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唐溪的一张嘴太能说了
唐溪皱眉。
老五?
难道是蒋嫂子家的那个老五?
陆景平看出了她的疑惑,给出答案:“老五是蒋嫂子的丈夫。”
唐溪跟上前面的社员。
还没到蒋嫂子家,就看到老五举起菜刀,像疯狗一样追着蒋嫂子乱砍:“贱人,你敢乱说,老子砍死你!”
蒋嫂子边跑边哭:“我没有乱说,是唐知青说的,她是城里来的文化人,她说的肯定对。”
老五龇着牙骂:“你他娘的,脑子进水了吗?人家一个没结婚的知青,懂什么!你也跟着起哄!滚,给老子滚远点,老子不想看到你!”
蒋嫂子的四个闺女吓得抱团痛哭。
“娘,娘,不要杀娘!”
“呜呜呜……我要娘,我要娘。”
社员想去抢老五手里的菜刀,又怕伤到自己,迟迟不敢上前:“老五,有话好好说,别冲动,万一伤到人,不仅要挨批判,还要出医药费。”
老五把这话听进去了,他没有继续追蒋嫂子:“给我滚回娘家去。”
蒋嫂子哭得眼泪鼻涕一脸:“我不回去,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就算要死,也是死在你家,也要冠上你的姓。”
老五气的脸都变形了,他瞪着双眼,像看仇人一样。
“这么想死,现在就去死啊!”
蒋嫂子看着一心只想她死的丈夫,一颗心瞬间跌入谷底,四肢冰冷,眼里全是绝望。
“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你却这样对我,你还是人吗?
你以为我不想生儿子吗?
我比任何一个人都想。
为了生儿子,十年生四个,身体还没恢复好又怀上,做月子从没超过五天。
你们有谁关心过我的身体吗?
没有。
你们只要儿子。”
最后一句话,蒋嫂子几乎是咆哮出来的。
老五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
在他看来,闺女是别人家的,儿子才是自己家的。
所以他对四个闺女没有一点感情,甚至还会动手打她们。
每次听到别人聊儿子,老五想儿子都想魔怔了
“谁不想要儿子?你他娘的,生不出儿子,屁话还那么多!有本事,给老子生个儿子出来啊!”
蒋嫂子像疯子一样又哭又笑。
她看到唐溪过来了,披头散发冲上去。
陆景平怕她伤到唐溪,速度极快地将唐溪护在身后:“你要干什么?”
蒋嫂子哀求地看着唐溪:“唐知青,生男生女是由男方决定的,对吗?”
唐溪点头:“书上是这么说的。”
蒋嫂子得到肯定答案,又看向她男人:“我生不出儿子不是的错,是你的问题。”
老五手又痒了:“你他娘的,信不信老子打死你!”
蒋嫂子一副豁出去的样子:“打啊,反正我也不想活了,要死,大家一起死。”
穿鞋的,永远怕赤脚的,老五看到蒋嫂子连命都不要了,反而没之前嚣张了。
不过,他不敢对蒋嫂子动真格,却把矛头对上唐溪:“臭丫头,屁都不懂一个,乱说啥呢?”
唐溪一点也不惧怕老五:“不懂的人是你,愚蠢的人也是你。
既然看不起女人,就别让女人生你啊!
伟人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呢。
如此瞧不起女人,想跟伟人作对吗?”
老五被唐溪骂懵了。
这怎么还升级到伟人身上去了!
其他人听到这话,也不敢多说一个字。
老五感觉自己被唐溪压了一截,他梗着脖子问道:“我要儿子,跟伟人有什么关系?你别在这里东扯西扯!”
唐溪淡漠地看着他,一字一顿说道:“我没有东扯西扯,是你看不起女人。
你要知道,是女人生的你!也是女人养大了你!”
老五气笑:“这能一样吗?生我养我的,是我娘!”
唐溪反问:“有什么不一样?难道你娘不是女人?”
老五被唐溪问的哑口无言。
特么的!
读书人的口才都这么好的吗?
老五的大闺女看到他被唐溪怼得无言以对,一脸崇拜地看着她。
好厉害的姐姐!
不等老五说话,唐溪又开口说道:“跟儿子相比,女儿更懂事,更有孝心。
家里儿子太多,累死的是父母。
不仅要给他们盖房子,还要给他们娶媳妇。
女儿长大了,嫁了还有一笔彩礼钱。
也就你们这些脑子不清楚的,认为儿子好。
要我说,女儿才好呢!”
“人家都说女儿是贴心小棉袄,儿子是漏风皮夹克。
知道什么叫皮夹克吗?
冷的时候穿挡不住寒,暖和的时候穿又太热,价钱太贵,扔了又可惜,只能穿着装逼,逢人就吹。
就跟那些有儿子的一样。
逢人就吹家里的几个儿子怎么怎么样。
回到家像牛一样累。”
唐溪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纷纷陷入沉思中。
跟他们家的情况很像啊!
老五完全被唐溪带偏:“你是说,有儿子的,还不如有女儿的?”
唐溪很中肯地说道:“也不能这么说,但女儿普遍懂事有孝心,儿子就不一样,娶个不顺心的儿媳妇,天天回来跟你们作对!”
这话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
“唐知青,你说的太对了!我儿子娶的那个媳妇哦,天天跟我作对,我们一天要吵好几次!”
“我家那个也是,总觉得我偏心小儿子,对我横眉竖眼的。”
“哎,不说,还没觉得,一说,才知道儿子才是赔钱货!”
蒋嫂子听得都傻眼了。
这也行!
难道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或许是唐溪说得太好,就连一心只想要儿子的老五都没那么魔怔了。
“听你这么一说,其实闺女也不错!”
唐溪:“何止不错,你简直是大赚特赚,你要是舍得花钱让她们读书,将来考个大学或者中专,有个好单位,你的福气还在后头呢!”
读书两个字让老五清醒了不少:“我们吃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钱读书!”
唐溪这几天摸了下底,上学的,屈指可数。
特别是女孩,几乎没有进学堂的。
国家最缺的就是人才,这些孩子必须学起来。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你们看看那些厉害的,哪一个没上过学?
明天我会跟村长商量,看能不能在村里开几个班。”
“什么?开班?那岂不是还要开工资?”
“开什么玩笑!这年头饭都吃不饱,谁愿意把孩子送去学堂?”
“读书真有那么好,为啥要取消考大学?你们这些知青,为啥还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