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与大乔一番深谈
皖城至六安。
刘封一路北上,顺着潜山山势的丘陵,由西向东的河道,迥异于汉地的民风,让他感受到了江淮独有的不一样风土人情。
大乔、小乔两人本来就是妾室出身,很善于察颜观色,知道刘封因雷脩病逝心情不豫,很是知趣向刘封介绍起江淮的趣事来。
六安城中,驿馆。
刘封中军在此暂歇。
小乔当晚身体不适,大乔服侍在刘封跟前,难得有机会共处,大乔在尽力表现了一番外,终于精疲力尽的不再挣扎。
见到刘封意犹未尽,大乔颇有些不好意思,遂开口说起她听到的趣事来。
“殿下可听说,当年袁术败亡至六安,饥渴难耐向侍人讨要蜜水,结果侍人回答,无蜜水、只有血水,袁术听罢万念俱灰,吐血而亡。”
袁术的事情,大乔是听孙权夫人袁氏所述,其中细节描述,比刘封在史书上看到的只字片语要详细的多。
袁夫人是袁术之女,当时就在袁术的队伍中,对蜜水之事自是知晓。
不过,据她所说,袁术当时已经心力憔悴,喝不喝蜜水,都挺不了几天。
袁术想当皇帝,没当成被诛。
袁氏诸子女四散,沦为依附别人的弃子,儿子袁耀先投刘勋,后投孙策,惶惶如丧家之犬,女儿袁氏被孙权纳为妾室,四世三公的门阀家族不复存在。
“袁公路自不量力,其败亡也是自取其辱,当皇帝要是那么好当,那曹操早就当了,还用等到曹丕篡位?”
刘封对袁术这人没有多少好感,前期关东诸侯打董卓,袁术就是拖后腿的一个,当时,孙坚还是他的部下,但却差一点被袁术给坑死。
“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妾身没猜错的话,殿下迟迟不动刘禅的皇位,也是想行稳至远,等一个适当的时机?”
大乔当过孙策的妾室,对于诸侯势力之间的算计更加清楚一些,隐隐约约的,她猜测到了刘封的真实想法。
时间站在刘封这一边。
但关键是刘封能不能活得那么长。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雄才伟略英豪,最后都不是败给了对手,而是败给了时间。
“天师道经有曰,修道在于修术,修术在于修心,你们两个有没有发现,和以前相比,我有没有变化,你们有没有变化。”
刘封听到大乔话语里的疑惑,不禁淡笑起来,别的他不能保证,活得长这一点,刘封有足够的把握,因为他的金手指就是仙家道术,就是延年益寿,就是阴阳调和。
“仙术,殿下是说,你是道仙,能长生不死?”大乔一怔问道。
她和小乔心里一直有疑惑,那就是刘封的相貌这些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不仅如此,她们这些秦王府内外的女人,容貌上也没有很大的出入。
就比如她,和刘封欢好时,她是成熟妇人,到了现在,相貌上除了眼角有些鱼尾纹外,皮肤依旧紧绷着,几乎看不到松驰的地方。
刘封抬手,拍了拍大乔的丰胯处,道:“长生不可能,延寿是有希望的,只要你们姐妹好好相处,莫使小性子。”
一路有大乔、小乔两女全程陪同,刘封的心情也是宽解了不少,在到达灊山大营之时,羊祜已带着一干汉军将领已经迎了上来。
雷脩病逝后,其子雷焕领其部,看到刘封亲自前来吊唁,雷焕神情激动,向刘封深深一躬之后,在前带路,领到擂鼓尖雷脩陵前。
灊山是江淮雷部、陈部、梅部三部的故籍,雷脩在病逝之前已有遗言,要将己身安葬于他和兄弟雷远一起当年战斗过的擂鼓尖上。
刘封攀阶而上,看着潜山巍峨的山势,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一带险峻的山道,被山岭阻拦的山风呼啸,似有千军万马正呐喊着冲杀而来。
雷脩、雷远。
还有当年战死于此的江淮子弟,如今他们的影子在刘封心中已是渐渐淡去。
“继之、续之,等到复汉的大业事成,本王要在擂鼓尖建一座祭典阵亡将士的大陵,到时候,你们的事迹,会被嵌刻在石碑之上,以供后人瞻仰。”
刘封朝着雷脩的墓前最后躬身行礼,然后转身大步向着山下走去。
复汉的大业未成,他还不能松懈,要是他为了一个皇帝的虚名,让跟随的将士、官员寒了心,那雷脩等人估计会恨他入骨。
灊山大营内。
羊祜已经早早的在大营议事厅中,准备好了秦王军议的相关文奏、驿报,江淮一线汉军的重要人物,也在刘封到达之前来到这里。
其中,有在陈留一线独挡一面的邓芝,有在谯郡一带作战的汉将文钦、文鸯父子。
邓芝、邓艾两人,一左一右,以许昌为中心,不断的拓展汉国的疆域,邓芝文武全能,在游说中原士人方面,犹是擅长。
文鸯经过一番历练之后,如今已是文钦手底下的头号猛将,有什么攻城野战的任务,文钦第一时间就想到这个骁勇善战的儿子。
见到恩师刘封到来,文鸯也是异常高兴,急上前来,向刘封夸耀起自己获取的战绩来。
刘封一一与羊祜、邓芝、文钦、文鸯等汉军将领见过,每看到一人,他的心情就宽慰了几分,当初丁奉、雷脩兵进潜山时,麾下只有江淮旧部,现在几年之后,这一块远离汉境的飞地,不仅和汉国连成了一片,而且还有了一众英豪相随。
“殿下,魏国征东将军王基甚有谋略,轻易不出谯郡境内,吴国合肥太守又是鲁肃的儿子鲁淑,此人性情酷似其父,用兵行事极是沉稳。”
“有这两人在,末将几番引诱,都不能将其诱出,江淮战场目前陷入僵局,只能暂时罢战,以待时机到来。”
羊祜在刘封坐定之后,开始介绍起面临的形势来。
与其他地方不同,灊山根据地汉、魏、吴三国交界地,羊祜不仅要考虑魏国的反应,也要关注吴国的动向,所以,在制订行军方略时要更加的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