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青梅煮酒论英雄”三
曹操咀嚼着李虺递过来的肉,接口道。
“不,是整个孙家。斩草不除根,必留后患。成大事者,切不可有妇人之仁。”
李虺没想到,曹操居然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扭过头去,望着雨雾中的天地,呆愣了片刻后正色道。
“多谢孟德兄提醒。既然已经决定将你们孙刘曹三家统统扼杀,李某就不会再有妇人之仁。”
曹操十分平静的捋了捋须髯。
“看来这顿酒宴便是曹某此生最后一顿了。”
李虺没有说话,只微微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学涛便陪操畅谈一番,也可令操死而无憾。”
“孟德兄想问什么只管问,只要我知道的,自然不会隐瞒。”
曹操点点头
“操有一事不明,想请学涛释疑。”
“孟德兄请问。”
“学涛能知过去未来,为何不投入三家之一,辅佐一家一统天下?日后封侯拜将,一样青史留名。”
李虺无奈摇头。
“不瞒你说,其实我真没那本事。穿越之前,我不过就是个普通人罢了,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经天纬地之才。如果我投入你们任何一家,我所知道的这些历史就改变了。到那时,我也就没什么用了。不管是在哪一家,那些有真本事的谋臣猛将还不把我给玩死呀。要知道,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崩溃的。我这种不善于内斗的人,要是在你们的那种体制下,一准活不了多久。特别是那个司马懿,我要是在你手下,多半也得被他玩死。争权夺利是你们这些士族豪强的一贯特性,老子可是佛系派的。本来只打算逍遥自在过一辈子就算完了,可你们这都什么时代呀,做个普通百姓那就等死吧。”
李虺说得口干,又端起酒碗来了一口。
“我说老曹,你是不知道。就你们三家打来打去,折腾了几十年,到你们三家被司马氏灭了,天下五六千万人口就剩了一千来万了,简直就是造孽。要是你们这三家其中之一统一了天下呢,这也算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吧。可结果呢,倒是你们打来打去的,替别人做了嫁衣。你曹老板喜欢唯才是举,算是对选官制度有了些改革。可你一死,你儿子就伙同司马懿、陈群搞了个什么破九品中正制,能得上品无寒士,下品无豪门。最终又把司马家的晋朝弄得乌烟瘴气,结果又冒出个八王之乱,自己家人打得你死我活。最后还不是便宜了鲜卑、匈奴这些异族,搞得马前悬首级,马后载妇人,汉人都成了人家的粮食了。”
曹操听得满头冷汗。
“学涛所言当真?”
李虺抬眼看了曹操一眼。
“哼,这都是你曹老板的最后一顿了,我李学涛还有必要随口胡说来骗你吗?我说的这些,都是后世的史书上写的清清楚楚的东西,还有个一千多年后的家伙把你们三家打来打去的事写了一本小说叫《三国演义》,风靡了好几百年,还是他妈四大名著之一呢。”
曹操皱眉询问道。
“小说?何为小说?”
李虺赶紧给曹操解释。
“小说就是一种讲故事的文学形式,跟你们写诗作赋差不多。只不过。半真半假的通过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在我们那个年代,都不知道有多少人崇拜这本《三国演义》呢。”
曹操喝了一口酒,捋了捋胡须,露出微微醉态,笑着道。
“若非学涛侃侃而谈,不假思索,曹某也会以为学涛所言乃是小说呢。不过若是真如学涛之言,换做曹某也必当早早结束这乱世。堂堂大汉,岂能容异族胡狗奴役。只不知原本我曹孟德可有征讨异族,为我大汉开疆扩土?”
李虺道。
“虽然在历史上,孟德兄你干过‘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事,被《三国演义》写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结果被后世骂了几百年。就连我小时候听人说《三国演义》也以为你是个大奸臣,不过长大之后才觉得孟德兄果然真英雄。虽然你没能开疆扩土,不过,也曾远征乌桓,斩杀乌桓单于蹋顿,收降胡汉二十余万。后来整个北方都归你了,就连南匈奴也都乖乖听你的。蔡邕的女儿蔡琰,被于夫罗的儿子刘豹给抓了,最后还是你曹操出面要回来的呢。”
“蔡琰?”
曹操听到蔡琰的名字不禁有些激动。
“昭姬如何会被匈奴掳去?为何于夫罗的儿子起了个汉人名字?叫刘豹?”
李虺想了一想,答道。
“蔡琰嫁给卫仲道,没多久卫仲道就挂了。”
“挂了?”
“哦,就是死了。你不知道,后世人死了之后都要挂个照片,也就是遗像,所以就把人死了叫挂了。”
“卫仲道死了,那昭姬又去往何处?”
“回家去了。好像是几年之后吧,南匈奴就不安分了。趁着李傕、郭汜劫持汉帝胡作非为之际南下劫掠,无意间将蔡琰给掳走了。那于夫罗的儿子原名叫啥我也忘了,反正挺崇拜大汉文化,就给自己改了个汉人名字,而且连姓都是汉朝皇帝的姓。后来,刘豹的儿子刘渊建立了赵汉,算是五胡乱华其中之一吧。可笑的是,这家伙居然把汉献帝,也就是董卓立的刘协,还有蜀汉的刘备,包括刘备的儿子,都认成祖宗了。”
“唉。”
曹操叹了口气道。
“不想最终我汉家天下竟落入胡狗之手。”
刚说到这,曹操抬眼看了看李虺,表情略显尴尬。李虺看出曹操尴尬的原因,赶紧说道。
“没事,孟德兄说的其实不是我。放心,都到这个地步了,我也不会记恨孟德兄。说真的,自打穿越过来,我过得其实挺累的。要知道,我在一千八百年后说的话都跟你们说的不一样。为了改口音,我在上北芒村窝了两年多呢。话都说不利索,还怎么出门呀。要不是碰到你的军师戏志才,还有你的猛将典韦,还有颜良、文丑、关羽等等,其实我到底参不参与这天下大事还不一定呢。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是一点一点被逼出来的。只是孟德兄不要记恨我就行了。”
“哈哈哈哈……”
曹操大笑一声。
“胜者王侯败者寇。况且,曹某自知学涛绝非只为争霸天下,图谋至尊之位。只是想早日结束乱世,百姓得享安宁。若将曹某与学涛互换,曹某亦会如学涛这般所为。只是,学涛若能趁诸侯羽翼未丰之际,尽早将天下宵小扫除,当挥师北伐,剿灭异族,使我大汉百姓得享安宁。如此,曹某死而无憾矣。”
“此事不劳孟德兄叮嘱,李某定不会让五胡乱华之悲剧重演。至于这五胡嘛……孟德兄可知一千八百年后我华夏有多少民族吗?”
曹操听李虺这么一问,突然来了兴趣。
“多少?”
“五十六个。当然汉族还是我华夏的主体,至于这五胡早就被同化了,也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我是琢磨着,既然早晚他们都要被咱们同化,晚同不如早同,干脆就趁现在把他们都并入我华夏民族算了,省得给后世留下罗乱。”
曹操似乎并不认同李虺的想法,开口道。
“学涛,此事恐怕不妥。岂不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还是斩草除根,方为上策。”
李虺哈哈一笑。
“哈哈,孟德兄,我也就是这么一说。说真的,其实我也不是什么搞政治的,并没有什么深谋远虑,只是把我见到的跟你说一说罢了。至于究竟是斩草除根,还是海纳百川,现如今谈论这些还太早。若是有朝一日,我李学涛真能一统天下,那时想必会有远见卓识之人帮我去想这个问题了。”
曹操点点头,微微一笑。
“哼哼,学涛之言不错,看来是曹某多事了。”
“哪里哪里,孟德兄这是还有些不舍啊。”
“哈哈哈哈……不瞒学涛,自打在黄河被擒之后,操已经没什么不舍了,这些时日也不过是白赚的。更何况,今日学涛坦诚相告,更是注定了今日便是操的末日。操已有准备,并没有什么不舍了。”
李虺直起身子,正襟危坐。
“若是梦的兄想要有尊严一点,李某倒也可以给孟德兄留些体面,孟德兄自行了断也无妨。只不知李某为你打造的‘倚天’、‘青虹’两柄宝剑如今在何处?有着两柄宝剑,孟德兄也可少些痛苦。”
曹操摇摇头,眼神中颇有些凄苦。
“可惜呀,‘青虹剑’已赠与高览,而‘倚天剑’也失落于黄河之中,恐怕也不可能再找得到了。”
曹操眼角的余光扫向了李虺金刚杵。
“既然曹某败在学涛手中,已无甚遗憾。一事不烦二主,就请学涛给曹某一个痛快,也算是了断了你我之间的恩怨吧。”
李虺站起身,抄起金刚杵缓缓走向亭边。
“孟德兄,不打算再给曹子孝和夏侯妙才留句话吗?我可是特意将二人从南昌调来的,只是适才匆匆一面,恐怕过于仓促了吧。”
曹操闻言,沉吟片刻道。
“算了,还是不见面了。若是二人与曹某相见,只恐还会给学涛留下后患,只需留书一封即可。曹某在心中与二人晓以利害,令其忠心辅佐……”
“孟德兄不必如此,毕竟你们是一家人,只需写些该写的即可。”
曹操会意,点头道。
“既如此,烦请学涛准备笔墨,曹某这就遗书与二人。”
李虺点头,大声招呼马忠去准备笔墨和绢帛。不多时,马忠将笔墨、绢帛端进了凉亭,李虺示意放在曹操面前。
曹操坐于案前,执笔在手,可始终没有落笔的迹象。曹操的手开始微微有些颤抖,不得已之下,曹操连灌了两碗酒,闭上眼定了定神,这才奋笔疾书。
不多时,曹操写完了两封信,起身走到李虺面前。抬手将两份绢帛递到李虺面前,长长的出了口气道。
“学涛可先过过目,看看有无不妥之处,再烦请将这两封书信交于子孝与妙才吧。”
李虺接过书信,直接丢在案上。
“不必了,我相信孟德兄绝不会在信中留下什么不该出现的文字。这两封书信,我会亲手交予二人。至于他二人是去是留,任凭其自便。”
曹操点点头。
“有学涛此言,曹某便放心了。”
李虺笑道。
“今日能与孟德兄如此畅聊,李某还要多谢孟德兄。也就是孟德兄这样的英雄,李某才能毫无顾忌的坦言。就连李某手下最亲信之人,乃至枕边之人,李某都无法将这些言语道出。转眼将近十年,今日总算一吐胸中郁结。只可惜,如此自在无忌的日子连一天都不到。孟德兄去后,李某仍需一如既往,去图谋这天下的诸侯,将之尽数扫除,尽早一统天下。”
“哈哈哈哈……”
曹操大笑道。
“学涛称曹某为英雄,此言不实啊,不过是安慰曹某而已。”
李虺十分郑重的道。
“孟德兄诧异,此言却是李某真心。只是可惜,你我只可为对手,不可为同道,孟德兄去后,李某自当厚葬,时时凭吊。”
曹操面露微笑,环视了一下雨中的山色,随即昂首闭目而立。
“动手吧,切莫……”
曹操话音未落,天空中一声惊雷。随即曹操浑身僵直,瞪大双眼,俯视胸口。金刚杵硕大的三棱锥没入曹操心口大半,李虺面无表情的盯着曹操。
“孟德兄放心,李某不会再让错误继续下去了。”
说罢,右手用力一拽,将金刚杵抽了出来。鲜血失去了金刚杵的阻挡,从曹操胸前的创口喷射而出,溅的李虺浑身血红。曹操脸上肌肉抽搐,用力的抬手指向李虺。似乎想要说些什么,旋即整个人向后栽倒。
一代枭雄,终于就此落幕,李虺却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虽然已经将两大枭雄从这个世界上抹去了,而且其中之一还是自己亲自动手,可李虺却感觉不到一丝的轻松,反倒是为逐渐将要走向汉末历史舞台的中心而感到压力巨大。
一转身,李虺走出了凉亭,站在大雨之中,任凭冰冷的秋雨冷却难以平复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