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 章“VMC”
“牧哥,这次你真得要小心一些了,你的vmc积分还不足一千二,在咱们系可算是垫底的了,那头母暴龙会找你麻烦的。”
“备不住还会劝退,这也并不是她第一次这么做了!”
一个戴着瓶底厚眼镜的憨厚小胖子有些忧心的说道。
听得这话李牧在电脑前奋斗的双手也不禁一顿。
“vmc,全称virtual machine a bat system——虚拟机甲战斗系统。”
如其名,就是一款可以用来进行机甲间对战的虚拟系统。
配有专属的驾驶舱,完全模拟实战的机甲驾驶操控。
当然,实际上的精神负荷等大约只有实战状态下的百分之五十。
如今的主流机甲,大约是十米至十八米不等的中小型机甲。
经过各代科学家和机甲师们不断切身处地的运算,这个体型量级是最适合实战。
既能保证机甲的灵活性,不至于像个笨拙的铁疙瘩,又能保证机甲所承载的输出火力最大化。
曾经动辄百米高的巨型机甲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驾驶它的精神负荷实在不是单人所能承受的。
就算能勉强驾驶运行,也只是个能行走的“铁疙瘩”,根本无法发挥它应有的实力。
不论科技发展多快多高明,人的精神负荷接受能力就在那里。
而且巨型机甲耗费太大了,所需要的材料,还有动力能源等等都是个无底洞。
根本不可能全面铺开建设,无法应用普及到军队。
即便是百年前关乎人类种族生存的一战,我们也仅能造出十多架巨型机甲。
巨型机甲被否决,类人型的小型机甲也进入到了科学家们的眼中。
即电影中“钢铁侠”的那一种。
但经过测试,这种小型机甲灵活有余,杀伤力有限。
不用质疑,电影终归是电影,它可以在虚拟中毁天灭地,但在现实中,它的体型就决定了它无法承载太多的武器。
而且这种小型机甲极为不好操控,不适用神经通感连接,只能手动操控,不适用于大众,只能用来辅助维修。
最后映入人类眼帘的,就是在当年与“先驱”最后一战中亮相的小型机甲后勤部队。
十多米的身高,原本也只是用于搬运货物还有对维修员难以到达的巨型机甲损坏处进行紧急维修的后勤保障机甲。
或者是用来勘测地下矿洞以及一些极为凶险环境所用。
但没有想到,在“最后一战”中起到很大的牵制作用。
这三十六台后勤编制的小型机甲,在无任何的武器承载,只有随意搭配的轻型火力条件下,硬生生的拖住了来犯的三只怪兽。
三只三级量级的怪兽,俱都有着百米的高度,堪称遮天蔽日般的身影。
为后来的希望,也就是我们永远的英雄,代号为“泰山”的巨型机甲争取了时间。
也为樱花本土居民减少了伤亡。
史称“三十六勇士。”
后来人类高层决定,以这种十多米的中小型机甲为原型机,然后具体细分其能力特性分为不同流派的机甲。
正式开创了以重装,均衡,轻机为主体的机甲模式。
驾驶模式依然运用百年前的“神经交互通感连接模式”,只不过由于小型机甲的缘故,运用单人神经通感连接模式即可。
“神经交互通感连接模式”,这是一百多年前人类在“先驱”的高压威胁下最杰出的创作。
跨时代的创作。
“即便再过一百年,神经通感连接技术依然不会过时!”
这是当时ppdc科学研究室的主席科学家赫尔曼·戈特利布博士对此发表的讲话。
时间证明,他是对的。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又或者是将来,神经通感连接技术一直影响着我们。
也是我们掌握拥有“神明”般力量的钥匙。
虽然如今的机甲不再是以前动辄百米高的“巨人”了,但其造价依旧堪称昂贵。
不是常人所能负担的起的。
因为机甲的动力能源,不一般,或者说,不再是我们以前所能接触的。
所以,为了解决这种囧状,线上虚拟机甲作战系统模式,应运而生,即“vmc”。
“vmc”完全模拟了真实的机甲操控感觉,与实战状态下无一二的神经通感连接。
收录了近百台各式各样的主流机甲原型,提供了个人竞技场和战队地图的作战模式。
没有任何限制,人人皆可以进入“vmc”操控机甲,体验那非凡的力量。
曾经,渺小的人类根本对抗不了上帝。
比如暴风雨来临,你所能做的只有躲避。
但当你坐在了机甲中,你就会发现,你能扛住它。
这样,你就有了胜算。
由此,人类宣告:
我们,正式进入了全民机甲时代!
就算“先驱”卷土重来,
我们,不再是那待宰的羔羊!
呵,
这次,
该轮到你们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