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卖方子
有了第一天试水的成功,第二天张氏信心满满的带着五十斤豆芽五十斤板栗去了镇上。
宁愿两人更是早早的吃了饭就去了后山。
这样忙忙碌碌的又过了十天,山上的板栗即使她们爬树找树上最高处村民懒得费心思的地方,也找不到了。
院子里已经堆了好几千斤的刺球,既然山上已经没有板栗了,那就在家好好剥壳吧,这一堆板栗,也够他们忙活很久了。
宁愿和苏姿埋头拿着剪刀忙活,老太婆也就是苏姿的奶奶吴氏带着大儿子大媳妇气势汹汹的进了院子,后面还跟着不少想要占便宜的村民。
这就是呆在农村的不好,有一点风吹草动别人都知道,张氏在镇子上卖豆芽和板栗,被同去镇上卖板栗的村民看到了,这段时间村民眼红的来找张氏,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很明显,想要糖炒板栗的方子,毕竟一文钱和五文钱,差距还是很大的,谁会跟钱有仇呢?
吴氏直接不要脸,直接索要,说宁愿既然是她苏家的媳妇,这板栗和豆芽的方子就得归她苏家。
宁愿面上不显,心里呵呵哒,每天来一趟烦不烦啊!
“奶,大伯大伯母,你们今天又来了啊!”宁愿打了个招呼,继续忙碌着。
“哼,考虑的怎么样了?什么时候才把方子交出来?”老太太凶巴巴的对着宁愿道。
“我不是说了吗?一个方子二十两,”说着宁愿看向了后面的村民道,“不管是谁,只要出二十两银子,这个方子我都卖,并且包教包会,趁着家里的板栗还没坏,现在买回去还能挣一笔。”宁愿不紧不慢的道,才不管一脸凶恶的几人。
“还有啊,豆芽方子也卖哦,比板栗便宜,只要十两银子哦!需要的赶紧回家拿钱买哦!”
村民倒吸一口气,对于宁愿的狮子大开口很是惊诧,他们可没想过出钱买方子的,实在不行找村长,这可关系着整个村子的发展,现在谁家没有上千斤板栗呢?村长肯定会管的。
“你个小贱货,还想让老娘拿钱?识趣的赶紧把方子交出来,否则别怪我不客气。”吴氏眼里泛着冷光。
“哦?怎么个不客气法?”宁愿从腰间抽出菜刀,刀刃闪着寒光,让吴氏等人顿时头皮发麻。“我可不是软柿子,任由你们揉圆搓扁,谁要我的方子,我就要谁的命。”
此时的宁愿手中握着菜刀,一脸冰霜,仿佛谁要是真的逼迫她,她就真的会杀了谁。
“你个小畜生,每次就知道拿刀吓唬人,今天我还就不信了。”吴氏说着朝宁愿扑来,一个十来岁的小丫头,天天拿着刀吓人,真当她白吃了这么多年饭。
“咻”的一声,菜刀从吴氏头顶飞过,将她梳理的整齐的髻打散了,此时头发披散下来,吴氏已经吓得瘫坐地上,一脸不可置信,这小贱人居然来真的,她真的会杀她。
这时候不说吴氏了,一向攻于心计的苏大伯也不敢说话了,虽然吴氏是他怂恿来的,现在他可不敢摆大伯的谱,没看到小丫头手上又是一把斧头嘛,要是惹难了她,一斧头下来,刀剑无眼的,谁知道会不会有吴氏的幸运,其他村民也是同样的想法。
很快他们就散了去,苏姿看刚刚奶奶坐的地方有一滩水渍,赶紧去厨房端了一盆水冲了,心里却特别解气,他们一家从小被老宅那边欺压,尤其是吴氏,让他们一家吃最少最差的饭,干最多的活,后面要不是爹不忍他们受苦,直接净身出户,还不知道被磋磨成啥样了。
这时候张氏也回来了,她远远的就见到一群人从她家出来,不用想也知道发生了啥,赶紧加快速度,朝家里奔去。
听到苏姿绘声绘色的描述刚刚的情景,心里五味杂陈,才过了几天安稳日子,又见不得她好了。
同时更心疼宁愿了,到底吃了多少苦,才会让小小年纪的她拿起刀来保护自己。
她吸了吸鼻子,长长的呼了一口气,才将眼中的湿意逼退回去。
“我今天问过五芳斋的掌柜了,他愿意出五十两银子买我们的方子,要是你也同意的话,明天我们一起去镇上签协议。”最近老宅三天两头来闹一次,宁愿就让她找人把方子卖了,她想起经常去她摊子上买板栗的五芳斋掌柜,好像说过想买他们的方子,今天就是去了五芳斋,花了十文钱才让瘸子多等了半个时辰,这才回来晚了。
“那就卖,还有豆芽方子,明天一起去千味楼问问,价格合适,也卖了。”何必等到最后被逼着交出去,自己一文拿不到,别人也不会感恩。
张氏点点头,如今这情况,只能如此了。“那咱们的板栗怎么办,也拿出去一文钱一斤的卖?”
“娘,这您就放心吧,明天签协议的时候,加一条让五芳斋把板栗全部收了,他们买了方子,总归要到处收板栗啊!”宁愿安慰道。
三人都兴致不高,随意的对付了一顿,继续坐在院中给板栗剥壳。
有了上午宁愿的威慑,下午她们清净了很多,连来串门的村民都没有。
五芳斋的协议签的很顺利,拿着沉甸甸的五个银锭,宁愿心里激动不已,这是她第一次摸到银子呢,这感觉还真不赖。回去后只要把院子里的板栗剥完送来就行了,没有压价直接一文钱一斤收的,不用苦哈哈的蹲在街头卖了。
接着三人就去了千味楼,千味楼的掌柜见张氏来了,赶紧笑呵呵的迎了他们进内堂,上了茶和点心,说明来意后,千味楼的掌柜也是个爽快人,直接给了五十两,这个价格超过了三人的预期,自然不会再讨价还价了,以后除了自家吃,不得用任何名义在川东州售卖,出了川东就不管了。这也是宁愿要求加上去的,两个掌柜的也没有异议,他们这辈子反正不会出清水镇的,宁愿要求的也是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