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哥哥科举我基建 > 第82章 第82章

第82章 第82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路上走了将近二十天,好不容易到了地头安顿下来,第二日一早谁都没有晚起。

    想到这就是之后要呆三年的地方,破旧的县衙后院也让人觉着好奇。

    丫头小子们一早该操练的操练,该做早饭的做早饭。李承智和贾珠珠早早吃过饭,就带着人去临海县。

    李桃花分出了一小半的人,帮着哥哥嫂嫂在临海县安顿下来。

    之后三天,李桃花带着人,收拾屋子,归置带来的行李。其实后院不少地方都要修葺了,现在刚到地头,要做的事儿太多,等明年春上的。

    等送走了王县令和廖师爷,大伙开始适应新身份。

    千里迢迢,兴师动众跑这么老远,不大干一场都对不住沿途吃的肉。

    吃完饭,范子期去前衙看县志。李桃花和阿爷阿奶,带了李小雪和石师父,后面还跟着几人去逛县城。

    后面跟着的这几人,是李一一看他们要出门,连忙喊了几人一起跟上。

    小姐和老太爷一起出门,保准得买不少东西,人少了拿不回来。他们初来乍到,还不知道这里的铺子负不负责送货上门。

    虽然早知道永安县是个下县破旧是肯定的,那天粗略一看,心里已经有所准备了,这仔细一看还是大失所望。

    整个县城东西、南北两条街,南北向的是主街。街面上的铺子中心部分是青砖房,越往两头走,土砖房越多。

    铺子里除了掌柜的和店主人衣服上没有补丁,伙计的衣裳多少都有几块。

    街面上来县城的村人,一看就是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也少有没有补丁的。早晚已经很凉了,多数人还穿着草鞋。

    铺子也不多,卖肉的两处,卖布匹的两家。绫罗绸缎是不摆在外头的,整个布店里鲜亮的颜色都少,灰扑扑,褐色的最多。

    酒楼那是没有的,几间吃食铺子,除了两间看起来气派些的卖菜品酒水,其他多是馍馍铺子,包子铺子,面条铺子这种主食铺子,点心铺子一家。

    街中心杂货店两家,因为县里没有专门的银楼,里头还兼卖几样银首饰,做工粗糙,样子老旧,价也不高。

    另外还有粮店两家,油盐铺子一家,药铺一家。

    李桃花她们这一行人走在街上,自带路霸效应。

    老李头和老李氏这些年早穿惯了绸缎衣裳,除了下地的时候,穿的衣裳料子都不差。

    老李氏想着不能丢了孙女婿县太爷的气派,头上戴了牡丹花样式的金簪,手腕上戴了大金镯子。

    这大金镯子单看价格,跟李桃花送她的其他精致小巧的金镯子,玉镯子不能比。但老李氏就觉着,这个戴着最气派!

    瞅瞅这镯子粗的,沉甸甸的,带手腕上贼有感觉。旁人一看就知道,这老太太家中必有出息的儿孙,让人十分的有底气。

    李桃花的衣裳那就更不用提了,颜色亮丽,款式复杂,袖口和衣摆绣着繁复纹样。胳膊上戴着玉镯,头上戴着镶宝石累丝蝴蝶金簪。

    老李头今儿也穿得格外正式,他现在可是县太爷他长辈了!

    真要按品级,老李头六品田大夫,比范子期和李承智的七品县令高。但老李头就觉着县令威风,比其他官儿都威风,县令的亲眷长辈也跟着威风。

    几人后面跟着的丫头,头上带着银饰,衣裳是颜色鲜亮的细布,脚上是小靴子。小子们身姿挺拔,面色红润,眉眼清正,跟大户人家的公子小姐似的。

    路两旁有卖菜的村人,看到他们来了远远挑着担子走开。两旁铺子的客人,伙计,掌柜的,店主人新奇又带着几丝怯意看着他们,等走过了,就在后头低声耳语。

    李一一叫住了个卖鸡蛋的村人,一问,五文钱能买两个,她也不还价,直接全要了。

    村人微抖着手拿出两个鸡蛋,接过五文钱。一共二十一个鸡蛋,来回十次,最后多一个,犹豫了半天不知道该说两文还是三文。

    村长只跟他说了五文钱两个,没说还剩一个该是两文还是三文。最后李一一给了五个铜板,连带装鸡蛋的篮子一起买了,村人连连弯腰道谢。

    其他人眼里的惧意顿时就消了不少,眼巴巴看着他们,也不敢吆喝。只在心里喊着这群财神爷,也上自家铺子瞅瞅。

    老李氏看李桃花瞪大了眼,笑道:“早些年,芙蓉县不少村人去县里卖鸡蛋,也是这样卖的。

    芙蓉县那会就是上县了,铺子里能算的清数的,就能当掌柜的。不过那是以前了,现在可不成了。现在娃儿们会算数的多了,还得会写才能当掌柜。”

    李温和李恭去买肉,两人看着屠户一块块割,他们一次次给钱,屠户他爹一文一文数钱。

    他俩再次觉得,这辈子是还不完李家的恩情了。

    他们跟着小姐从济州府到京城,出门办事,与人打交道,也常常自觉比其他人懂得多。

    只是跟他们打交道的人,都是府城和京中的掌柜的。就算是跑腿,送货的伙计也机灵得很,能说会道的,对比还不算明显。

    这一刻他们深深体会到了,他们这些年在李家学到的东西,有多宝贵。

    两人默默等着,也没有催,这一刻心里不约而同的想着,如若当年老夫人没有为小姐买下他们,他们如今就算是活着,也多半是这样一文一文数钱要数两次,还担心自己数错了。

    而现在只因为他们说的是官话,商贩们对着他们就小心翼翼,眼眸里带着敬畏。

    李桃花没有逛完整个县城,越是靠近街尾,街面越是脏乱。这种环境下,买买买的兴趣激发不起来呀。

    街面上脏乱这种事,要是搁在十多年前,李桃花一行人估计也没这么敏感。

    府城和京城的街道每天都有人打扫,家里头更是各种卫生规格一年比一年高。除了路上的逼不得已,李家上上下下都已经忍受不了脏乱差了。

    李桃花停下脚步还因为前面的街角处,蜷缩着两个衣不遮体的乞儿。

    乞儿李桃花还真是很少见到。很明显,并不是安朝已经富庶到无依无靠的小儿都有地方收留,能不饿肚子了。

    朝廷没有开设善堂,能收养别人家娃的人家也极少。

    仔细想想,事实很残酷。年岁大一些的,能干活的,即使一无所有,还能自卖自身,被各种人家买去。

    长相好些的,机灵些的,卖给大户人家。运气好些的,主家心善,从此衣食无忧,过得比一般农家还好。

    一些大家富户家的丫鬟小厮,还是不少底层百姓的羡慕对象,比如说李家的丫头小子们。

    普通的,木讷的,也有人买回去。只要主家不是暴戾之人,给口吃的,养个一两年,做些粗使活计,也能饥一顿饱一顿,磕磕绊绊的活下来。

    而那些年纪太小的,身有残疾的,生了病的,面孔不好看的……人牙子多数情况下,也不会要。

    不知道能卖多少钱,还得先养着,人牙子不干这种可能会赔本的买卖。而若是遇到大灾,百姓们想自卖自身都难。

    在普遍自家都过得很艰难的情况下,能讨到一口吃的乞儿,想想也不会有多少。

    乞儿衣不遮体,没有条件洗嗽,底层百姓们见了都要赶得远远的,生怕被沾染上了晦气。

    除此以外,他们还得面临疾病,寒冷,一些心理扭曲,不配称作人的牲口的殴打……

    失去了依靠的幼儿,想要活下去,真的很难……

    李桃花见到的,蜷缩在街角的姐弟俩,大的看上去也就五六岁,小的三四岁。这个年纪,除非是长相格外出挑,人牙子觉着往后能卖大价钱,才会带回去养。

    李桃花看过去的视线有点久,边上卖馍馍的妇人咬了咬牙,像是在自说自话,声音不小,足够李桃花一行人听见。

    “这两娃娃也是命苦,屋塌了压伤了爹娘,银钱都花光了也没救回来。大伯屋里娃也多,养不活就带到县里扔这十来天了。”

    她声音小,官话听起来别扭又费劲,李桃花她们还是明白了大概的意思。

    妇人的声音小心翼翼里带着企盼,一边干活,一边偷偷瞄一眼。

    她家日子也不好过,这几天每天给这两娃两个馍馍,家里公婆和相公都不说啥,可也不能长久。

    俩娃儿一直搁那窝着,也是因为她家公婆都心善,不光不赶,还默许她拿馍馍过去。

    这天一日日冷了,若是没有好心人收留,这两娃娃活不过这个冬日。贵人一家子看着就是心善的,能带了两娃儿走,给口饭吃,她也算是救人一命了。

    这天下正在苦苦挣命的人太多,没亲眼看到,还能心安理得当不知道。看见了,不帮一把,就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李桃花还没来得及安排,边上老李氏直接忍不住了:“咱带回去让小雪看看?两小娃娃既然让咱见到了也是缘分,这也算是孙女婿治下百姓吧?咱不能不管。”

    “他们能跟咱走么?”李桃花觉着,这么大的娃儿,经历了生离死别,被亲人丢弃,朝不保夕,多半是如惊弓之鸟不敢跟她们走的。

    方才街面上这么大的娃,看到她们不也是撒腿就跑得远远的,自认为躲好了,再偷偷抬眼看?

    这两娃不跑,要么就是麻木了,要么就是不敢跑。

    虽然她长得好看,看起来可亲,可能对百姓们来说,光这身行头,就让他们觉得,得离得远远的才安全吧?

    娃娃们察言观色,感受到了大人的小心,直接体现在行动上,跑到自觉安全的距离了才停下。

    李桃花话音刚落,李小雪就跟方才故意说给她们听的妇人买了四个馍馍,还给了几十文的赏。

    回头来看了李桃花一眼,李小雪直接用行动表示怎么让这两娃跟她们走。

    李桃花就看着,随着李小雪走近,那两娃的眼神,都粘到她手上的馍馍上了。

    这么多馍馍呢,走过来了!是要给他们吃一口么?

    李小雪拿着馍馍也不给他们,四只爪子都脏兮兮的,她现在也见不得这样的手不洗,直接拿食物了。

    “跟我走,以后每天馍馍都管饱。”说完也不管那两娃听没听明白,转身就走。

    一旁的妇人不住的朝两小娃努嘴,示意他们跟着走。两娃可能是这段时间都没吃饱,脑子不清楚,李小雪都转身了,他俩还没动。

    妇人急得要跺脚,也不管两娃能不能看见,一边给他们使眼色,一边看李桃花她们,生怕她们不耐烦,转身就走了。

    两娃娃还是动了,大的牵着小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李小雪,磕磕绊绊的跟在后头。

    李桃花有些不敢相信,这么简单的么?

    李小山幽幽解释:“饿极了的小娃,眼里只有吃的,不晓得怕的。”

    别问他为啥说得这么感同身受,当初他们都是这样进暗卫营的。要他说,小雪都不用买四个馍馍,两个就够够的了!

    两个小娃先是洗干净了手,一人吃了一个馍。接下来剪头发,洗澡洗头,接连洗了几盆水,两娃都配合得很。

    因为李小雪跟他们说,听话,一会还有鸡蛋吃。

    穷人家的孩子,早早就能生活自理了。大的能跟着打下手,小的跟在大的后面,乖巧听话。两个娃儿年纪虽小,养起来一点不费事。

    换了新衣裳,吃了鸡蛋羹,两娃听姐姐们说的,将这里当成了家。

    大丫,二小子的名字,跟李家少年们的名字不大相配。第三波来的丫头小子们用的“佳”字,就给他俩用了新的“易”字,取名李易平,李易安,算是“易”字辈的头两人。

    李小雪给他俩看了,没啥大毛病,就是好一阵子吃不饱,五脏六腑都有些虚弱。在李家能吃好穿暖,不用担惊受怕,慢慢的就养回来了。

    老李氏觉着,往后遇到了这样的可怜娃,还带回家养。

    瞅瞅自家这么多娃,个个出挑,养得多好?

    这也算是给桃花儿积功德了吧?桃花儿会挣银子,养得起,李一一她们也会养。

    平时还不觉得,这一路从京城到永安县,丞相的师爷都给家里娃儿们夸了一路,就差抢几个走了。

    娃儿们多能干呐,她这一路吃吃喝喝,舒舒服服的二十来天,跟那啥游山玩水似的。啥事不操心,遇到山匪都不用怕的,那老远的路就过来了。

    家里娃娃们多养一些,往后孙子,孙女婿上哪当官都能去得。

    到了晚上,范子期也看完了县志,整个县城里也就一千五百多人。下面大大小小的村子六十多个,人数一共八千多。

    可能也有少数生活在山里头的,没有登记在册。加上这部分人,往多了算,整个永安县也不到一万人。

    永安县多山,一片片的,山中野物猖獗,村子不敢离山林近,进山砍树也只在林子边缘。

    极少有商队来,好在离临海县近,盐从那边来不贵。

    整个县里一个私塾,一名刘姓秀才,教县里富户家的男娃识字,好几年出不了一个秀才。

    啥是富户?在县城里头,有间街面上中心铺子的人家,就可以步入富户行列。

    至于村里头,良田多少亩,底下有佃户租种的那种大地主,是不存在的。

    田地多的人家,农忙时忙不过来,请短工,这样的“地主”户数都很少,这就是村里的富户了。

    这样的人家,一般有牲口和几样铁制农具,隔三差五的能吃顿白面,是村里让人羡慕的存在。

    富户的田地也不多,这里头应该有朝廷规定不论男女到了十二岁,村里都要分一亩良田的关系。

    这一亩地不让买卖,仔细侍弄,只要没有遭灾,总饿不死。

    佃地主家的地,还不如仔细侍弄自家的,余下的时间用来开荒种红薯。

    安朝建国的时间还不长,前些年战乱又死了不少人,现在还是地广人稀的状态。

    在这种偏僻的地方,土地兼并还不明显。家里田地产出够一家人吃用,常年不用饿肚子,就是农户中日子过得顶不错的人家了。

    永安县地广人稀,开荒头三年不用交税,但荒地得要买呀。而且农具都是石头和木头制作的,种地全靠卖力气,十分的艰辛。

    人下大力又吃不饱可是要亏了身子的,亏了身子容易得病,往后也下不了力了,得不偿失。

    一家人早出晚归一年到头,也打不到多少粮食。普通的农家,即便家里粮食够吃,也是不敢敞开肚皮吃饱的。

    得留一些粮食,以备来年年景不好,别太饿着。

    当然了,普通农家能有粮食留到第二年,也是这几年才有的事,因为可以搭配着红薯吃。

    可见,安朝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是真,依旧穷苦也是真。

    李桃花突然想起小时候,老李氏抱着自己出门溜达的时候,常说的那句话:桃花村是个好地方。

    那时候她在心里翻白眼,就这每年都有两月要吃菜糊糊,还是好地方?

    现在一看,桃花村还真是个好地方了,地里产出高,才能养得起那么大的村子。现在的桃花村在民生方面,甚至都要比永安县县城强上许多。

    总结就是这地方地处偏僻,商贸不通,山林多,里面物产应该很丰富,但不敢进,野物不下山来霍霍就不错了。

    良田少,沙地多,产出低,孩子多了养不活,人口也少。

    至于资源,特产啥的?县志里压根没记载,不知道是没有专业人士来发掘,还是压根就没有。

    永安县都这样了,那边上的临海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