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第88章
蚝油汁很快就熬成了,做菜的时候加一点,顿时普通的菜蔬也变得鲜美起来。
里面盐加的多,在小陶罐里封存起来,能放许久。
从临海县运到胶州府,再从胶州府卖给来往的行商,送到安朝各州府问题都不大。
几人凑在一起商量,定价高些,主要卖给酒楼和富户。这东西每次用的量少,府城家境宽裕些的百姓们,几家合买一罐也能用上许久。
吴大海今年三十六岁,家住临海县县城边上,打小就跟着娘煮盐。再大些跟着爹打柴,日复一日。
十多岁那会,日子还好过些,二十岁那年娶了妻,现在家里三个娃儿了。
前几年爹年岁大了,媳妇吴大花和大儿吴大水,也跟着他一起去打柴,爹娘带着两个小的在家煮盐。
打柴走得越来越远,爹娘身上各种病痛越来越多,吴大海眉头再没下过愁苦。
年前临海县来了新县令,那气派,吴大海他爹活了这么多年头一次见。
县令大人看着跟天上的仙人似的,生得可俊,面皮白得跟天上的云朵一样。
身边的人要么骑着高头大马,要么坐着马车。那马车的车帘子看着都可好了,比他们身上特意穿着的压箱底好衣裳,都不知道好多少倍。
护卫们手握长枪,身边的丫头小子也不似凡人,看着神气极了。后来才知道,那哪是一般的丫头小子?人家个个能写会算,都是管事。
没过几天,县衙就有管事出来招工,吴大海一合计就让吴大水去了。
县衙给的工钱不低,他和媳妇两人多使把子劲,家里煮盐的柴火也够。
大儿不光能挣份工钱回来,最重要的是在县衙管事的手底下做活,能学来管事的半分本事,这辈子就不愁了。
吴大海上有爹娘,下有三个娃,一大家子要养活,自有其精明的地方。吴大水像他,父子两都觉得这是个大好机会。
大儿天天早出晚归的造池子,吴大海想破了头也没想出来,这跟神仙似的县令这是想干啥?
然后县衙突然开始卖粮了,可便宜了。
他们临海县,因为整个县城都缺粮,县城里的人家多数煮盐为生,粮食一直都是县衙去府城买回来卖的。
也是,这种粮食缺口大,又偏僻的小县城,若是粮店不在县衙手里,店铺主人卖高价或是运送不及时,整个县城都不安稳。
往年这时节,县衙的米粮卖得都贵,他们就勒紧裤腰带少吃一点。
没想到新县令一到,就降了米粮的价。
不过是限量的,他家七口人,每日只能买一斤粗粮,两斤红薯。
红薯是这两年才传到他们这的,听说这东西在别的地产量可高了。只可惜在他们临海县长得也不好。
每日一斤粗粮,两斤红薯加上赶海捡的那些,一家子能吃个大半饱了。这大半饱不是说肚子还饿,是正经粮食吃的少。肚子吃得鼓起来了,过一会儿脑子也还想吃粮。
大儿跟着管事的开池子,每日可是管两顿饱饭的,省了家里不少米粮。
又几日赶海捡的那些能卖上价钱的,县衙每日收走,这可是大好事。
这些东西放不了多久就死了,在临海县也没人要。
就算大伙凑到一起,到胶州府去卖,去的人多了耽误煮盐,去的少了,路上怕不安生。
多数时候就算是到了胶州府,他们也卖不上价。
他们被海风吹得脸皮黝黑,胶州府里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从海边来的。人生地不熟,大字不识几个,人家联合起来一压价,压根卖不了几个钱。
县衙直接在海边收的价,可比他们之前去胶州府卖的几次高多了。
吴大海清楚的感觉到,仙人县令来了后,他家的日子,一日一日的眼瞅着好过了。
年节的时候,他家竟是吃到了腊肉。一块是去县衙买的,价不高,不过还是一家只许买一小块。还有一块是大儿带回来的,说是啥年节福利。
吴大海他爹一边嘱咐大孙子,年节过后上工别惜力,一边感叹想不到他还有这福气,遇到青天大老爷。
他爷爷那辈起,都没听说过哪里有发肉的县衙,他爷爷之前的估计也没有。
一家人过了个热闹年,开年老老少少脸上的笑都多了不少。
大儿有天晚上一脸懵的回来说,他们那池子也不知咋地就出盐了,老多老多了。
听管事的说,以后盐池出盐稳定了,就不用再煮盐了。
吴大海当天晚上睡不着,翻来覆去的烙馅饼,媳妇问他高兴啥?不煮盐了,一家子上哪挣银钱去?
吴大海也不嫌媳妇不懂,坐起来掰扯清楚:“我小的时候,我爹砍半日的柴火,就够家里煮两天的了。现在得咱两一整天的打柴,才够家里烧两天,为啥?
这路上越来越远了呀!你瞅瞅现在近处哪还有柴火?你想想,到咱孙子那会,还能上哪打柴去?
这盐价这么多年就涨了那么一点,到咱孙子那会,靠煮盐怕是养不活一家子。”
他媳妇吴大花一听:“你这说的倒也是这个理,只是不煮盐,拿什么过活?咱临海县都不好长庄稼的。”
吴大海这会也想开了:“你操心啥?咱这新来的县令跟神仙似的,人家能没有法子?自从新县令来了,咱临海县多了多少新鲜事?这才刚到呢,说不得后头还招工呢。”
话说出来,吴大海一身轻松,呼呼睡去,换他媳妇翻来覆去想,还有啥新鲜事?真的会招工么?当家的年纪也不小了,也不知道人收不收啊……
果不其然,年后没多久,县衙开始收漂亮贝壳,大的海螺也要。
连家里头吃完肉要扔的鱼骨头,虾壳,螃蟹壳都要,牡蛎更是有多少收多少。
两个小的平日里瞎玩的一堆漂亮小贝壳,穿了孔换来了将近一百文,县衙里还给了几颗糖,两个小娃睡觉都乐醒了几回。
一家子日日起早去寻牡蛎,捡贝壳,拾海货,至少能得个五六文,多的时候十五六文。
每晚娃儿拿着虾头蟹壳,去县衙指定的铺子,一月也能得个三文。加上大儿拿回来的工钱,也没费多大的事,一个月居然有了五百文的额外进项。
要知道,往年一年到头能有五百文存下,那就是极好的年景了,还得家里老老小小都没个头疼脑热才成。
多数时候当家人都是恨不得一文钱掰成两半花。遇到事,亲戚邻里的东借借、西凑凑救个急。之后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省吃俭用慢慢还。
县衙还真招工了,居然不拘男女!吴大海他媳妇一听到消息,就去报名登记了。
当初县衙头一次招工,旁人还犹犹豫豫呢,吴大海就让儿子去报了名。
为啥?人县令大人想要百姓干活,直接发徭役不就好了?不用付工钱,还可以让大伙自带干粮,他们平头百姓还能找人说理去不成?
还不是得带着自家干活的家伙什和干粮,乖乖干活去?
再说了,人县衙招工说得清清楚楚,工钱每日结算,大不了白干一天活。没有当家的当机立断,他家大水现在能每月往家拿钱?
现在是改成一月一结了,这也没啥可担心的。新来的县太爷别看年纪轻轻的,发的啥话没兑现过?
盐都不用煮的,人就挖几个池子,晒晒就成了,又多又省事。
人是有大本事的,做大事的,会忽悠咱这一穷二白的老百姓?
当初让儿子抢先报名,儿子就得了好,没干多少天,管事的就提拔他当了小组长。
这次甭管能不能被选上,反正吴大海他媳妇是一听说这事,放下手头的活,就去报了名。
儿子可是偷偷跟她说过了,盐池出盐又多又好。管事的说他们只要本分干活,至少县令大人在临海县的这三年,就能一直在盐场干活,干得好,还会涨工钱。
吴大海他媳妇不光给自个报了名,给吴大海也报上了。若是两人都选上了,他们一家子就有三人拿工钱,还砍啥柴,煮啥盐?
等吴大海这天早上带着爹娘和两个娃儿,从海边卖了鱼获回来,不光家里头冷锅冷灶的没有早饭吃,水都没喝上一口,就被媳妇拉去面试了。
吴大海他爹娘在家烧早饭,说着希望儿子媳妇都能被选上的话,两个娃儿也兴高采烈的。
爹娘选上了,就能跟着县衙的管事干活了吧?那他们下次再去卖好看的贝壳,管事的会不会还给糖吃?
早饭照旧是加了各种海货的粥,只不过和以前几乎看不见米粮不同了,现在一锅粥是以各种杂粮为主。
粮食的香味,顺着口鼻一直流到胃里,让人心里升起一股熟悉的温暖又满足的幸福感。
祖孙四个也不着急吃,这种米粮为主的粥,他们已经吃了一阵子了,等等再吃也忍得住。
一家人翘首以盼,齐心祈求,果然就得了好消息。
远远看着儿子儿媳喜笑颜开,大步朝家中走来,老远就喊爹娘。留在家里头的老小就知道,怕是两人都选上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高兴的,吴大海他媳妇到家就催着爹娘,洗干净头脸,跟她走。
在吴大海拉着一脸懵的爹娘洗手洗脸的空档,吴大海他媳妇得意洋洋道:“爹,娘,我是干洗刷牡蛎,熬牡蛎的活,大海是跟着县衙的队伍去府城送耗油的活。
跟之前跟车去买粮的那批小伙子们一样,工钱高不说,还给发衣裳发鞋。”
显然吴大海他媳妇对两人分得的活计,都十分满意,尤其是吴大海去府城的活计,光听着就让人觉着气派。
这还不算,吴大海他媳妇瞄瞄门外,骄傲得声音都尖了,又怕被旁人听了去,一手虚掩在嘴边,小声道:“我跟大海这不是选上了么?本想快点回来,告诉爹娘这个喜信儿。
就看那院子里可能是刚卸了柴火,有些掉地上的树杈子支棱着挡道,我俩就顺手给整了整。
就说手脚勤快些,准没坏处。我俩这正要走呢,就有个管事小姑娘来道谢。
还说有个扫街的活,年纪大些也能做,问有没有推荐的人选,得要眼里看得见活,爱干净的。
就早晚扫扫街道,中间看见哪埋汰了再扫扫。我一听,这哪用找别人,爹娘就成啊!这不就紧赶着回来了,咱现在就去让那管事看看。”
吴大海也是一脸骄傲,自个媳妇一直就精明,催他爹娘:“爹,娘,洗干净些,管事的喜洁。衣裳也换换,把里头干净些的穿外头,外头的穿里头去。”
吴大海他爹娘收拾妥当,跟着儿子儿媳出门,一路问了好几次,爹娘这行不?管事问起来要咋说?
吴大海他媳妇就说,人要问话,实话实说就是,管事的都是好人,个个跟仙女似的。
……
吴大海他爹娘在儿子儿媳的搀扶下,头重脚轻的回了家,这一路都觉得轻飘飘的,看啥都不真切。
到了家才算是实在了,有了落地的感觉,忙不迭的跟儿子儿媳确认:“我俩这是被选上了吧?那管事的说明天一早去领衣裳和打扫的车是吧?
就扫扫街,咋还发衣裳发车呢?管事的说工钱是一日八文,一月一结是吧?中午还可以去县衙食堂领饭没错吧?”
老两口现在还不相信呢,这好事咋就落在自个头上了?
吴大海他媳妇一个劲的点头称是,忙招呼着一家子吃早饭。这一大早忙的,没吃饭都不知道饿了。
吴大海几口呼噜完了一碗粥,垫了垫肚,高兴的劲头压不下来,只道:“咱今儿就不煮盐了,得里里外外都好好洗洗,衣裳也都换下来,洗了烘干,明儿一早穿干净的。
管事的说了,可不是选中就完了,接下来还得先背规矩,规矩背会了才让干活呢。
大水之前不是说了他们那的好多规矩?我听着这头一条就是要干净,管事的都喜欢干净。”
一家人忙点头,两小的也跟着洗刷了一番。万一管事的瞅着他们干净,也给他们活干呢。
李桃花回到永安县的时候,临海县的第一批蚝油汁,被胶州府的富户一抢而光,商队的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
范子期跑了老远的路去接,本来以为媳妇儿过几天就能回来呢,没想到一去这么久。
他心里暗暗想着,等永安县这边能腾出人手,他就要修路。
从永安县县衙一直修到临海县县衙,在交界处建个庄子。以后媳妇再去临海县,他就隔三差五去庄子上和媳妇汇合,想想还挺刺激。
一段时间不见,李桃花和老李头老俩口,再见范子期都很高兴。
经过这几个月的相处,他们到底还是把范子期当成了自家人。
就连李桃花都在心里反省了一秒钟,自己对范子期是不是太冷淡了些。
以范子期这几个月的表现,就是当成追求,也很可以说是殷勤了。
相见时那一瞬间的欣喜,李桃花很明显的意识到,某人还真在她心里有位置了。
想想自己的年纪,谈一次恋爱也未尝不可呀!
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想法,原来只觉得范子期长得好,学问好,跟他成亲生了孩子,孩子应该也长得好看还机灵。
原来到了年纪,真的会春心萌动哇!
前世估计是学业繁重,手机太香,自己又太宅,才没有中爱情的毒。
现在这么一个大帅哥天天在跟前献殷勤,人品性情才华样样不差,不出意外,还会是将来的娃他爹,李桃花可耻的心动了。
范子期没想到小别还有这好事儿,现在媳妇儿看他的眼神亲近了许多,干啥都愿意主动带着他了。
范子期趁着大好形势,拿出了自己这段时间准备的“永安县新规”。
李桃花去临海县的这段时间,县衙开了两次堂。
一个是孙三家大一点的娃打了吴二家小一点的娃,吴二家又打了孙三家大娃给自家小娃撑腰,紧接着孙三又给吴二打了回去,吴二找齐兄弟又要打上孙三家的循环打架纠纷,打人的和被打的都是普通皮肉伤。
这种一言不合打一场的事儿,只要伤情不严重,原来一般是弱小的一方忍气吞声了。这次眼看着要吃亏,孙三就告上衙门。
其实要不是范子期平日里都是一副温和面孔,在街上也学着李桃花跟百姓们时常唠几句,和这孙三也说过话,孙三是不敢告的。
谁知道县太爷会不会各打几个板子了事?
孙三觉着范县令是个讲道理的,自己也占着理,便来告了。
娃儿之间打闹那是常有的事,大人插手打娃儿就是不对。
自己也只是打回去而已,再说了自己也是收着力的,吴二最多也就是疼两天,自己脸上不也青了一块?
吴家还想几兄弟一起来打他?他也有兄弟!
要不是因为也没啥深仇大恨的,怕打来打去这事儿越闹越大,一发不可收拾,他肯定要带着兄弟们打一场。
吴二不服气,凭啥我家娃儿小,就得被你家大的打?
你娃那么大个还好意思叫娃娃?我是身板没你壮实,打不过,有本事你跟我几兄弟一起打?
我教训你家娃也是有分寸的,打几巴掌屁股是为他好。打小欺负小的,长大了不得成混子?
范子期:……好像都挺有道理的。
最后范子期让孙三给吴二赔了医药费,鉴于吴二也打了孙家大娃,就不额外赔偿了。
又请了两家族长给两人一通说教。若是觉着自家受了委屈,自可以上县衙讨说法,动手打架就是不对。
百姓们觉得县令大人这种小事儿也管,纷纷激动了。
啥自家枝头的果子被邻家摘了,董家的长舌老妇动不动就在背后说瞎话,坏她家闺女名声……
啥事儿都恨不得来找县令大人说道说道。
也不用开堂那么麻烦的,县令大人说句公道话就成!
范子期觉着自己不能天天的被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淹没,也不能冷了百姓一颗热忱孺慕的心。
心里有个想法,就等媳妇儿回来商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