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金匮之盟,木已成舟
看向眼前的弟弟,一种十分卧槽的心情从赵匡胤心中喷薄涌而出。
堵都堵不住!
想想算算,自己这些年做的努力,最后可是极有可能尽入其手。
一念至此,赵匡胤的语气不自觉的冷淡了一分。
“廷宜(赵光义的字),你来做什么?”
就像是完全没有听出赵匡胤语气之中的变化,赵光义立刻作答。
在他看来,皇兄屏退众人一个人在寝殿,这一定就是在思考此前战役的得失,正合他此番前来的目的。
“其实没什么事,我有一事不明想请教一下皇兄,就是之前撤军的时候,皇兄为何要从太原周边抽走那么多的百姓呢?”
听见弟弟的询问,赵匡胤就欲作答,可话到嘴边,他忍住了!
在第二次攻打北汉即将成功之际,大辽的穆宗耶律璟被人刺杀致死。
那个创造了“景宗中兴”的耶律贤上位,为了表示新辽国的不同,辽国的两个北院大王先后出兵援助北汉。
这时候,放在赵匡胤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
一是打跑这支支援北汉的部队,继续攻城。
二是全军撤退。
要知道当时他的军队在得知辽国的支援即将到了的时候,他的大宋皇家禁军可是爆发出了空前的士气的。
殿前都虞侯赵延翰更是叩首请命:“愿先登急击以尽死力!”
可当时的实际情况却是,出兵四月、粮草将尽、师老兵疲、后续乏力。
赵匡胤比谁都清楚,这些意味着什么…
于是,赵匡胤撤兵了!
在辽国援军到达前,赵匡胤率军安全撤离!
撤兵,不得已!
虽然伐汉之战没有成功,但赵匡胤在撤兵的时候还是想到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妙招,那就是将太原城周边的百姓迁走。
据史记载,这批百姓足有万户,万户是什么概念呢。
在后来北汉投降进行统计的时候,整个北汉举国只有三万五千余户。
这也是赵匡胤此举的高明之处,在那个时候,人口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整个北汉只有那么点人,结果赵匡胤嗖的一下就弄走了这么大一部分。
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一万多户百姓,原先可都是生活在太原城周边的啊!
和现在的城市一样,如果城市周边的人瞬间消失,那这个城市本身会是什么样一副景象。
为了缓和这个现象,北汉的国君肯定要从别的地方抽调百姓,抽调百姓对于百姓来说那就是背井离乡。
民心得失!
民怨起伏!
赵匡胤很清楚,哪怕他不主动出兵,这个国家在若干年之后自己就会乱成一锅粥。
到那个时候,战而胜之这件事,轻而易举。
这些事情在赵匡胤脑中翻滚不已,想着想着,赵匡胤愣了一下!
如果他没有看到赵司的那些消息,那他会把这些想法告诉自己的弟弟吗?
他会!
他肯定会!
而且还会向这个弟弟解释一下其中的因果关系。
赵匡胤:
“赵司,我死后,难道真的是赵光义继承了我的皇位?”
问出这话的时候,赵匡胤心里的感受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虽然他已经看到了结局,但他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他们一行五兄弟,自己排行老二,赵光义排行老三,还有老四魏王赵廷美。
另外他还有4个儿子,虽然长子和三子都早亡,可现在二儿子燕王赵德昭,四儿子秦王赵德芳还活得好好的。
赵匡胤算了算时间,到他死的那个时候赵德昭有26岁,赵德芳也有18岁。
如果按照礼制,继承皇位的应该是赵德昭才对。
赵司:“赵匡胤,您是不是忘记了什么事情?”
看到赵司的反问,赵匡胤有些懵!
难道赵司刚才已经说过了?
赵匡胤:“没有吧!”
赵司:“金匮之盟?”
赵匡胤:“那是什么东西?”
诶,这下轮到赵司懵逼了,这不对劲吧!
赵匡胤会不知道金匮之盟?
我去,差点把这个忘了,赵司立马的反应了过来。
这个名字是我们后面的人起的名,或许在赵匡胤那个时候,这件事还真没有什么特殊的名字。
赵司:“《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太后病重,您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
“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先是召宰相赵普入宫,等赵普到了之后太后便举周公治天下为例,让您在死后传位于赵光义。”
“您哇哇哭着不停的点头答应!”
“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让他也要记住,并不得违背!”
“赵普在床前把这件事写成了誓书藏在金匮里,并命宫里小心谨慎之人掌之。”
建隆二年?
看到赵司说的这句话,赵匡胤不自觉的陷入了回忆。
那不是他黄袍加身的第二年吗?
呼…
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赵匡胤转头看向了一直在跟前面带笑容,满脸期待的看着自己的弟弟。
“廷宜啊,你想当皇帝吗?”
嘎…
赵光义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恐惧。
当皇帝,谁不想!
但是当这句话从当朝皇帝口中问出来的时候,那就就不是想法了,那就是罪过!
虽然是亲兄弟,但有时候,这种亲情在帝位面前算个球啊!
你看看人家李世民,那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例子。
或许此时的赵光义的确还没有这样的想法,又或许有,谁知道呢!
可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赵光义依旧被吓得膝盖一软。
“咳,咳咳,皇兄!”
“怎么可能呢,这皇位你做的好好的!”
“而且,我也没这个能力啊!”
平天下,这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赵匡胤自认自己做的还算不错。
而且,赵司话里的潜台词也已经很明显了,在他死后继位的的的确确就是眼前这个看似没什么能力的弟弟。
木已成舟,赵匡胤顿时语断!
那么,对于这个弟弟上位之后的事情,赵匡胤又极度的好奇起来。
在治国之策上面,他已经做出了太多的改变。
而且作为开国帝王,他做的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为了将来的计划做准备。
他希望这个弟弟能懂!
他更希望这个弟弟不要让他失望!
赵匡胤:“赵司,我这个弟弟,治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