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抗旱
开口的下面就是斧鑽,也就兵器末端的那个三棱或四棱的锥状物。李虺伸手把漏斗状的铁疙瘩掰了下来,扔进坩埚里。另一把斧头上的也照样办理。掰下铁疙瘩后的斧头被扔进炉膛里,点火加煤,开始加热。
两把斧头没用多一会就被烧的通红。李虺夹起斧头,在炭火中一阵翻动。然后从炉膛里夹了出来,然后放在阴凉的地方慢慢冷却。
等到通红的斧头颜色慢慢变暗,温度降下来的时候,李虺再次夹起斧头扔进炉膛里。
叶雄和郭靖轮流蹬着个风机。很快,两柄斧头再次变得通红。这一次,李虺夹起斧头直接投入冷水中淬火。
这种方法就是后世的表面渗碳工艺的简化版本。渗碳工艺应用很广泛,不过对于李虺这个资深军迷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军事用途,那就是装甲。
二战时期,德国的“喵”系坦克,那可是威风八面,正面装甲几乎不惧任何二战战场上其他坦克的攻击。而德国人就是用冷轧匀质钢板进行表面渗碳处理,才使得装甲的正面防护性能十分的优异。
因为是重兵器,李虺也就没有采用覆土烧刃的工艺,因为复土烧刃更适合刀剑之类的轻兵器。为了保证刀剑的刃口部分快速降温,使刃口更加坚硬。而其余本分其余覆土部分由于降温较慢,所以硬度相对低,但韧性更强。这样便达到了刚柔并济的效果。
但典韦的双刃斧根本就用不着进行复土烧刃,重兵器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厚重提升坚固性。因此李虺就没有多费一道工序。
只是淬火用的水却是有些头疼。原本李虺一家吃水都是直接在瀍水中挑的,后来李虺发现了北芒山下的小溪里的水要比瀍水的水质更加清冽,于是便改从山下小溪里挑水。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跑步到小溪边,然后洗漱、挑水。
可进半个月以来,小溪的水量减少的很明显,李虺已经察觉到旱灾即将爆发。然而村民们的春耕已经快要结束了,而这个时代的农民种地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种子种下去就等老天下雨。如果出现旱灾,基本就没有任何收成了。虽说上北芒村离瀍水不算太远,可如果要从瀍水里挑水浇灌田地,那绝对是不可能全部浇灌的,村民们的损失有多大那就难以想象了。
这次淬火所用的水就是从山下的小溪里勉强的一点点取来的,李虺之所以坚持使用小溪里的水主要是水质的问题。水质好,淬火的效果也就好。
至于古代文集中记载的利用动物尿液和油脂来进行淬火能够有更好的效果,这种说法其实已经在后世的电视节目中被测试过。得出的结论是,实际上用动物尿液和油脂来进行淬火与用水淬火的效果没有太大的变化。古人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淬火,多半是在进行一种尝试,或者是为了提升神秘感而故意为之。
李虺既然已经知道了动物尿液和油脂来进行淬火与用水淬火的效果没有太大的变化,也不打算搞什么故弄玄虚的事,所以直接选用了更加清冽的溪水。
经过渗碳和淬火之后双刃斧,表面硬度更高。而内部由于冷却速度低于表面的冷却速度,达到的效果与复土烧刃有着异曲同工的味道。
典韦迫不及待的抓起冷却的双刃斧就开始打磨,郭靖这个典韦的师侄又开始帮典韦对脚踏式磨刀机提供动力。
打磨的工作,典韦不让别人帮忙。自己小心的将范线全部打磨掉,斧子尖和两边的斧刃都仔细的打磨。由于脚踏式磨刀机的效率比较高,打磨的工作也进行的很顺利。
经过一天的粗磨和两天的细磨,两把双刃斧被典韦打磨的锃光瓦亮,寒气逼人。李虺实在是没想到,典韦这干起细活来还真是有耐性。这效果出来,都快赶上后世的不锈钢了。
戏志才最近比较闲。就因为给典韦打造双刃斧,典韦已经好几天没有上课了。戏志才自然明白典韦的第一要务其实是冲锋陷阵的勇将,统兵的能力对于他来说不必苛求。
而且也不可能只用一年的时间就让他变成韩信那样的统兵奇才,日后还可以慢慢的教导。眼下典韦更重要的是有趁手的兵器和马匹,以发挥他的最大价值。
戏志才比较惊讶的是李虺居然凭借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就从李虺口中的天下第一武将那里给典韦骗来一匹好马。现在典韦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双刃斧,用如虎添翼都不足以形容这些对典韦的武力提升的程度。
在听完李虺叙述的对吕布的忽悠之后,戏志才已经清楚的了解了李虺的用意。虽然对于赤兔马的预言,戏志才还并太不明白,但是对于李虺其他的套路已经基本了解了。
至于李虺说吕布的勇武事天下第一的论断,戏志才深信不疑。对于吕布的现状和内心的矛盾,戏志才也同意李虺的判断,相信吕布与义父丁原之间早晚会爆发冲突。至于李虺忽悠吕布会封侯拜将这一说,戏志才只当是吕布因为出身低微,李虺利用了这一点,给吕布画饼而已。
随着典韦的双刃斧打造完毕,众人的生活又回到了从前的轨迹。考虑到旱情的关系,李虺又开始把精力放在了解决旱情的问题上来。
除了每天的晨跑,和中平刺的练习之外,李虺开始构思如何建造一架水车把瀍水的水引到村子北面。再挖一条引水渠,一直通向下北芒村。如此就可以解决两个村子的农田灌溉问题。
如果还有附近的村子也有需要的话,也可以帮他们开个口子,就近挖引水渠进行灌溉。
这样就可以实实在在的提高李虺在周围村民心中的地位。黄巾起义之后,李虺便可以利用这一点,从周围的村子里再招募一些村民,扩充队伍。好南下汝颖,去抢占先机。
李虺找来张顺和戏志才一起商量了一下。戏志才的意见是先不扩大范围,只在上北芒村开始动工。因为有郭靖这个里正,还有李虺和典韦打虎英雄的名声,上北芒村的村民更容易接受,组织起来进行集体劳动相对容易。等上北芒村的工程进行的差不多的时候,旱情也更严重的时候,再联系其他的村子。以帮助他们度过旱灾为由,听从李虺等人的安排,再组织开挖后续的引水渠,并掌握住水源的分配权力。
李虺干脆把组织计划的工作交给了戏志才,自己则带着张顺去实地考察一下水车的建造地点以及如何将水引到村子北面。最好能找到一个地势较高的洼地,稍加改造成为一个蓄水池,最为引水渠的起点,这样可以根据旱情来控制水量。
张顺和李虺沿着瀍水河岸往北走,当超过上北芒村的时候再折而向东,寻找可以利用的洼地。
两人走了不到两里地,在李虺从前没有来过的一段溪流旁边发现了黑王和青鬃马。黄骠马目前还没有融入到黑王的小团伙里,所以每天都是固定的拴在瀍水边的草地上。黑王正带着青鬃马在一小片低洼的灌木丛中吃草,同时利用低矮的灌木在身上蹭痒。
李虺看了看这片灌木丛的地势,如果把这里的灌木全部砍掉的话,只需要很少的施工量就可以改造成一个蓄水池,而且蓄水量看起来还不算小。同时这里还可以把从北芒山流出的小溪截流改道,直接注入蓄水池,也可以增加流量。万一再过几个月,旱情更加严重的时候,估计好几个村子的农田灌溉用水都要指望这里了。
回到家,李虺开始勾画整个引水系统的方案草图。虽然上一世他只是个室内设计师,可毕竟那个时代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李虺对于这些与设计相关专业的知识也比较感兴趣,所以也累积了不少的知识储备。
而且那个时代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基建狂魔”,像这样的小小引水灌溉工程,根本不需要专业的施工队伍出手,农民工自己都能搞的定了。
草图的规划很快就完成了。李虺找来张顺,戏志才和郭靖开了个“可研报告分析会”,针对草图的内容给张顺和戏志才进行了阐述,并听取张顺和戏志才的意见。至于郭靖,只是作为旁听,以及作为里正,方便召集村民进行义务劳动。
张顺对于李虺的方案没有太大的异议,只是对水车的结构和架设,以及如何向蓄水池引流提出了问题。
李虺解释道:“张顺兄弟,如今时间太紧,还来不及画水车的施工图。待事情定下来,我会连夜将图纸绘制出来。至于架设的问题可能还得兄弟你看过图纸之后想想办法。”
张顺听李虺这么说,只能点点头问道:“那瀍水离那块洼地有一里多地。而且河面还要比洼地低好多,怎么把水引到洼地里去呢?”
李虺道:“用木板做成水槽,连接起来,用木架子架起来。将河水用水车提升至高于洼地的高度,倒入水槽之内,河水自会顺水槽流入蓄水池内。蓄水池一侧开出缺口,顺着此缺口一路开挖引水沟渠,将河水引入农田,可解今夏之大旱。”
戏志才只是看了草图,也已经明白了李虺的用意。只是不解水车是如何降水从河中提升到比洼地更高的高度,已及水车是如何转动的。
“学涛,此水车可需人力将水提起?”戏志才简单的问了一句。
“不用,这水车是自己转的。只要有水流,水车就会被水推动,旋转起来。水车的边缘装上很多盛水的竹筒,当竹筒淹没在水中时便装满水。竹筒顺着水车转动上升,当到达顶点时竹筒里的水就会倒出来。水槽就要设在水倒下来的位置上,这样水车转动,一筒一筒的水便不停的倒进水槽,顺势流向洼地改建的蓄水池。”李虺也大概介绍了一下水车的工作原理。
“既然学涛如此说,相信也是十拿九稳。眼下还是要先说服村民参与,否则我等再怎么认为可行也是枉然。”虽然戏志才还是有些一知半解,可还是对李虺表示信任。
李虺犹豫着如何说服村民,郭靖这个闷葫芦却开口道:“师父,表哥,让村民们参与管不管饭?”
此言一出,李虺和戏志才同时抬头互望一眼,放声大笑起来。李虺拍着郭靖的肩膀道:“郭靖,你这个闷葫芦平时不说话,一句话就说道重点上了。”
郭靖愣愣的看着李虺和戏志才,完全没明白李虺和戏志才在笑什么。
戏志才道:“学涛,这饭我来管。想来全村的劳力一起动手也用不了多久,费不了许多粮食。”
李虺道:“唉,哪能让志才一人破费。前日闻生说他和郭靖把虎骨卖了,有三万钱呢。我出一万钱,其他的尚需多少都是志才你的。”
“学涛,一万钱能买一百五十石粮食都够全村人吃半个月了。挖这么一条引水渠也用不了半个月吧,你这是要全包了呀。”戏志才调侃道。
“志才,我的意思是一日吃三顿。这可是体力活,不吃饱哪来的力气。这样算来也就最多吃十天。”李虺道。
“若此说来,你我各出五千钱。我保证十天之内完工。”戏志才不容置疑道。
李虺笑了笑,也不在挣了。点头道:“就依志才。不过水车的事要单独算,这东西我怕村民们不一定能帮上忙。最多到最后安装和假设引流槽的时候需要他们一块出点力,其余的就有我和张顺兄弟来办吧。”
“师父,我跟你干。”郭靖又插了一句。
李虺道:“你是里正,你当然是带着村民挖水渠和建蓄水池。有你师叔和你叶师傅帮我就够了,你的身板现在还不行。”
郭靖虽然一脸失望,可这小子毕竟还是很听话的,只能点头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