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第56章
土豆的丰收大大缓解了今年因雨水减少带给百姓的心理压力,他们想着至少吃饱饭是不成问题了,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周芃下了诏令,降低今年向百姓征收的各项税,又废止了一切杂税。
在城中张贴的布告中看到这样的消息,大家都觉得难以置信,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能吃饱饭、日子能过得下去便可,没想到陛下竟然直接废除了杂税。
朝廷好不好,百姓心中是有一杆秤的。
然后,大家又期盼着红薯、玉米的收成,至于水稻,显然没有引起南方百姓的重视,土豆、玉米和红薯,他们从前没见过,对收成多少也没有预见,而庆国这片土地上有上千年种水稻的历史,一年两季水稻,亩产三四石算是正常。
这就导致种了柏漫提供的水稻的百姓震惊地看着稻田中每颗稻穗上都结了满满的稻谷,而且颗颗饱满,竟然是他们从前种的水稻的好几倍,但他们无法狠心拔下来一颗数一数有多少粒稻谷,只能日日夜夜地期盼着寒露的到来,不过,按照朝廷告知的消息,这些水稻不必等到寒露前后便可以收获。
百姓等啊等,终于等到了谷壳退色、枝梗干枯,家家户户在欢腾中收割着稻谷,当然大家心照不宣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数一数这一颗稻穗上究竟有多少颗稻谷,有人惊呼:“三百六十七颗。”瞬间引来了惊呼,然后又有人喊道,“我这个三百六十八颗,还比你多一颗嘞。”第一人很不服气,却又是实实在在的高兴。
今年因为雨水不足,水稻的产量必定受了很大的影响,百姓都忍不住想,若是雨水充足时,会不会更多?最后,上报朝廷,今年水稻亩产为10石,明明今年下令只征收了一成的税,庆国今年征收上来的粮食竟然比去年还要多。
在一片欢腾中,柏漫免不了泼冷水,“粮食增产是好事,但也要防止当地官员为了政绩瞒报谎报甚至是不履行朝廷要求降低征税的诏令,今年本就雨水不足,若是官员为了面子好看,为了朝廷的嘉奖,作出了这种事,那对百姓来说,朝廷还不如什么都不做,这好事也变成了坏事。”
有些人觉得不高兴了,觉得太后见不得庆国好,陛下有点儿功绩就出来泼冷水,分明是想打压陛下,他们当然不敢当面怼柏漫,只敢在私底下发牢骚,然后被有心人听到传了出去。
柏漫知道这件事时,京城大小茶楼都在议论这件事,传流言的人似乎是跟发牢骚的朱大人有仇,传流言时还明确表示是朱大人说的,朱大人虽然敢腹诽柏漫,但他怂啊,他不敢当面说啊。
没想到这流言把他底裤给扒了,他的仕途可能要走到头了,朱大人泪雨连连,朱夫人骂他活该,但如果他辞官她就陪他回去种田,反正本来他们就是农户,若不是朱大人因科举走上仕途,他们也不会来这京城。
没想到柏漫并没有出面,是周芃去了朱大人家里,一开始只是闲聊,然后问起了他对太后垂帘听政的意见,朱大人心里要哭了,脸上也是诚惶诚恐的,周芃就说:“朕知道你们这些文人看不上母后垂帘听政,觉得她一介女流如何能处理好朝政问题,但朕希望庆国多一些像母后这样的女子,让天下人看看女子不比男子差。”
朱大人点头称是,心中却不以为意,直到周芃递给他一本折子,折子上写青州太守听说别的城水稻大丰收,而青州的产量并没有那么高,担心被朝廷责罚便谎报了亩产和产量,还向百姓征收了五成的税,搞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甚至下令打死了几个闹事的百姓,于是百姓群情激奋,冲进了青州城太守府。
幸好朝廷派去的钦差大臣及时赶到,当场摘了太守的官帽并将一干人等收押,暂时安抚了民众,不然一定会引发更大的乱子。
听到这里朱大人的冷汗都滴下来了,明明太后所说乃是高瞻远瞩,他却因为对太后的偏见忽视了这件事,若他处理相关事宜,定然会酿成大祸。
周芃又说,“你说母后想要把持朝政,那绝对是误解。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无论是土豆,红薯,还是玉米,还有水稻良种都是母后的人发现的,如果母后真的要把持朝政,她完全可以宣布这件事,这样当庆国丰收时,夸赞的,感激的,敬佩的,便不是朕而是母后了。但是你看,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以朕的名义,以朝廷的名义为百姓分发良种。包括降低租税、废除杂税这些都是母后提出的,这样不求名利,只希望百姓能安居乐业的母后真的想要把持朝政吗?即便母后想要把持朝政,朕也甘心做一个傀儡。只是,母后她不会的,所以希望你不要误会她。”
朱大人又要哭了,他是羞愧、震惊、敬佩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对着周芃露出了一个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表情,“陛下,臣有罪,臣一定会为太后澄清的,陛下,臣愿辞官回乡,臣不配做这个官。”
周芃可不是让他辞官的,连忙拒绝了,“朱大人,朕相信你是真的知道错了,朕也相信你会悔改的,朕愿意再给你一个机会。”
朱大人又要泪流满面,陛下也是宽厚仁德的好陛下啊。
周芃一脸轻松地回宫了,柏漫知道她做什么去了,不赞成也不反对,她说,“是非功过不能看眼前,要留给后人去评价。”
周芃一脸敬佩,“哇,母后,你真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间清醒田太后。”
柏漫瞥了他一眼,“一边去,少贫嘴。”
“青州太守如何处理?”周芃问道。
柏漫看他,“你是皇帝,当然你决定是秉公处理还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毕竟这青州太守还跟你生母有点儿亲戚关系。”
周芃摇摇头,他很感激这个世界的生母把他生出来,但是是非问题不能因为是这个就模糊掉,“砍了吧,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青州太守因强征粮食一事与百姓发生冲突,然后下令打死了四名百姓,被他害惨了百姓又何止这四家,同时,百姓好不容易对朝廷建立起来的信任也被他破坏殆尽了。
所以,必须要严惩不贷。
青州太守被砍头那天,许多人跑来围观,还有一些人穿着麻衣,看到青州太守被砍头后,放声大哭,这可不是青州太守的家人,而是那四名百姓的家人。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不仅严惩了凶手,还赔偿了他们钱,又将多征收的粮食还给了他们,同时还给他们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继续生活等等。
逝者已矣,生者还要继续活下去,他们心里自然不会是感激的,却也没有多大的怨怼。后来,他们发现新的青州太守每年都会发放给他们四家人一笔抚慰金,一问才知道,这是陛下特别交代的。
许多人都觉得陛下像是他们照亮了他们头上黑夜的光,只要有陛下在,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青州太守一事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让所有官员心中都绷起了一根弦,于是,又有官员心生不满,酒后与人抱怨说自己在先皇时为官都没有这般辛苦。
这件事又被周芃知道了,兴冲冲地跑到这位官员家中把他怼了一番,说你知道什么叫辛苦吗?你锦衣玉食、奴仆环绕,是否有起得比鸡早,是否有睡得比狗晚?所谓的辛苦就是被约束的行为,不让你为非作歹,让你多为百姓多办事,你这叫辛苦吗?你不辛苦谁辛苦?百姓辛苦,你享乐啊?你是父母官还是吸血虫啊?
把官员怼得腿都软了。
周立锦跟柏漫吐槽,“为什么每次有这样的事他都非常积极?不仅不像是真的生气,还像是十分高兴。上个月风平浪静时,他还显得有点儿郁闷。”
柏漫笑着说道,“他是找到了教育朝臣的乐趣了。”这就是报复心理,当年天天被朝臣们鞭策,有点儿做得不太好就被朝臣们怼,但是现在,这些朝臣们都太不上进了,不仅不会督促周芃上进,还嫌周芃太上进。
这可不行,于是周芃开始督促朝臣们上进,啥?你不想上进?那你还做什么官?你觉得太累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周芃挽留想给辞官回乡的老臣,“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老臣都被他说得热血沸腾觉得自己还能再为朝廷搏三十年。
周立锦每天都很惊奇周芃哪来的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说法,虽然很有道理,却又觉得怪怪的。柏漫心虚地摸了摸头发,还能从哪儿,她本人在上个世界说的呗。
看把孩子都给说魔怔了。
庆国的土豆、玉米、红薯还有水稻都是大丰收,百姓愉快地度过了第一年的少雨年,又平稳地度过了第二年的干旱年,到了第三年,终于风调雨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