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谋杀三国 > 第312章 蔡邕来访

第312章 蔡邕来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结束了豫章保卫战,稳固了丹阳新得的春谷、宛陵和泾县,李虺决定先回豫章,与戏志才和郭嘉商议一下目前所辖势力的兵力配置以及下一步的战略问题。

    不过丹阳现在只有周泰临时统领的水军陆战队一个团,郭靖的警卫团和陈到、马忠的近卫营。既然李虺要回南昌,郭靖、陈到、马忠的兵马是必须一同返回的,豫章中枢核心的保卫工作还是交给自己的徒弟和干儿子会比较放心。至于周泰,按理说作为水军的实际大统领,也是应该会到柴桑水军大营坐镇的。可如果这些大将及所部兵马都走了,那新得的春谷、宛陵和泾县岂不是又要拱手让人。

    思虑一番,李虺也没有太好想法,毕竟现在自己所辖的疆域可不仅仅只有豫章一个郡了。在明面上,李虺目前已辖荆南四郡、豫章郡和半个丹阳郡,即便这半个丹阳郡基本都是山区,可现在手中所掌控的三县却是进击整个丹阳,乃至吴郡的桥头堡,可以算得上是重中之重。而在暗地里,整个青州的黄巾势力都在李虺的掌控之下,而地处中原,纵贯颍川、汝南、庐江、南阳、江夏等郡的大别山区也在李虺的暗中掌控之中。

    有了这么大疆域,手下兵力的配制自然不可能像只有豫章一郡之时那样从容。可以说李虺现在不仅兵力不足,就连军事部署能力也随着疆域的扩大,开始显出了不足。再加上通讯手段的落后,想要及时的与自己的两位智囊沟通沟通,效率也是十分低下。

    无奈之下,李虺只能暂时将周泰与郭靖二人留在春谷和宛陵,只带着近卫营先回南昌与戏志才和郭嘉商议一下兵力的部署问题,只是郭靖的婚事就要稍微耽搁一段时间了。

    乘坐蒋钦的水军战船,与丹阳的最后一批俘虏返回南昌只用来三天。这一批俘虏主要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弱和原本丹阳的郡兵,丹阳兵一直以来都是强兵的代言,可以与并州兵和西凉兵这样的彪悍劲旅相提并论。看到了这些精神面貌并不算佳的,低头耷拉甲的丹阳兵,李虺突然脑中豁然。若是能将这些丹阳兵与生产建设兵团的老兵混编一下,经过相应训练和思想教育,或许能够快速的形成战斗力,以补充不足的兵员。

    刚下船,李虺便将马忠叫来,吩咐将这些丹阳兵集中看管,登记选拔,自己带着陈到赶回豫章太守府找郭嘉与戏志才去了。

    见到郭嘉时,李虺发觉郭嘉脸上红扑扑的,一看就是刚喝过,不过看郭嘉的眼神应该是还没喝醉。

    “奉孝,我正想与你商议军事,你却喝成这样,若是给我出错了主意,那可是要出大事了。”

    “哈哈哈哈……”

    郭嘉伸手拿出一个不大的酒葫芦,晃了晃笑道。

    “每日只有这些,嘉还没过瘾便见底了,而且还是一股药味,若非喝着还有酒味,嘉也不愿天天喝这个。”

    李虺闻言恍然,这还是自己想出来的主意,这应该就是华佗和张仲景给郭嘉配的药酒。

    “哦,原来奉孝喝的是药酒?不知这身体可有气色?”

    郭嘉苦笑一声道。

    “主公,整日不是喝药就是喝药酒,嘉着实辛苦,真想再尝尝主公的佳酿。”

    想到李虺的纯粮窖藏白酒,郭嘉不禁感叹道。

    “唉,这无酒的日子着实难熬。听主公说‘三斤粮食一斤酒’,既然这就是粮食的精华,没有酒,嘉只能每日多吃几碗饭了。”

    听到此处,李虺与戏志才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不过没笑两声,李虺却觉得有些不对劲。

    “奉孝,平日你每顿吃几碗饭?”

    戏志才听李虺如此一问,也似乎有所明悟,神色也郑重起来。

    “奉孝平日好酒,常服‘五石散’,且夜夜笙歌,放纵无度,每日所食,不过常人近半。”

    说的这戏志才凝眉停顿片刻又道。

    “近日奉孝竟然每日多吃几碗饭,想来所食已与常人无异,甚至还要略多一些,莫不是华、张二位神医所施医术已然见效?奉孝身体当是已有起色?”

    郭嘉苦着一张脸道。

    “嗨,每日不仅要喝那些苦药,那姓华的老儿还要我每日早晚学一些畜生的动作,不伦不类的还挺费劲,累得我满头大汗,那还不得多吃几碗饭。”

    李虺一听郭嘉说到“姓华的老儿”和“畜生的动作”,心想这八成就是传说中五禽戏的节奏。

    “奉孝,不知华神医可曾说过让你做的这些动作叫什么?”

    郭嘉皱着眉,摇头晃脑的想了想。

    “嗯,好像叫熊什么,虎什么……唉,嘉实是不想做那些稀奇古怪,不伦不类的动作,故而也没留心记。”

    李虺闻言笑了笑。

    “奉孝,这可是养生长寿的秘术。华神医将之传授于你,你还不乐意?换做是我呀,巴不得日日习练。据说练得多了,夜夜笙歌也不在话下,这不是正中奉孝你的下怀吗?”

    郭嘉闻言猛地来了精神。

    “主公此言当真?”

    李虺哪知道到底真不真,不过为了郭嘉能够长命百岁,李虺还是装出一副认真的表情。

    “自然是真,奉孝直管照华神医嘱咐去做便是。”

    郭嘉得到了李虺证实,抵触的情绪似乎也淡了许多,又露出一副玩世不恭的表情道。

    “唉,既然主公说这姓华的老儿教的这东西对房事有用,嘉便勉为其难,多练习练习。”

    李虺听郭嘉这么说,连五禽戏纯粹是为了房中的风流快活,不禁哈哈大笑。

    “奉孝真不愧酒色双全,只是你那个族弟却为何木讷少言,与你大相径庭?”

    郭嘉道。

    “主公,平之与嘉虽具出自颍川郭氏,然我等具为旁系支脉,且平之这一支早已搬离颍川,前往河南尹平阴,早无往来,倒是与志才的更近些。”

    “哦。”

    李虺突然想到了郭图,不知道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于是便追问了一句,

    “那袁绍处有一谋士唤作郭图,不知与奉孝可是同族?”

    郭嘉道。

    “公则乃是郭氏正房嫡系子孙,自然与嘉不可同日而语。”

    李虺道。

    “我闻郭图乃曲辞谄媚之徒,岂可与奉孝之才相提并论?”

    郭嘉苦笑一声。

    “唉,公则实无大才,却是嫡出郭氏子孙。嘉虽空有大志,却不得明主。若非眼见主公治下景象,知主公胸中必有鲲鹏之志,恐怕嘉便要老于林泉之下,终日声色犬马,了此残生了。”

    郭嘉话音未落,忽听堂口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哈哈哈哈……奉孝年纪轻轻竟出此颓丧之言,那老夫岂不是早该魂归太虚了。”

    李虺听声音并不太熟悉,赶紧一望。可一向玩世不恭的郭嘉却突然表情郑重,趋步而行迎到堂口,对着来人深深一躬。

    “老师,您怎么来了?”

    听到郭嘉称呼来人为老师,李虺也恍然醒悟过来,来人正是蔡邕。因为蔡邕被马忠接到豫章时,李虺要前往柴桑,所以只与蔡邕匆匆见了一面,之后数月之间一直转战与汝南和丹阳等地,对于蔡邕的影响也早就模糊了。今日蔡邕突然不请自来,倒是李虺有些诧异,也赶紧起身迎上,深施一礼。

    “不知伯喈先生驾临,有失远迎,还望先生赎罪。”

    蔡邕见施礼之人便是李虺,赶紧还礼道。

    “老夫听闻李太守已回南昌,今日特来相见,却不知可有打扰李太守?”

    李虺暗道。

    “这老头,明知我这是刚打完仗回来,肯定有事要和郭嘉商议,你这是故意跑来搅局的呀。”

    不过李虺也只能这样想想,却不能这样说。

    “哪里哪里,伯喈先生乃是当世大儒,李某只怕请不到先生前来,哪里会嫌先生打扰。还请先生上座。”

    李虺边说,便伸手示意蔡邕上座。采用赶紧摆手道。

    “李太守客气,老夫不过一闲人,岂能喧宾夺主,还是李太守上座。”

    蔡邕虽然推辞,可李虺却不敢托大。

    “伯喈先生虽被王允所妒,借机欲陷害先生。可先生依旧是朝廷侍中,左中郎将,又获封高阳乡侯。李虺小小一太守,岂敢居于先生上首。”

    蔡邕还没说话,却听蔡邕身后一女子声音道。

    “李太守,父亲虽官高爵显,却无意功名利禄。况且那些高官侯爵皆为董卓所封,并非家父本意。今我父女受太守大恩,援手相救,岂能再居于李太守之上。”

    李虺听到这女子的声音简直就像志玲姐姐一般酥到骨头里去了,循声一看,见蔡邕身后一纤弱女子,身着白衣,头戴斗笠,白纱垂围,遮住了面容。不过李虺从女子对蔡邕的称呼便以猜出,此女便是汉末著名的才女,蔡琰,蔡昭姬。

    李虺对于这位史书上记载有国色的才女自然是早有耳闻,虽然在迎接蔡邕时也算是见过,可仅仅是蔡琰在马车里,李虺远远地望了一眼,根本也没看清楚。是否与史书上所记的国色相符,李虺却是无法确定的。

    正在李虺胡思乱想之际,郭嘉突然上前道。

    “主公,这位便是在下的师妹,家师的独女昭姬。”

    郭嘉的及时提醒打断了李虺的思绪,也缓解了李虺略微失态所造成的尴尬。

    “久闻昭姬小姐大名,乃当世才女,既然昭姬小姐开口,李某便却之不恭了。”

    李虺顺坡下驴,就着蔡琰的话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众人各自落座,蔡邕父女坐东面西,戏志才与郭嘉坐西面东。有仆从重新为蔡邕父女设了案几,奉上茶水。而李虺此刻却只想着蔡琰什么时候将头上斗笠摘下,或是将围纱掀起,一睹这千年才女的真容。

    不过,李虺这样不经意的走神自然逃不出戏志才和郭嘉的眼睛,两人相视一眼,郭嘉会意对蔡邕道。

    “老师,今日前来不知有何要事要与主公商议,竟也并未告知学生,也好与我家主公支会一声。”

    郭嘉的话既是询问蔡邕的来意,同时也打断了李虺神游物外的思绪。

    蔡邕正端着茶杯品味茶香,听到郭嘉询问,轻轻放下茶杯,冲着李虺拱手道。

    “李太守,老夫当初本不欲为董卓效力,甚至愿以死明志。然董卓残暴,竟以寡居在家的小女昭姬相挟,言若不从之便强纳昭姬为姬妾。老夫受困贼手,又无力护佑小女,不得已只得从董卓之言,受其驱驰。”

    说到这里蔡邕不禁潸然泪下。李虺却心知肚明,董卓进京这事,还有一半功劳是自己的。虽说历史上董卓的人生轨迹本就是如此,可若是当初自己听从张让的吩咐,驻兵南阳,历史恐怕就会是另一番模样。只不过李虺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将董卓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让董卓短暂的在这个舞台上做了一会主角。

    “伯喈先生,董卓残暴,天下有目共睹,先生失身侍董也是迫不得已。今董贼已死,先生也得脱樊笼,也不必如此为过往介怀了。”

    蔡邕摆了摆手,接过身旁蔡琰递过来的手帕擦拭了一下泪痕,接着开口道。

    “董卓祸国,其罪难书,身首异处也是其罪有应得。可董卓虽霸道跋扈,待老夫却有知遇之恩,一日三迁,且加封乡候,又守诺不曾亵渎小女。老夫虽深恶董卓祸乱朝纲,残害百姓,然死者为大,董卓即死,老夫感念其恩,与其死后祭奠其尸身。老夫本意只为感念董卓知遇之恩,不料王子师一朝大权在手,竟对老夫起了杀心,若非李太守暗中施以援手,老夫早已命丧长安了。”

    说到此处,蔡邕再次声泪俱下。李虺赶紧安慰道。

    “伯喈先生,如今已脱大难,即已到我豫章,往后便无人能威胁到先生了。先生只管研读子集,著书立说,教授弟子,颐养天年即可,不必再为那些烦心琐事烦恼了。”

    蔡邕再次拭干眼泪,平复了一下心情。

    “多谢李太守,老夫有一事不明,想与太守求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