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科幻小说 > 修仙?不,这是科学! > 第007章 一个西第章 中第章 东的故事

第007章 一个西第章 中第章 东的故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屋子里。

    厨房中。

    “唉,我这腰哟”,白衣轻轻的捶着自己的腰部自语道:“总算是清理干净了。就是这身子,越来越弱了,才干这么点活,又酸又痛的。嗯,就连呼吸都重了很多,是心跳又过速了么?”

    不过该干的活终究是干完了,白衣捶打着腰部,出了厨房,来到屋子外面。眼看着,太阳已经落山,天色也逐渐暗了下来。

    “唉,一天又过去了……。”

    叹息一声,撑着有些疲惫的身体,缓步回到了屋子里,进入厅堂中。厅堂正面墙上,居中的位置挂着一张画像,上面画着的正是一位仪态端庄,略微有些宝相,又具有丝丝出尘气质的女子。

    从画像上看,女子身着古装,看其年龄并不大,大约二十五六岁的样子。

    画像的下方,地面上,摆着一张长条形的供桌,这种桌子在过去的村子里大户人家还是挺常见的,现在倒是不怎么容易见到了。听老人们讲,这种桌子,有个专门的名字,好像是叫:“八仙供桌”。至于,为什么叫八仙供桌,白衣就不甚了解了。

    毕竟,自从圣德皇帝开明圣治,再加上青德皇帝义利圣治,夏帝国在两位开明、进取的皇帝治理下,连续六十年的实行着变革制度。

    首先是大约百年前的圣德皇帝,在全球动荡,国家危难,面对东西方乃至中土本地部分势力的文化背判、政治渗透、经济封锁、乃至战争威胁下,横空出世。

    其上位后,先是力排众议,推翻了朝中的守旧派,大胆提出了黎夏平等、革旧迎新、与时俱进的政治号召。开明的放下了夏帝国在中土世界宣扬了二千多年的天朝上国思想和尊严,开始大开国门,派出大量学子前往东、西方游学。

    一边主动走出去吸收东、西方开明思想的同时,还一边大量引进东、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当时,大量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工厂在夏国被建立起来。

    和技术一起涌进来的,还有大量的东、西方人才。当时的夏帝国,可谓是盘根错节、风云变幻、海沸山崩、参错重出。那一天天的变化简直是令人眼花缭乱、万绪千端。

    本土势力和外来势力、守旧派和革新派、自然思想和经济思想、甚至于共和联邦制和帝国立宪制、……、等等各种势力、派系、思想纠缠、纷纷扰扰,斗争不断。

    好在当时的圣德皇帝,抓住了斗争的核心本质,即:武力秩序是一切文明秩序的根本秩序。

    大开国门之时,圣德皇帝首先就利用他们先进的武器装备组建了一支大约三十万人的新式陆军。这支军队也在后来的局势动荡中,发挥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定海神针般的效果。

    遗憾的是,圣德皇帝在位时间不是很长,只有三十一年。上位之初艰难求存,历时六年才坐稳皇位,扫除守旧派,取得决策大权。然后,就是坚持了二十五年的革新政治。

    万幸的是,继圣德皇帝之后青德皇帝继位,坚持了革新政治理念,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义利结合,和光同尘,携手共建的主张。

    夏帝国一直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内以信奉自然天道教为主,国主既是君王,被世人尊称为皇帝;同时,又是自然天道教的教宗,谕称为人皇,是自然在人世间的化身,代行天道者。

    虽然如此,但自然天道教并不是一个强势排它的宗教,在夏帝国还是存在其它教派体系的。这些教派体系,有的本身就是自然天道教的分支,有的是因为历史原因,不同地域产生的原生小教派。

    古时的夏帝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型国家,长期以来,其主政核心一直信奉的是遵循自然,道法天成的理念。

    工、商、服务业等经济类活动一直是被当作辅助生活活动的存在,属于外道。

    古时对于最好的家庭、凡人生活有一本小儿识字书,是这样描写的:出而作、落而息。食五谷、餐六畜。凿深井,饮江河。春雨细,好插秧;夏时热,勤双抢;秋风起,好收藏;冬有雪,卧则养。到农时,精耕作;时有闲,爱读书。少而游,广博学;身体壮,入仕林;老而衰,归家养;终闭眼,合道升。金银贵,……。

    然则,西土却是诸国林立,教派众多,且其宗教体系多为一神教,有很强的排他性。因此,各国各教之间常年纷争不断,你来我往。以神之名,代行战争。名曰:圣战,实为夺城扩土罢了。

    东土则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其地主要是两大国外加中小国家数十个。两个大国,分别称之为泰博坦和泰莉娅,互为邻国。两国立国之君一种传说他们本为兄妹,另一种传说他们其实是夫妻。两国的国名,就是开国君主的名字。

    他们本是西土贵族出身,因圣战失败而惨遭驱逐。因为西土诸国林立,又各有信奉,那里的土地早就被瓜分干净了。斗争失败的人,哪还有地方收留?

    西人独立,好斗成性。这本是不好的事情,但世事就是如此,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战争虽然导致流血,但也同时催发了西士的科技发展。

    泰博坦、泰莉娅失败被逐,那真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然而,偏偏那时西土造船业大兴,这就给了泰博坦、泰莉娅一线生机。

    就像中土先贤曾有人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最终凭着这一线生机,令他们到达了当时尚不为世人所知的东土。凭着先进的西式装备和千百年圣战积累的军事智慧,最终两个大国在东土被建立了起来。

    或许是吸取了在西土失败的教训,两个大国在东土立国之后,都对宗教事业没有太大的兴趣,这方面一直采取的是任其自流,不兴不灭的态度。

    治国方面则采取的一直是:经济为先,科技为本,民生自由,和衷共济、各自发展的所谓民主共和制度。

    虽然说是两个大国,但究其本质,其内部一直延续了西土风情。其内可谓是小国林立,诸邦共存。他们就一直没有形成绝对的中央集权式政府,国家的最高权力一直采取的是议论制。

    西土土地面积相对中土、东土来说要狭小很多,其中资源自然也就相对匮乏。

    西土和中土,其实并不是绝对分立的,两片土地南北两端各有一片土地相连,就像大桥一样连接着两片土地。因为历史的关系,两片土地最早的名字已经被世人所遗忘。

    到了现代北端那片土地常被人称之为:血之矛桥,而南端的则被称之为:哭泣之路,寡妇路,……。

    中间则有大片水域,被称之为界海。或许是被陆地包裹,海中风浪微弱,水流相对稳定,因此这片水域也常被人称之为宁海或静海。

    到了现代,白衣这个时代,在很多资料中,又多了:怒海,红海,血海之类的称呼。

    也不知道,这些名字,背后都有些什么样的故事。

    在东土被发现之前,中土一直被西土称之为东土。

    彼时,战争催发了西土的技术发展,面对资源匮乏的窘境。本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东进运动就此爆发。

    在“打破中土、瓜分大夏”的巨大利益驱使下,西土诸国居然空前的团结起来,纷纷放下恩怨,达成一致行动协议。

    他们以:“大夏帝国为代表的中土诸国,不信神灵,恪守自然,名为国家,实则异端,渎神自立。”为借口,高举着:“消灭”、“惩罚渎神者”的旗子,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东侵战争。

    这场战争,在西土被冠之以:“净化之战”,“诸神东征”,等神圣的名字。而在,中土则被各国史官记载为:“西魔东侵”,“除魔卫道”,等正义的名字。

    这是一场断断续续,历时长达五百余年,而大约在一个半世纪以前达到巅峰,牵扯进入的国家、势力遍及整个天元星的巨型人类战争。

    战争最惨烈的时期,以自然天道为核心的中土势力体系完全崩溃,惨遭灭国、亡族、破家、身死者无以计数。海量的珍宝和文明创造物,就此被盗抢、霸占,又或者隐没、毁灭在了战火之中。

    万幸的是,作为中坚力量的夏帝国一直在抗争,最终以几近亡国,大半国土沦丧,三州之地彻底化作焦土为代价才最终结束了这场战争。

    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夏的圣德皇帝才会不惜代价,冒着政体崩溃、身死国灭的危险,下定决心改革政治,全面向东、西方学习。

    毕竟,生存、活下去始终是一个文明、是一个国家、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导向。不管夏帝国的自然天道思想有多么的质朴和优美,但它再也无法以原始的面貌,去经受一场这样的战争洗礼了。

    时至今日,无论东、西,他们的科技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军事力量,又岂是旧时代能比拟的?他们的战争武器,已经达到了一击即可毁城、灭国的地步了。

    如果不变革,当战争再次来临,古老的夏帝国就会灭亡,而伴随其灭亡的会是整个夏、黎两族人民。

    自夏国皇室始祖,元德皇帝开国,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夏、黎两族大一统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所谓夏有九州,黎民百姓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千年来两者早就融为一体。

    现代夏、黎之称,代表地域的性质比代表民族的性质其实更强一些。

    如果不变革,就此消亡,不论是亡于西,还是亡于东,都是不可接受的。只有掌握主动权,主动开放国门,仔细甄选,师其长技,先图存,再图强。

    毕竟,只有存在,才有挑选的机会。

    而白衣就是出生在几经变革后的夏帝国,这个时候的夏帝国虽然仍然保留了帝制,依然是一个中央大集权,皇帝握有国家决策大权的帝制国家。但是其内部权利架构、政治生态、文化意识、民众生活、艺术审美等等等等,各方各面已经全面和东、西方接轨了。

    不可避免的,在文化上,很多古老的东西就此失去了传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