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虐完我,死皮赖脸的老板跪求复合 > 第九十七章致富的带路人

第九十七章致富的带路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张达豪:“我们这里最早就是一个打铁的弯子,我和你们的爹爹,你们的爸爸都一起打过铁了的。”

    杨慧莹笑着说:

    “我们小的时候,就唱这样的儿歌: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叫我歇一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学打铁。打铁一,干渣一;打铁二,‘难活’儿;打铁三,朱尔山……

    那时候,还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慢慢明白了。”

    张美婷笑着说:“小时候,我也会唱!”

    张达豪:

    “高圣君就出生在这“难活”湾里。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怎么难活,高圣君无从知道。

    但随着他的长大,不仅会唱了这些童谣,还感觉了冷兵器时代,在这里留下的痕迹,打铁铺。

    他立志要当穷苦人的福星。造福地方人民。

    他梦想当一个小学老师,他看到饿得面黄肌瘦的小学生,在砖头垒起教室上课时,他想改变人们的生活。

    就想亲自下地去种庄稼,最好亩产过千斤上万斤,让小朋友吃饱长胖。

    他又考取了公社农技员。

    当上农技员的第二年,他就开始科学种植,还搞出了“无土育秧”技术。

    他大胆地盖起塑料大棚,让层层秧苗茁壮整齐,引来了全县成千上万的农民,前来参观学习,成了“农业学大赛”的先进典型。”

    杨慧莹笑着说:“是的我们学校老师还带我们去参观了的呗!他是一个爱学习,爱钻研的人。”

    张美婷:“我们班有农科所的许多同学,经常听他们说起这些事情,那时候就是不懂是什么意思。”

    张达豪:

    “当了十几年的农技员,他的梦想没有长上翅膀,飞得不高,难活村的父老乡亲还是处于贫困水平。

    面对农村的现状,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他还没找到真正的窍门,这也使他百思不解。

    改革开放后,1980年的一天,他私下动员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筹划办实业致富。

    经过对市场的反复调查,他和伙伴们决定开办加工厂,并成立了荷叶第一家镇办企业--—杨柳县铁木加工厂,当时杨柳只是一个县。

    许多夜晚,他独自走出村头,爬上汉江堤。

    面对明月皓空,他看到大树掩映下的茅草屋。熟睡的村子,除了偶尔传来两声狗叫,了无声息。

    他在这里生活30多年,抚今追昔,痛心疾首:多少年,多少代,咋就兴旺不起来呢

    他的内心有些难过。他听到江水拍打着堤岸,如同撞击着他的灵魂——不能再这么穷下去了,老祖宗不是还留下了炉火和铁锤吗

    我要让炉火重新燃烧起来,我要用大锤打造人生。

    那时,他的“知音”就是漂亮贤惠的妻子谢春梅。”

    杨慧莹:“那时候,谢春梅嫁给高圣君后,她家还是我们的邻居呢。

    这件事我们九组的人都听说了的,谢春梅也和我妈妈说起这件事情了的。谢春梅这个人真是不错,有眼光。

    有一天晚上,他真心地向妻子谢春梅,谈了自己的理想,要她支持自己大干一场。

    是的,知夫莫如妻,谢春梅面对壮志满怀的丈夫,她说:“我支持你!干出个样子来!”

    谢春梅转身从床底下掏出了一个小坛子,里面是她10年来,卖小菜积攒下来的分分角角,一共只有150多块钱。

    谢春梅是我们九组出了名的勤快的人,春夏秋冬都要卖菜的,她总是把菜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价格又公道,乡亲们都愿意买她的菜,有很多回头客。

    她把笔“启动资金”交到了高圣君手里,谢春梅握着他的手,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他,对他充满了希望和鼓励!

    那高圣君把她的支持和鼓励化作一种力量。

    1980年春天,谭功炎带着8个穷够了的伙伴说干就干。

    没有厂房,他们就披星戴月打坯烧窑,自备砖瓦木料,砌墙盖房,人造厂房。

    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一间手工作坊建成了。接着,他又用150元钱,买来炉子、铁锤和风箱。”

    张达豪:

    “高圣君从致富中萌生人生梦想!这是他的可贵之处!许多人做不到,包括我,要说文化的话我比他读的书还要多一些,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小富即安。”

    杨慧莹充满激情地说:

    “在的铁锤敲打声中,庄稼人的梦想开始启航了。

    10个人,用2部炉子,4把铁锤砸出锋利无比的镰刀、铁锹、梨耙等农具,很快就被农户买走。

    他们有的是力气,只要有需求,炉火就24小时不熄。”

    张达豪笑着说:“我们也是去打了铁的,就是和我们的邻居,在我们的厨房里面做的炉子。

    小打小敲!没有他们有魄力,其实我们的机会是相同的。”

    杨慧莹:

    “是的,每个人生活的信念不一样呗。

    他们从废材料中清理出粗一点的钢筋,用于做预制板钢构骨架出售,一时供不应求。

    做预制板赚头,高圣君吩咐大家收购时候,不要只围着十里八村转。

    他亲自带着大伙下汉口、上广州,一卡车一卡车的原材料运回来,一批批成品钢筯拉出去,那时小厂总是叮叮当当,红红火火。”

    张达豪:“我和你大叔,四叔他们一起也做预制板钢材生意了的,我全国各地跑,找货源,回来加工,那几年,我们赚了不少钱,你大叔叔也是几个万元户中的一个。

    我分的钱没有你大叔叔多,他投资多,我们家的孩子多,投资少。”

    杨慧莹:

    “二叔,我理解你。

    高圣君虽然不再为小厂的生产销售发愁,一年下来收入的收入也相当可观。

    面对胜利的成果,大伙都乐不可支,而只有他又开始发愁,像这样原始的手工作坊,只能让几个人小富,却不可能富裕一方。

    要全民致富,像这样叮叮当当,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刻骨铭心的穷,逼着他走快速致富的路,牵引着他为共同富裕奋斗的轨迹。

    他无时不刻不在寻找新的途径。

    1982年夏,他带着业务员到汉水市一厂收购废弃钢丝,碰到从四川来了一伙人也收购该厂的废弃钢丝。

    让高圣君不解的是,那伙人专挑细丝,不要粗丝。他猜想到其中一定有蹊跷。”

    张达豪:“高圣君确实很聪明!”

    杨慧莹:

    “他渴求快富共富的心,令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他连夜追寻到了南通,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里的人用细钢丝再加工成钢丝绳出售,附加值高,供不应求。”

    张达豪:“我们早期也模仿他们做个了的。”

    杨慧莹:

    “高圣君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他如获至宝,如法炮制,手工做起了钢丝绳。那时候商品短缺,钢丝绳成了他生产销售主业。

    短短5年时间,小小铁木加工厂就赢利40多万。”

    张达豪:“那时候,40万元就是天文数字。”

    杨慧莹:

    “在当年万元户让人眼红的时候,他有如此天文数字的金钱,让这些庄稼汉狂喜而惶恐。

    “见好就收,分钱分家”的呼声,越来越高。只有高圣君和妻子谢春梅异常冷静而坚定,异口同声“分不得。”

    面对胜利的“果实”,志存高远的高圣君没有允许大家分掉这笔钱,而是引进了第一条钢丝绳机械化生产线,实现了荷叶的第一次跨越。

    用他的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呀。”

    张达豪:“这就是高圣君最为可贵的地方,我做不到,你大叔叔,四叔叔做不到,都是很自私的人,后来我们就分家了,散伙了呗!

    都是一些小肚鸡肠的人,干不了什么大事。”

    杨慧莹:“我理解你的苦衷,吃一堑,长一智!

    见大家都不高兴的样子,他们逐个谈心:

    “一人致富不算福,几个人致富也不算福,百姓都富才是福”。

    分钱单干违背我们的创办企业共同致富的初衷,改变了企业发展的方向。

    这个企业目前还处于一个做简单加工买卖的原始阶段,带动不了一个村一个镇,路还长得很,分不得!我们要做大”。

    …

    高圣君高总是一个胸怀宽广,目光远大的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