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安置
三人往集市去,青鸢冲宋明玉竖起大拇指笑赞:“宋姑娘好有气势呀,一下子就把人都给收服了恩威并施,我们家世子爷日常里也是这样的。”
紫燕也笑:“瞧你这话说的,宋姑娘出身大族,哪里连这都不会?”
“啊,是是,我该打嘴!”
宋明玉一面同她们说笑一面心说,我这还不是赶鸭子上架强撑着说几句呗,也就是他们思想简单单纯,才叫我给唬住了,若是那从真正高门大户里出来的老油条,怕是一眼就把我给看穿了
我会的这么几句,跟出身大族可也没有关系呢
既然要吃火锅,当然要买新鲜的牛羊肉,还买了些排骨、豆腐。
宋明玉忽然有些馋起酱肘子来了,于是又买了两只大肘子,打算明儿好好炮制。
还买到了牛百叶、猪肚、猪腰,牛百叶和猪腰都能腌制腌制便下火锅,猪肚用泡菜爆炒一道酸辣猪肚,开胃又解腻。
这么多人中午还要吃饭呢,宋明玉又顺便买了一百斤大米、一百斤面粉,油盐酱醋各种、二十来斤猪肉。
面粉和大米买的都是差不多最便宜的那种,猪肉也不多。萝卜、冬瓜、大白菜等家里有很多,就不必再买了。
得张弛有度,下人终究是下人,宋明玉从来没想过在这儿搞主子奴才都是人、应该人人平等那一套。那会弄得上下不分、家反宅乱的。
要让下人们感恩,又不能让他们生出太大胃口,认为享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马车上装得满满当当,宋明玉和紫燕上去,青鸢赶车,十八人便跟着他们马车后边,朝余兰村方向而去。
宋明玉没有带他们回去,而是直接带到了农庄里。
经过入村岔道口的时候,紫燕笑眯眯下车,熟门熟路带着牛羊肉和豆腐等今儿要吃的食材先回宋家,煮上火锅等着。
宋明玉和青鸢送他们去农庄。
看到这么大、这么整齐干净、却又这么空荡荡的一个大农庄,十八人都有点儿傻眼。
这、这就是他们以后住的地方吗?这也太崭新了吧?还有这路面,到底是什么东西铺成的啊,也太稀奇了吧?从来都没有见过
宋明玉道:“你们先把东西都放下,先烧几大锅水,把头和身上都洗洗干净,换上干净的衣裳,然后简单炖点儿肉汤,下面条吃,下午我和我爹、我娘再过来做其他的安排。”
她看了两名女人一眼:“烧水、做饭的事儿教给你们负责,和面可会?”
北方人鲜少有不会和面的,两名妇人连连点头,“小姐放心,会呢!”
“嗯,那就好。记得,先烧热水,把头发和身上都洗干净。中午这一顿面条便用两根骨头熬汤,有大葱和白菜,煮面可加一些,这肉先不要动。面条一人一大碗,不可吃的太饱,否则肠胃受不住,会生病。别不信我的话,我可是大夫。”
想也知道他们在牙婆那里是不可能沾到荤腥的,这一上来就吃肉如何使得。
两名妇人连忙答应。
宋明玉吩咐完,将东西都留下,便离开了。
正好也看看他们到底听不听话。
听或者不听,她也好心里有数,自有一番不同的应对。
宋明玉和紫燕回到宋家,屋里温暖如春,火锅的各样配菜已经准备好了一半,厨房灶台上大火烧着猪骨汤,一会儿正好用这汤做汤底。
这样的天气,热气腾腾吃一顿火锅,比什么都强。
宋明玉还买了两罐芝麻酱,用芝麻酱、酱油、香油、醋、蒜蓉调制了蘸酱,吃起火锅来更香了。
他们这儿热热闹闹的吃着火锅,那边十八人也忙活开来了。
尽管看着那么大一块肉大伙儿都馋得不行,但即便是两个孩子,也没有闹着要吃。
主子的吩咐,他们不敢不听。
主子才将他们买下便买了新衣裳、新棉被,这样的待遇上哪里找去?
况且,中午虽然吃不上肉,但主子说了,那几根骨头可以用来熬肉汤啊,还有热乎乎的面条,对比在牙行的伙食,这已经是好的不能再好了。得学会知足。
紫燕、青鸢美美的吃了火锅,开心离开,宋家关起门来便是家务事了。
宋明玉将那十八人的卖身契拿了出来,递给宋四老爷、苏氏一块儿看,“爹娘,我今儿买了十八个人,这是他们的卖身契,正好趁着这个冬天没有别的什么事儿好好的调教调教,以后咱们家也有人手得用啦!”
“哎呀,这真是卖身契呀!”
“真好,真好”
宋四老爷和苏氏拿着这卖身契细细展开看,脸上的笑容就没消失过。
宋明丽也凑过来一块儿看,又是佩服又是羡慕嘴甜道:“恭喜四叔、四婶、四堂姐,你们这真正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真正好生令人羡慕呢!”
宋四老爷等不由都笑起来。
“你这孩子啊,真是嘴甜啊哈哈!”
“说的倒也是实话。唉!”
宋明玉揽了一下她的肩膀笑道:“你啊也不用羡慕,以后有你的好日子呢!”
宋明丽心里一暖,也偏头笑道:“跟着四堂姐,我自然有好日子,这倒也是的。”
两个人相视一笑。
跟过往比起来,他们反倒宁愿在这边关金盛城过日子,也不愿意再回京城了。
当然,争取再努力努力,让两个儿子也脱了罪籍,那可真正是此生无所求了。
在京城的时候,他们连下人都没使唤过什么,又哪里见过什么卖身契,这会儿拿在手里,底气都足了几分。
苏氏忙道:“这样的天气,那些人在人牙子手里怕是讨不了好,既然买了来家,也不要糟蹋人、得好好的对人家才是。不然岂不伤了阴德。”
宋明玉便道:“娘放心,我自然不会那样的。”
说着便将自己买了人之后的一系列安排都说了,又道:“不如咱们这会儿便过去一趟吧,看看他们如何了,也让他们认认主。”
宋四老爷和苏氏都说好,于是四人便赶着马车往那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