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叛军越来越多
郭靖与张晟策马来到城东驻地,见两营将士正在有条不紊的安营扎寨。有砍树伐木的,有搭建帐篷的,有挖掘壕沟的,有设置拒马的,每个人都是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然而,千余人马之中却有一人是个特例,那就是周泰。周泰是临时调拨到郭靖手下做副将的,加入李虺的红军时间也不长,对于军队建制,各部的职能、分工等等都还没摸着门呢。李虺之所以将他临时调到郭靖手下,也是为了能让他熟悉熟悉这些部队的建制、职能、分工以及管理。为的就是有朝一日任命周泰为水军的统领,组建李虺理想中的水军,乃至海军。
不过,这一路急行军赶赴临湘途中,人马为了赶路,并未正常安营扎寨,每日都是在靠近水源的空地上就地露营。由于红军的饮食结构被李虺做出了科学的调整,使得绝大多数的将士都摆脱了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夜盲症”。因此,即便不用安营扎寨,夜晚只要安排好明暗岗哨及巡逻将士在驻地的周围,遭到偷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周泰这一路根本就没有见识到红军将士安营扎寨时的职能划分以及分工协作,因此只能大眼瞪小眼的四处乱转。
郭靖见周泰无所事事的东游西逛,这看看,那看看,不由无奈苦笑,上前叫住周泰道。
“幼平,汝初来乍到,尚不清楚这安营扎寨的事宜。不如先去帮忙设置大帐,日后有时间再慢慢再告知此中详情。待大帐安置妥当,我等三人尚需商议破贼之计。”
周泰咧嘴一笑,如释重负般大声道。
“嗨,平之若早些来,某何至于四处瞎逛。得了,某这就去支起大帐,等你二人。”
说罢周泰转身便朝大营中心的中军大帐位置走去。
张晟见周泰走远,拉了拉郭靖的衣袖,朝边上使了个眼色。郭靖会意,与张晟上马来到一处离扎营之地不远的一片小树林。两人在树林周围转了一圈,确定无人之后,下马进入了林中。
张晟一边扫视着周围的状况,一边从怀里掏出一块布帛。
“这是主公让我带给你的信,主公急着让我赶来也是为了让我将此信交于你。并命我暂且听从你的调遣。”
“哦,难怪白骑日夜兼程,与我前后赶到临湘。原来是师父有信要你转交。”
郭靖心中窃喜,这是自己头一次担当主将,手下更是有两员猛将可用,这足以看出师父对自己的看重。展开书信,郭靖从头开始看了起来,不由得越看头上越是冒汗。
原来,李虺在信中告诉郭靖,自己不再向临湘进军。而是带领何曼和蒋钦沿罗霄山西侧南下,绕过临湘,直取长沙以南的醴陵,酃县,湘南三地,彻底切断临湘城下叛军与后方的联系,断其粮道,使临湘城下的叛军成为一支规模庞大的孤军。
郭靖要带领两个营与城中现有的兵马相互应援,将叛军拖在临湘城外。使其既不能进,又不敢退。等到关羽率大军陆续赶到,便由黄邵的兵团农三师在临湘城以北,湘水以东择地筑城。并将临湘城中军民尽数迁出,粮草钱帛全部运走,将一座空城留给黄巾叛军。
待黄巾叛军入城之后,在整顿所有兵马将临湘城四面围住,活活将叛军困死在城中。此外,还会将警卫营的后勤部队派往临湘,因为警卫营辎重部队的马车里有一种师徒二人两年来测试改良的一种秘密武器,对于兵力不占优势的己方来说完全是一种战力倍增器。
郭靖看完书信,抬头看了看张晟。见他一副泰然自若的表情,再想想信中提到的战略,虽然十分冒险,却是最为有效的策略。
“白骑,不知骑兵营能否辛苦一下,做些时日的斥候?”
郭靖莫名其妙的一句话,让张晟一愣。
“斥候?咱们没有斥候吗?”
“非也,我是怕来不及。待斥候将消息送来,再派出骑兵烧其粮草,怕是等骑兵赶到时粮草已经进入叛军大营了。”
“哦,莫不是主公信中是要我等分路寻找焚烧叛军粮草?”
“叛军兵力胜我许多,要想取胜,最稳妥的办法便是断其粮草。叛军大营中囤积的粮草想要烧毁并不容易,可从长沙南部运来的粮草倒是可以在路上毁掉。如此,叛军营中之粮便越来越少,待到粮尽之时……”
“叛军粮尽,便不攻自破了。”
张晟越听越兴奋,抢过郭靖的话头。
“从明日起,每日派出两个连在叛军大营后方百里之内游弋,但凡碰到叛军运粮的车队,能烧就烧,能抢就抢。总之从明日开始,便不能让一粒粮食再进入叛军营中。”
郭靖见张晟已经深刻的领悟了李虺的战略意图,便不再过多废话,起身与张晟返回了大营。
第二天一早,张晟便亲率两个连的骑兵远远地绕过叛军的大营,前往七、八十里之外官道附近的丘陵屯兵。然后轮番派出骑兵,对方圆三十里的范围进行探查,只要发现有叛军的运粮车队便通报给张晟。
郭靖巡视过大营之后,又将守营的重任交给周泰,自己进临湘城与张仲景商议迁徙军民的事宜。待张仲景听说要将临湘拱手送给叛军之时头摇的像拨浪鼓似的。
“不行不行,老夫虽然多年来并未有功于长沙百姓,可叛军前来便将城池相让之事,老夫是断断不能为之的。”
“神医,这是家师的意思。留给叛军一座空城,一粒粮食也不留给他们。那时我们再将城池围住,来他个瓮中捉鳖。这样即可剿灭叛军,又可避免军民受损,这可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呀。”
张仲景对于军事是完全外行的,但是避免军民受损,又能剿灭叛军,对于他这个即将卸任的太守来说还是很有诱惑的。
“那老夫先想一想,如何与百姓和城中的士家大族,富商巨贾商谈此事。”
“神医,还商谈什么呀。愿意走的赶紧走,不愿走的就等着被黄巾叛军灭族吧。”
张仲景一想也对,赶紧吩咐郡丞和郡县各级官吏以太守府的名义出榜,告知全城百姓准备出城必乱。
榜文一出,临湘城中一片大乱,百姓家家户户收拾的大包小包,准备蜂拥出城。郭靖让张仲景将城中百姓分成十批,每天夜间悄悄放一批出城。
虽然,关羽所率的大队人马还未赶到,不过哪里适合屯驻百姓倒是可以先行找寻。
郭靖如今已深得李虺的真传,在如何选址这件事上,整个红军之中,除了李虺,也就是戏志才和郭靖了。
郭靖在临湘东北四、五十里处发现一片平原之地,北面是一片丘陵,通往长沙郡最北面的罗县。东面是幕阜山余脉,将豫章郡阻隔了东面。西、南两面尽是开阔的平原,只是南面平原上多有沼泽。这里倒是完全可以作为百姓的安置之地,日后还可以屯兵,开辟生产建设兵团农场。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叛军在临湘城下安营扎寨已经有七、八天了,可自始至终没见叛军前来攻城,似乎是在等待什么。张晟向南前出拦截从长沙南部运来的粮食已有三日,运粮的倒是还没拦截到,可是却发现很多的小股流寇朝着叛军大营汇聚而去。有十几个人一伙的,也有百十人一伙的,还有三三两两勾肩搭背而行的,这着实让张晟很是疑惑。
趁着换防之机,张晟回到大营,直奔大帐来找郭靖。
“平之,不对劲呀。这几日并未见到叛军粮草。反而有不少人朝着叛军大营方向汇聚。这几日下来,怕是已有数千人进入叛军的大营了。”
郭靖闻言“噌”的一声跳了起来。
“因何未曾将之拿获?”
“我不是想着截粮嘛,就没有去管这些零零散散的杂兵。谁知道这一伙一伙的越来越多了。”
“那如今这叛军营中怕不下两、三万人了。难怪这些日子叛军大营中没什么动静,也不出来攻城,原来是在一点一点的积蓄力量。这样下去,怕是等不到关将军大队赶到,叛军的规模就要超过三万了。就凭咱们现在城里城外加起来三千多人,根本抵挡不住呀。”
郭靖越想越惊,就连张晟和周泰也感觉情势不妙。可一转念间,郭靖又一拍大腿跳了起来。
“嘿,师父就是师父。”
周泰和张晟二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没明白郭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平之,你什么意思。这跟主公有什么关系?”
“二位想想,三万人每日要消耗多少粮草?如果还有小股叛军不断汇入叛军大营,人数若是超过五万,他们的粮草能支撑多久?”
张晟闻言,立马明白了郭靖的意思。
“对呀,我这些时日只见到小股散兵游勇,却未曾见到大队押运粮草的队伍。找平之这么说,不出十日,叛军的粮草定然告罄。到时军无粮自乱,都用不着咱们打了。哈哈哈哈……”
“不,不,不。”
郭靖打断了张晟的笑声。
“叛军粮草不足,必然要攻下临湘城补充粮草。看来师父早就料到如今的局面了,所以才要将临湘城中的百姓,粮草,财物全部迁到城外去,留给叛军一座空城。”
周泰一拍脑门,接口道。
“嘿,那不就等于把这帮叛军关进城里等着饿死了吗?”
张晟却很是不解的问道。
“城外?这百姓怎么肯迁到城外去?难不成还要我们把帐篷都送出去?那咱们怎么办?”
“师父他老人家早就想到了,要在城外再建一座城。只是照如今的情势来看,怕是来不及等到黄将军的农三师赶到建城了。只好让张神医来想办法了,毕竟他现在还是太守。”
“平之,眼前最困难的怕是要凭咱们这几千兵马拖住城外的这几万叛军,为另行修筑城池安置百姓争取时间。”
郭靖皱着眉头,在帐中踱来踱去,整理着思绪。张晟和周泰眼瞅着郭靖来回踱步,也不便开口打扰。
“白骑,马上让城南的骑兵抓几个往叛军大营来的散兵游勇,审一审看这些人是为什么朝这里汇集的。我现在去一趟太守府,找张神医商量一下出城百姓的安置问题。”
“嗨,这几天下来,我怎么就眼睁睁地看着这帮家伙,就是想不到要抓两个来问一问。我这就亲自去抓上几个来,好好审一审。”
张晟一跺脚,懊恼不已,话音刚落便出了大帐。
周泰看了看郭靖,咧嘴一笑。
“嘿嘿,又是我一个人看守营寨。你呀,快去快回吧。”
郭靖无奈的摇摇头,也转身出了大帐,上马朝临湘城东门而去。
进城之后,在太守府见到张仲景,郭靖迫不及待的开口道。
“神医,如今城外叛军大营之中每日都有近千人汇入,这几日下来已增加了数千人马了。再如此下去,凭我们总共不足四千的兵力,临湘城根本就没法守了。”
张仲景闻言一惊。
“啊?这该如何是好?”
“神医还是赶快组织百姓分批出城,在选好的地点汇集。首先先让青壮年出城,抓紧搭建临时的居所,便于后续出城的百姓居住。等关将军的大队人马一到,黄将军的部队就会专门负责此事。那时就算叛军不攻城,咱们都要撤走了。”
“哦,好,好。老夫这就安排郡丞处理此事。”
不多时,郡丞来到正厅与张仲景和郭靖见礼。这位郡丞郭靖也见过两次,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并未有过交流。不过每次张仲景有什么事都说安排郡丞处理,郭靖也不由得注意了一下这位长沙郡丞。
这见此人二十岁出头,七尺五寸的身高,生的阔面重颐,浓眉大眼,鼻直口正,唇角下颌有三缕微须。仔细打量过后,郭靖倒是觉得这个郡丞看上去一身文士打扮,可腰间斜插宝剑,眼神中隐隐露出习武之人的豪气,不由得多打量了几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