

    严亦飞大胆的将大部分刀盾兵编制取消了,只保留了他自己和每个方阵中少量的主官护卫。其余刀盾兵要么改用长枪,要么改用火铳。

    这样的话,天启二年的石城军兵力将编制成三个方阵。每个方阵的编制的是由一百零八名长枪兵加九十六名火铳兵组成。其中长枪兵位于中间,两边则各有四十八名火铳兵。

    整个方阵纵深为六排,由于方阵还附加一个十二人的由最精锐火铳兵组成的散兵火铳队,加上指挥官、鼓手、旗手、号手、护卫,每个方阵合计共有二百二十四人。

    这样的编制更侧重火力输出,以后再配上方阵用的三磅炮以及虎蹲炮,这样方阵的正面火力会非常强大。长枪兵在冲击时面对的敌人将是被火器大幅削弱和震撼的。同时也因为这种方阵更加接近于线列,所以将来当石城军配发燧发枪之后,石城军的战士们能很快适应新的燧发枪战术。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但方阵的机动性天然不足,仍然是防御重于进攻。如果不搭配高度机动的骑兵,

    就无法获得决定性胜利,尤其是未来面对流寇和建奴这样都以骑兵作为核心的敌人来说,击溃他们容易,歼灭则很难。

    严亦飞未来要组建的骑兵部队,大多为轻骑兵。通过固定的军饷,辅之以土地的收入,可以让这支骑兵保持良好的士气。

    严亦飞未来的骑兵,除了第一排使用马槊之外,其余骑兵的主要武器是马刀,同时骑手们会配备几把手铳。

    他的骑兵主要负责击溃敌人之后的追击,或是在火铳兵第一轮齐射扰乱敌军线列后,骑兵发起牵制性冲锋。

    不过现在严亦飞暂时也只能想一想,毕竟由于马匹的短缺,他的骑兵旗队此时仍旧只有十六人。

    ……

    天启二年四月十一日,这一天,领着手下十几个骑兵化妆登上辽东半岛去侦查情况的张松岩,突然回到了石城岛,并且神秘兮兮的找到严亦飞,向他汇报道:“大人,经卑职等侦知,这岸上的黄骨岛堡守军,近期抽调走了一部分去了海州那边,现在整个黄骨岛堡守军不过一百人出头,其中女真真夷不过二十几人,我们要不要趁这个机会……”

    严亦飞听张松岩之言,眼睛不由得望向了自己西北方向,那边也正是黄骨岛堡的所在地。

    这黄骨岛堡位于今庄河市东约三十里的黑岛镇黄贵村城街屯北,距离石城岛直线距离也不过四十里,在天气晴好之时,在石城岛上登高远望,即可以远远的看见黄骨岛堡的轮廓。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据《辽东志》、《全辽志》和明代辽东文献记载,黄骨岛堡城墙为砖石土合筑,其城墙状曲如船,当地又称船城,南宽北窄,南北长约四百步,东西最宽处约一百八十步,周长约一千步或是二里二百四十一步,设有南、北二门,城内面积约二点四万平方米,是一个比石城堡还略小的城堡。

    城北约三里外,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山岗,城南伸向黄海中的突出部分,古时称黄古(贵)岛,现名大南岛(樱桃山),城东北为丘陵地带。

    《辽东志》记载“黄骨岛堡,官舍徐丁二百一十员名”;《全辽志》记载“黄骨岛堡,官军二百一十四员名”;黄骨岛堡当建于明代正统八年,《辽东志》纂修之前,曾一度废弃,后于嘉靖三十三年重修。

    在金州卫以下的诸堡中,黄骨岛堡驻守官兵数量是最多的,仅次于金州卫城,其地位十分重要,可视为海防驿城。

    城内设有百户所和驿站官署、递运所,常驻守城官兵和驿卒。城堡南北成一条直线,西城墙成曲形,南、北城墙长度不同,北城墙高于南城墙。东、南、北三壁用大方石块砌成,中间填土,西壁以土夯筑。

    南门以大方石砌成,高十八尺有余,进深约二十一尺,宽约十五尺;城墙宽约十四尺,高约十五,下砌方石八层,上砌大青砖十二层。城内还建有关帝庙和娘娘庙等庙宇。

    根据张松岩的情报,黄骨岛堡监控区内墩台有七宝台、中心台、总管台、望海台、出海台、背阴台、青石台、九转台、皂隶台、龙湾台、虎头台、褡链台、接火台、样台等十四座墩台。

    各处烽火台均位于山顶,以当地产石块筑成,其中黄骨岛堡以西的山岭有两处烽火台,相距约三百步,其中西山北烽火台由石台和一道石墙组成,石台呈正方形,自下而上内收,底边边长约三丈,高约一丈五尺米,烽火台外环绕着一道边长约九丈的石制围墙,南墙正中辟有一门,围墙近东南角处筑有一角台。

    西山南烽火台是黄骨岛堡城周围十四处烽火台中最大的一处,由石台和两道石围墙组成,石台呈正方形,底边长约十一丈,高约两丈一尺米,台外环有两道石围墙,内石墙四角筑有角台,南壁辟有一门和两个出入口,北壁辟有两个出入口,东、西两壁各辟有三个出入口;外石墙南壁辟有一门,与内围墙门对应。

    南山烽火台较之其他烽火台台要小,与西山北烽火台相似,也是由石台和一道石墙组成,石台呈正方形,底边长约两丈六尺,高约一丈,外环以1道边长约八丈长的石围墙,门位于北壁稍西。

    塔读    这些烽火台每台配置有守备兵五六人,在明代时传达通信机关,又兼有行旅居民,遇敌时为收容避难所之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