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章 以工代赈
拿起桌案上的一封折子,朱由校对孙传庭道:“虽说朝廷现在财政已经上了正轨,但各地需要花银子的地方还是很多,且不说西北,大明其他的地方也是灾祸不断,可以预见,大明各处今后除了要剿灭虏患,朝廷需要赈济的灾民、流民也只会越来越多。而一味的赈济不仅会榨干朝廷的财政,更会叫一部分灾民养成不劳而获的恶习,一旦朝廷的赈济出现缺口,倒也难免叫这些人生出别样的心思。”
接过折子大致看了一下,开题的几个大字立刻就吸引了孙传庭全部的注意力。
“大明以工代赈其行细则……陛下,您的意思是?”
朱由校正色道:“伯雅,朕的想法,便是由朝廷和行军大都督府各自出面牵头,朝廷负责在西北修建三到五条联通京师及江南的水泥大路。行军大都督府则负责在境内兴修水利、挖掘深井、疏通河道以及在各个州府兴建学校、医院,如此以工代赈,既能发展民生民计,又可赈济灾民,使之不至于只能干等朝廷输血。”
“陛下!此法甚妙!但其中耗费更是巨大,这钱粮绝非西北四省所能承担!”
好家伙,孙传庭的冷汗一下又冒了出来,这位小爷简直太能折腾了,虽说这以工代赈的法子是不错,可西北贫瘠,能把流民安顿明白就已经不容易了,可咱这位小爷是既要打仗又要兴建各种工程,这位爷就不怕一下玩儿脱了吗?
“陛下……”
见孙传庭还要相劝,朱由校一摆手道:“伯雅放心,这以工代赈之计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朕看来,想解决西北民生凋敝,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除天灾外,其根更在人祸,是矣朕才命卿全力在西北兴办新式学校以培养人才。既然西北官吏多出于明经,西北士子的八股文章又做不过江南那些文人秀士,那倒不如朕再给他们划出一条东南捷径,只要他们能在这新式学校中谋得一个好成绩,别说做官,只要干得好了,日后登殿入阁也绝非难事。”
“朕的计划,以十年之功再造西北,内官监已经把土豆和红薯的种子发向陕甘,南洋那边,朕亦命李永贞从西夷手里收购高产耐旱的良种,还有一件东西若是能到,只要咱们挨过今年,等到明年收获西北军民想要求一个自足应是不难!至于银子,爱卿更是无须担忧,朕已经和南爱卿打过了招呼,海关会陆续将五百万两银子陆续运抵陕西。”
“嘿嘿!等着银子一到,江南那群人的鼻子可是灵得很,眼见在西北做生意大大的有利,这群吸血鬼可是不会轻易放弃这等好事。看着吧!西北很快就会涌进大批想来发财的商人,这些人一旦在西北扎下脚跟,这厂矿作坊和商税银子绝对不会亏了爱卿。”
见皇帝已经谋划完全,孙传庭当下也就没了那么多的疑问和顾虑。
“陛下所虑长远,臣不及也!”
“好了!伯雅就不要拍朕的马屁了,这些事情并非你想不到,只是时局艰难,卿虽贵为封疆重臣,可也是有许多不得已的难处。不过既然朕已经到了陕西,朕能帮着爱卿解决的,朕自会去做,但大明吏治崩坏久矣,上至首辅,下至小吏,上位者官官相护、党同伐异、互相倾轧;下位官吏曲解政令蒙蔽百姓,更有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者;而受苦的,最终还是我大明亿万百姓。”
长叹一声,朱由校感慨着说道:“其实自嘉靖爷时,大明官绅上下早已俱为一体,而小民饱受盘剥,一遇天灾便更难过活!西北虽在爱卿治下廓清弊习,但毕竟积弊日深,除需久久为功外,眼下更是需要一剂猛药!”
又拿出一封折子,朱由校似是自嘲般笑了一下说道:“这是锦衣卫在查抄韩象云老家时搜出来的,本来,他是想扶信王上位后才会呈上来的,现在看,当真是字字玑珠,卿可拿去参详一二!”
孙传庭接过一看,只见上面不仅条理清晰地列举出了大明官场的各种积弊,更是把“治吏”作为革除大明弊端的首要;韩爌跟是直接点出“治吏,首当治县,治县,当治典史、督县官、格陋习、除常例、保酬劳。”
在韩爌看来,督抚、巡按、布政二司官员虽然行驶督查县令之权,可因这一过程干系县官本人的升迁赏罚等利益,为取悦上官,县令往往会把奉迎上官作为任上首务,如此一来,人人都只是惦记如何去讨上官欢心,对民生民计也就不甚放在心上。
而其中最为新颖,也是朱由校已经在各行军大都督府推行的,便是确保官吏的薪资。
大明对吏员的考核其实不可谓不严,但一味的严苛之下,却是广大的基层官吏根本得不到保障的薪酬。
按洪武三十一年制,吏员“皆以九年考满出身”。而这九年考满则分为三个阶段,每三年一考,全部合格者才能得升转。
而吏员升转便意味着已经熬得出身,可自打大明中期以来,鉴于完成考满的吏员太多,而朝廷又没有那么多的官职能够安排,于是朝廷便耍起了无赖,想方设法地延长充吏时间。
在宣德年间,不知哪位仁兄立了一个“办事吏”的名目出来糊弄事。
而所谓的办事,就是吏典二考到部后,先把吏员提拨到在京衙门中办事一段时间,然后再拨出去过一遍九年考满。
且不说这一来一回再加上九年考满便是十多年的光阴流逝,这吏员在京办事期间还压根就是没有俸银的,再加上后期补缺更是困难重重,许多二考满吏干脆放弃了进京赴部,只愿继续留在原籍起码还能谋得一份生计。
发展到朱由校继位后,吏员想要获得出身的整个过程已不是明初最初的九年,哪怕其中没有半点波折,少说也要熬上三十年左右。
而整个官僚集团上下通道固化的结果,便是上下官员大多是得过且过,表面上看起来是平静无波,但这一滩死水之下的民心却是越渐汹涌,基层官吏更是别的本事没有,横征暴敛倒是一个赛着一个。
“伯雅!朕想趁着在西北兴建工程的机会,在民间多多挖掘一大批肯于任事,愿为百姓谋福的基层官吏上来;至于人选,朕看倒是不必拘泥于圣人门徒。这读书人识文断字、通晓事理虽是不假,可于民间疾苦、百姓所需又知几何?”
“西北要务,首在安民、兴农、助商、劝学、镇边;各县均可照此设置吏属,大都督府则需依其县治丁口、地理、涉边等情势酌情增减人员。尤其是助商一途,可不要小瞧了这些商人,朕把筑路作为振兴西北的第一要务,想得便是能够通过这些联通东西南北的大路来方便商贾进入关中,有了商人,朝廷就能有商税,百姓和边军紧缺的物资也能及时转运。所以,眼下朕才会撒出大把银子叫商人们觉得西北有钱赚,才会不远千里万里的把银子投过来。这就算朕帮着西北‘招商引资’了吧!”
愣了一下,孙传庭面露微笑道:“额!招商引资……陛下这词听着倒是新颖!”
“啊?哈哈!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这都无关紧要!”
朱由校这才意识到自己一时没收住竟冒出了一句后世名词,但孙传庭却直接给他提了个醒,想了一下,只见他嘴角向上一扬,又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嗯!对!就是招商引资!哈哈哈哈!伯雅呀,看来这西北还得打点大仗、干些更大的工程出来才对!”
拍了拍巴掌,只见一名小太监自帐外闪身而入,先向朱由校拜了拜,这才轻声道:“皇爷有何吩咐!”
“据你所知,内官监和内帑现在能支用的银钱一共有多少?”
愣了一下,小太监似乎没想到皇帝会问这个问题,先是瞄了一眼孙传庭,见皇帝似乎没有避着这位大都督的意思,这才拜道:“回皇爷的话儿,据奴才等人核算,内官监可以随时支用的银钱当在一千四百万两上下;至于这内帑的帑银嘛……”
“讲!”
偷偷瞄了皇帝一眼,小太监见皇帝态度坚决,当下只好把心一横道:“禀皇爷,内帑银钱皆可随时支取,上月核查之数,当在银四千七百五十万两、金七百一十八万两;若是皇爷急用,内库在票号还有……”
“够了!”
打断了小太监的话,朱由校已经看见孙传庭正张大嘴巴看向自己,当下也是觉得有那么一点尴尬。
内官监有钱这是天下公认,毕竟除了皇家票号,内官监的海贸和草原上的勾当每天也是日进斗金。
但这也就一年多的光景,你小皇帝自己的小金库可是连内官监加国库都比不上了,就这敛财的速度,只怕连那位素来喜欢银子的万历皇帝拍马都要追不上了。
朱由校自然知道自己现在有钱,可他也没想到这海贸、鸦片、抄家和各种新式作坊这么能赚,可一想到自己不仅后宫要养活那么多人,好几支直属皇帝的私军每年更是等着自己的打赏,当下又觉得自己这点银子又不够花了。
“传旨!叫李永贞拿出四百万两银子,叫马祥麟、曹变蛟点兵两万护送到陕西,内库再拿出一千万两存到皇家票号,把存票折合成一百两一张的也送到西安来!记着,那装银票也要装车,要是觉得轻,就在下面塞满石头,上面覆上银子,都给朕大张旗鼓地运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