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约见黄忠
管亥听李虺如此夸赞黄忠,忍不住说道。
“那主公还不将他招上山来,以壮我军之声势。”
“师兄不可,这黄忠之子尚在病中,神医张机又有言在先,黄忠定然是要投北方而去的。若是非要将其招上山来,那岂非强人所难?”
“哦,原来如此。那就眼睁睁的把这个‘当世养由基’白送给并州刺史丁原?”
戏志才闻言,笑着解释道。
“仲严谬矣。这黄忠去并州,本意是为其子身体着想。就算进了并州刺史府,那也是主公为其安排。黄忠必然感恩戴德,虽身在并州,却是心念主公的。早晚天下有变,到那时黄忠当归于何人,尚未可知啊。”
李虺听了戏志才的解释,笑着道。
“知我者,志才也。我就是要让黄忠觉得欠着我的恩情,早晚有一天,这黄忠定然会回报与我的。那时,黄忠的回报可就不是如今送给他的那些黄金和药材可以相提并论的了。”
“主公深谋远虑,忠自愧不如。”
戏志才不失时机的拍了一下李虺的马屁。
“志才又来这套阿谀之词,那你来帮我考虑一下,这黄忠我是见还是不见呢。”
“啊?这个……主公,以忠之见,主公当与黄忠北上途中,与之一见。只是,主公的身份,目前尚不宜告知黄忠。莫不如,主公回一趟上北芒村……”
“哦,志才此计倒是颇合我意。顺便再给这黄忠打一把趁手的大刀,这就齐活了。”
“主公,此去还是在忠的府上与黄忠相见为好。此番忠也陪主公回去一趟,再带上郭靖,也好让他回去祭奠一下表舅。至于其他人嘛,主公自行定夺便是。”
管亥也想去看看李虺曾经住过的地方,自告奋勇的道。
“主公,这次一定要将管亥带上。这一路上还能继续指点主公棍法,也免得主公走着一趟,把武艺都放下了。”
李虺觉得管亥说的很有道理,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更何况自己的棍法还没学全,这一走还不知道要耽误多长时间。有管亥跟着,边走边学,还不耽误功夫。
“师兄所言有理,这次便随我走一趟也无不可。”
“主公,骑兵团有张晟他们应该没问题。我从警卫连抽一个排,来回保护主公,跑腿打杂,足矣。”
李虺暗自琢磨,如果管亥要去的话,那么典韦再去就有点多余了。再说,典母在山里,典韦肯定不能到处乱跑。此行有戏志才和郭靖加上管亥三人,外带一个排也足够了。这一行人都是骑马,可戏志才肯定是要坐马车的。就为了戏志才一个人配一辆马车也有点太浪费了,可是还能带谁一起去呢。
想来想去,李虺突然想到自己的义子陈到,还有他的母亲王洁。对于王洁,李虺是有些纠结的。明明自己很喜欢,可碍于典母的态度,李虺只能是望美心叹,保持距离。此次回上北芒村,若是带上陈到母子,也算是顺理成章。因为陈到的师父戏志才要随行而去,为了不让陈到耽误学业,自然是要同行。而王洁作为陈到的母亲,一起去也是合情合理的。
于是,李虺便吩咐戏志才去安排马车和将士前往宛城,同时告知侯勇带黄忠一家前往上北芒村与李虺相见。并且安排自己回上北芒村的事宜。其他的李虺倒是并不担心,可典母的工作就有点难了。
晚饭的时候,李虺在饭桌上提出了要带陈到母子回一趟上北芒村,要在那里见一个叫黄忠的好汉。典韦一听要回上北芒村,当即就跳了起来。
“大哥,为啥这次是带管亥,不带俺。俺的独立团里可都是当初从上北芒村里一块出来的。”
“闻生,咱娘不是还在这呢嘛,你觉得你能不能到处乱跑。将来征战天下,你可能想留在娘的身边都不行了。现在有机会多多尽孝,你还不抓紧。”
“可是大哥……”
典韦还想多说什么,却被典母打断了。
“闻生,听你大哥的。当初要不是你大哥收留你我母子,现如今,咱娘俩还不知道是个啥样子。你大哥外出是有要紧事,他如此安排也是为了为娘着想。你倒是为娘的亲儿子,却总想着四处乱跑。”
听到典母这么说,典韦吓得赶紧跪了下来。李虺一见,连忙上前替典韦说好话,宽慰典母。
“娘,闻生也是在山里憋闷的太久,倒是也有情可原。只不过我将闻生留下除了照顾您,还得帮我把家看好。闻生现在是独立团的团长,这可是咱们起家的队伍,战斗力也最强。若是闻生这个团长随随便便的离开了,万一出点什么事,咱们辛辛苦苦打下的这点基业也就完了。娘,我走之后,您可要督促闻生把队伍带好,把家看好。”
“唉,娘知道。我儿放心,闻生有为娘看着呢。”
“闻生,你可是大哥最信任的人。除你之外,全山只有张晟是大哥最信得过的。你要和张晟一起,抓紧训练队伍,加强山寨的守卫,把咱们的基业守好。”
“大哥,俺知道的了。”
见典韦已经被安抚住了,李虺又对陈到说。
“叔至,这次为父带上你一起去,其意有二。第一,这次你师父也要同去,为了不耽误你的学业,你这一路上还要继续随军师读书,不可荒废学业。第二,此次为父会见之人有一子,年龄估计与叔至相若。你要与其成为好友,也算是助为父一臂之力。”
“父亲放心,孩儿一定设法与之交好,令其父成为父亲的一大臂助。”
典母听完陈到的话,瞪了典韦一眼。
“闻生,你这么大个人了,还不如叔至一个孩子懂道理。多向你侄子学学。”
典韦低着头跪在一旁,听典母这么说,点头答道。
“哎,娘,俺知道了。”
此言一出,典母和李虺都乐了,李虺赶紧上前将典韦拉起来。
“闻生,你是叔至的二叔,只有他跟你学,哪有你跟他学的道理。孩子面前,再不可如此了。”
“哎。”
第二天一早,李虺带着陈到和王洁会同戏志才、郭靖和管亥准备出发。可没想到,沙摩柯却骑着他的青牛也赶了过来。
“师父,您带着大师兄和小师弟出去,为什么把我一个人留下,我也要去。我听大师兄说了,你们要去的地方离京城雒阳不太远,我也想去看看。”
李虺这下可有点头大了。说实在的,李虺这次是把沙摩柯给忘了。没想到,这小子从郭靖那里得知了消息之后自己跑来了。
“沙摩柯,你也去了,那些小狗崽,小狼崽怎么办?谁来照顾?”
“师父,我来您这又不是只为了学养狗的。我就想见识一下中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这在山里呆了那么久了,你就让我一起去吧。”
“你要是不想呆了,可以回武陵山呀。”
“我不会去。”
“那你就在这呆着。”
“可是大师兄和小师弟都去了,您不让我跟着去的话,我就偷偷跟着你们去。就像当初我偷偷跟着张神医去台岭山一样。”
沙摩柯越说越得意,李虺见拿这小子也没办法,想想带上这小子也是有好处的。这黄忠可是三国第一箭神,这沙摩柯的箭法也不错。若是带上这小子,倒是可以让他向黄忠讨教讨教。
李虺故作恼怒,把脸一板。
“沙摩柯,你要是敢私自下山,我回来了就会知道。那你就不用再回来了。”
“啊?师父……”
“别叫我师父,你还没有正式拜师呢。你表现得好的话,我才会考虑带着你去见你父王,商量正式收你为徒。可是如果你不听我的话,那咱们的缘分也就到此为止了。”
沙摩柯听李虺说不收自己为徒了,吓得当即跪地磕头。
“师父,弟子再也不敢了。弟子一定听您的话,弟子只是想和师兄、师弟一起跟师父出去见识见识中原到底是什么样子。整天待在山里,也不知道外面到底是好是坏。所以……”
“好了,你不用再啰里啰唆了。这次为师就答应带你一起上路,但是路上你要是敢不听话,惹是生非,你就直接回你的五溪蛮去吧。”
“是,师父。”
“好了,起来上路吧。”
李虺见镇住了沙摩柯,便让沙摩柯起身同行。
这一次李虺出行,可谓是红军的高级首脑全体出动,当然其实这最高首脑也只不过是李虺和戏志才二人而已。这二人一走,关羽便成了这里的最高领导,自然是要率领留守山寨的众将相送。
一行人朝北行了二十多里,李虺勒马对关羽道。
“云长,就送到此处吧,再送就要到舞阳了。山里还有很多军务要云长打理,莫要因为我出行一趟都耽误了,就此回山吧。”
“主公,路上多加上小心。待正事一了,还请即刻回山,此处没有主公坐镇,关某恐耽误大事。”
“云长过谦了。此时山中应无大事,只消操练好人马便可。若是左近出现什么小股的流寇山贼,云长可自行剿灭,将人马统统收编过来壮大我军实力。”
“主公放心,关某定会酌情处置。”
“云长,如有对外征剿,当以新一团和骑兵团一部配合,独立团和骑兵团一部留守石猿山。如此即可锻炼队伍,有保证石猿山的安全。切记,切记。”
“主公,关某记下了。”
“既如此,诸位请回吧。”
说罢李虺冲着诸将一拱手,调转马头,带着队伍沿大道向北而去。一路上,经过昆阳,父城,郏县,阳城,绕过颍川治所阳翟,直奔轘辕关。
想当初,李虺率警卫营南下颍川的时候,轘辕关的守将还是高顺。如今黄巾已灭,高顺据说也又被调往了荥阳一带升了校尉。现在的轘辕关守将换成了一个大将军何进的亲信,刚提拔不到半年。
不过关于轘辕关的守将是谁,对于李虺来说并不重要。这次上路,李虺一行都是商人打扮。两辆马车,分别是戏志才和陈到母子乘坐,顺便装一些路上应用的物品。李虺和管亥的兵器也藏在马车的暗格里。李虺只是在马鞍下藏了金刚杵,管亥则带了一把环首刀。
管亥带的一个排的骑兵都化妆成护卫,就连兵器都是换成了缴获来的环首刀和长枪。自从颍川之战开始,李虺就缴获了大量官兵和黄巾军的武器和盔甲。后来的汝南之战以及袭击士家的抢粮行动当中,也有缴获的武器和盔甲。虽然这些装备与红军的装备体系完全不同,但是也可以从中获得有用的物资。
首先是挑选最优质的武器和盔甲,储存起来。有时会用来化妆成官军去打探消息,或者抢劫士家用以嫁祸。剩余质地较差的装备则按照等级进行回炉,重新打造属于红军装备体系的武器装备。
这次出行,所有扮作护卫的骑兵都换上了官军的皮甲,长枪,腰间还有环首刀,只是没有带上官军的头盔,可谓是装备十分精良。
其实,咸亨商行此时已经不单单只有商行这一项产业。凭借“云中仙”的高额利润,裴元绍已经在各地开设了酒楼,馆驿。通过这样的人员集散的经营场所,不仅获取大量利润,同时也为情报的搜集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掩护。
但是为了赶在黄忠一行之前到达上北芒村,李虺一行却没有在这些自己的产业中落脚。基本都是日夜兼程的赶路,晚上多半都是扎营休息。虽然此时已经是四处流寇,可是对于李虺一行人而言,完全没有将那些小股的黄巾残余放在眼里。即便是几百人的流寇,想要在李虺这五十多人的手上讨到便宜,也是没有多少机会的。
过了轘辕关,就进入了河南尹的治下。经缑氏(goushi)、偃师,再转而向西便到达了京城雒阳。
此时已是八月时节了,李虺来到汉末三国已经整整三年了,没想到如今又回到了这三国起步的上北芒村,李虺也是感慨良多。正所谓“近乡情怯”,一路上没什么表情变化的郭靖,在看到当年为缓解旱灾,由李虺倡议修建的引水渠的时候,居然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