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哥哥科举我基建 > 第14章 第14章

第14章 第14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京城皇宫里,安明帝下午和六部尚书开完朝会后,收到了芙蓉县快马加鞭送来的西瓜。

    奏折里讲了这瓜的来历和种植方法,老和尚送瓜的故事,安明帝下意识给忽略了。

    底下臣子为了个好兆头,出了啥稀罕玩意儿,都给安给祥瑞的说法。

    这个故事情节简单,思路也不出彩,没啥看头。

    安朝地大物博,有百姓新发现一种可吃的果子,这事一点都不稀奇。

    也就是这瓜个头实在是大,看着也喜人,味道又好,不然都送不到皇帝跟前。

    看到可以在荒地里,种出这么大产量的瓜,安明帝龙心大悦。如此好瓜当然要与诸位国之栋梁一起分享。

    太医院检验无毒后,切开分给在座的朝臣。轻轻一咬,香甜的汁水就在唇齿间迸开。难怪芙蓉县县令要快马加鞭送过来,确实是美味。

    更妙的是一个瓜就有这么多籽,过上两年,全安朝的百姓都能种上了。

    想到以后百姓们都能吃上如此美味,作为一个立志要当千古帝王的皇帝,对这瓜很满意,这芙蓉县县令也是个知晓民情的。

    再仔细一看,还有二百七十个瓜在路上。安明帝大手一挥,今日还剩下的三个,先送一个给皇后宫里,剩余两个留着明天后天再吃,皇帝家也没有余瓜呢。

    户部尚书本就是个老狐狸,一看皇帝这么愉悦,立马就讨要上了:“皇上,这瓜如此美味又不费牙口,老臣斗胆求皇上赏赐一两个,给臣娘亲也尝尝。”

    能当上尚书的都是人精,纷纷上前附和讨要。一片喜气洋洋中,十二个瓜被许了出去。

    既赏赐了朝臣,那几个王爷皇叔家也不能落下。

    等用完晚膳,几个公主皇子,后宫宠妃纷纷派人来委婉示意时,皇帝顿时觉得二百七十个太少了,压根就不够分的。

    后宫都有了,几个心腹臣子家也得赏吧,皇后娘家不能落下,一些朝上的老臣不能落下。

    如此一来只剩下一百五十来个了。

    满足口腹之欲倒在其次,主要是皇帝还想着让皇庄去种,明年分给各府种子呢。

    剩下的可不能再分出去了。嗯,以后各个皇子公主若是想吃瓜,都到朕宫里来吃,把籽给留下!

    老李头家的青砖大瓦房,盖成已经是八月,春日里种下的红薯可以收了。

    选了个晴朗的好日子,老李头全家早早的吃过早饭,等县令大人到了收红薯。

    王文轩天没亮,就吩咐马车往桃花村赶。马车跑得快,太阳刚上树梢,还没热辣,就到了。

    不等老李头带家人来见礼,王文轩期待道:“不必多礼,先去挖红薯。”

    京里来信说,西瓜不仅宫里头各主子喜欢,朝堂上的几位老大人也爱的紧。

    家里开了个赏瓜宴,几位没分上瓜的上峰都来品鉴。

    他王文轩的名字已经满朝尽知了,任期满后升级升品水到渠成!

    家里头还给他送了一千两银子来,他爹说他这事儿做得极好。

    若是这红薯真如这老李头说的那样,味道香甜,可以当粮食饱腹,那他不是可以想想破格升两级?

    这老李头家就是来给他送官运的,大大的有福人家!他也学村里人,亲热的称当家人老李头啦。

    老李头把红薯藤沿根割掉,新打的铁锹离红薯根远远的开始挖。

    小心翼翼的生怕伤到了果实,果实受伤了就不好存放了。红薯之前挖过不少次,家里吃半个月了。

    当着县令大人的面挖,老李头热得满头大汗,只见两个大大的红薯,边上还有不少一指两指粗细的。

    两个大大的就得有四斤,再加上边上小的,这一窝竟有五斤重。

    虽单个没有西瓜大,但一窝就有如此收获,这种大丰收,老李头挖好几次了,还是不敢想象。

    王文轩也惊呆了,他已经知道这一片地上三百多珠,是由七个种薯育苗来的。

    七个种薯的果实这半个月老李头家已经吃完了,香甜味美还饱腹。

    王文轩今日天不亮就赶路,也是因为这红薯饱腹,饱腹就可以当主粮,还不需要好地。

    育苗多,不挑良田,耐旱,饱腹,虽不知道能存放多久,只这惊人的产量,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这块地里有十来窝是半个月前就挖出来了的,老李头晾晒几日后,放在地窖里。

    如今大半个月过去了,刚老李头也说了,今早看着还好好的呢。

    是否还有其他的保存方法,自有京里管农事的大人们操心。

    回个神来,王文轩已是满脸笑意,止都止不住:“快挖快挖,看看其他窝是不是都这样?小心点,小心点,可不要伤到这宝贝红薯,本县要送给皇上,给你家表功!”

    三百株红薯挖出来,大个的一共九百多斤,小个的三百多斤。

    大个没有损伤的,王文轩留下一百多斤给老李头家当种薯,剩下的全装车带走。

    李桃花偷偷告诉老李氏,小个的来年育苗也一样能用。

    两人挨个仔细查看,选出没有损伤的,放院子里秸秆上晾晒。过几日去了水汽,存地窖里,等明年开春育苗。

    哪怕是挖得再小心,也有八十多斤个大的有损伤。王文轩在老李头家崭新的客厅里吃红薯。

    煮的,烤的,切成片放油盐烧的,样样都好吃。尤其是烤红薯,格外的香甜。

    剥掉外皮,里面的果肉黄澄澄的带着点红,让人一看就心喜。轻轻咬上一口,面面的,甜甜的,吞咽下去,从嘴到胃里都感到温暖和满足。

    王文轩吃了一个已经是十分饱,看着红薯两眼发亮。心里已经在畅想,明年政绩考核能升几品了。

    带着七百多斤大果,留下六百两的银票,暗示老李头不久应该会有赏赐到,王文轩一路心情飞扬的回县城了。

    奏折写得极其顺畅,将这红薯是如何由七颗变成了三百株,中间如何照料,以及这三百株的产量都写得清清楚楚。

    末了还附上诗一首,重点赞扬了红薯只要水煮,便如何香甜可口还饱腹!

    没办法,虽然清楚写奏折哪怕是拍马屁,也要写得严肃正经,但是作为一个文人,不赋诗一首,实在是难以表达心中的喜悦!

    奏折明天一早加急送出去,给家里的信让王江带着人,亲自送回京里。这么大的功劳,可不能被人给截胡分润了去。

    王文轩来芙蓉县的任命下来后,也是依规矩在六部都行走过一遍的。

    前朝县令多半只通文墨,到了任上手忙脚乱,管理庶务多是靠师爷。师爷未经朝廷考核,良莠不齐,这大大违背了朝廷科考取士的初衷。

    即便后来的乡试,会试主要以策论的好坏作为评判,多数进士还是纸上谈兵。

    真到管理一县庶务,县令还是捉襟见肘。

    安武帝开国就定下了进士及第,就各部门行走轮值的规矩。

    尤其是要外派的县令,不光兵部、工部、户部的事都要大抵懂一些,农事水利还是重点,可见安朝对农事的看重。

    这也是王文轩得了新作物,敢直接献与安明帝的原因之一。

    这事根据作物的重要性,可大可小,王文轩直接跳过知府,一是有说辞,二是他家京城有人。这种天赐的政绩,他独占了也不怵。

    老李头家刚割下来的红薯藤也宝贵得很,同样的祠堂门口,按人头一人分八节。

    告诉大家插在院子里种,等藤长得长长的了,可以掐叶子来吃。

    冬日前把红薯挖出来,个头可能小点,不影响吃,搁地窖里存着,来年可以育苗种种看。

    到时候多的苗分给外村亲戚家也成,反正这红薯不占种麦子的地。

    等来年自家红薯育出苗来,也可以分一部分给大伙种。

    这可是县令大人要送给皇上的作物呢,听说是整个安朝独一份的。

    再通知了过阵子来家里吃席,村人纷纷表示那天一早就让家里媳妇去帮忙,高高兴兴的捧着红薯苗回家去种。

    红薯在县衙后院晾晒几日,干燥后再送到京城。

    十日后,还没等王文轩吩咐,把红薯包裹好装上车呢。京城禁卫军副指挥使李将军,奉命带着五百禁军,来到芙蓉县护送红薯进京。

    同行来的小黄门,给老李头家送上一千两的赏赐,另有皇上口谕,明年皇庄里的西瓜和红薯种出来,产量也是如此惊人的话另有封赏!

    李桃花低估了一样如此丰产,耐旱又不挑地的粮食作物,对一个王朝的重要性。

    但作为一个想成为千古一帝的皇帝,是很清楚的。要不他也不会收到奏折后,立马派出了禁军。

    如果李桃花有舆图就知道,这个世界的地形,就像是古代中国的另一个平行世界。

    如今的安朝主要面积都在黄河流域这一块,除了大河两岸,其他地方它缺水啊。

    这大河吧,它还动不动就要淹两岸的田地村庄。要是老天发怒,接连下上一月大雨,周边城池都不能幸免。

    安朝总体上是旱地多,山地多,好地少。

    如今休养生息三十年,老百姓虽不至于饿死,但想要饱腹也难。

    这新的作物不挑地,产量如此惊人,只要能保存时间长一些,小民无饥馁的盛世,就要在自己手上开启了。

    安明帝真心觉着,三年前的那个福星降世,是不是真有其人还待考证,有多大的福气也未可知。

    毕竟要说起福气,他这个皇帝要说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还有太子和皇子皇女,哪个不是有天大的福气?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