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辗转牵敌
吕范得知孙韶被杀,五千兵马尽皆被浮后,气得怒火中烧,同时也确定这支人马是正规兵马,但还不确实是靖还是魏。按理来说,应该是魏国,因为靖国距离此处太远,跨越青州,很难到达这里。
能够一招斩杀孙韶,说明对方的实力不弱。
为了防止万一,吕范命令全棕率领全城四万五千人,亲自挂帅扑向张绣之前所在的村庄。临近农庄后,吕范命令全棕率领两万人马抄后,将农庄包围,随后发动猛攻。
冲入里面后,便看到魏军的军旗。
吕范心中大警,没想到魏军竟然深入到了徐州内部。
随后命令大军杀入。
里面被关押的吴军士卒听到外面战马声音,就知道是自家部队杀来了,几个校尉赶紧从里面打开门寨迎接大军,全然忘记自己身上穿的是魏军衣服。
吕范见有魏军出来,命令大军杀去。
那五千吴军士卒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身上穿的是魏军衣服。
但大战已经爆发,人力无法挽回。
原本不准备还手的五千俘虏被自己人杀得急了眼,抄起武器反抗起来,双方爆发惨烈的战斗,直到全棕杀来,认出几个自家的校尉后,才禀报了吕范,鸣金收兵。
清扫战场,五千俘虏只剩下了九百多人。
刚才又战死了两千多人。
还没有开战,就被对方摆了一道,吕范气得咬牙切齿,但不知道对方的主将是谁,只知道他们只有七八千人,个个骁勇善战,已经前往朐县城。
朐县城只有两千守军,根本抵抗不住这支魏军。
吕范慌忙命令全棕为先锋,率领五千骑兵火速支援朐县,自己压阵中军,粮草辎重随后,全速赶往朐县。
待全棕的人马火急火燎地赶到朐县时,却发现朐县完好无损,完全没有被进攻过的样子,慌忙进城询问情况,朐县县令告诉全棕,有一股骑兵气势汹汹而来,但没有攻城,而下南下了,至于去了哪里,他也不知道。
全棕慌忙将此消息告诉吕范。
“南下了?”
吕范一脸不可置信,慌忙展开徐州地图去看。
南下最近的有两个城池,一个是灌云城,一个是曲阳。两者相比,灌云城应该更近一些,但他无法判断敌军会先去哪里。
结果探马来报,敌军已经南下灌云城。
吕范一脸懵逼,完全搞不清楚敌军这是在干啥,从朐县到灌云城少说也有百里地,他们竟然多半天的时间就到了,强行军至如此,有必要吗?
但他不敢大意,急忙率领兵马火速南下。
殊不知。
真正的张绣率领五千兵马乘船沿着沂河逆流而上,吕范追击的不过是一人五骑的一千骑兵,在图里琛的率领下跟吕范兜圈子。
沿着沂水西进,经过三天时间到达骆马湖,然后装扮成三路商人,鄂焕率领一千人马朝北路往徐州而去,阿尔芒率领一千人马从南路往徐州而去,张绣亲自率领三千人马,杀向徐州。
而这个时候,吕范已经被兜圈到了下邳。
从灌云城到曲阳,再到下相,再到下邳。五六天的时间一直在赶路,连敌军的面都没有碰上,而且这支骑兵行动速度非常迅速,吴军的骑兵不惜马力的追赶都追不上。
待吕范得知有兵马三路杀向徐州城的时候,吓得面白如纸了。
到现在他才反应过来,自己完全是被敌军牵着鼻子走,前面追赶的根本不是敌军主力,但此刻的吴军已经人困马乏到达了极限,难以快速北上救援徐州,而徐州的守军不到一千人。
就在此时,探马来报,下邳城的敌军骑兵已经北上。
想都不用想,就能猜到这是要北上徐州会合。
“怎么办?”
全棕急了眼,“敌军若是攻破徐州,必定夹击皇上,若果真如此,你我之罪大于天也!”
吕范哑着嗓子喊道:“火速派兵马告知皇上,徐州有危!向徐州鲁肃都督告急,叫他火速回兵驰援徐州。”
全棕:“那我们呢?”
吕范瞪直了眼:“死也要死战徐州,命令大军即刻弃城火速北上,命令沿途所有城池县令,准备粮草。”
于是,吕范率领大军火速北上。
而张绣并没有进攻徐州城,如今东吴的主力在沛国郡,北面也有鲁肃率领的东吴主力,此刻攻破徐州城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好处,还要损失兵马。
他的目的不是攻城,而是搅乱徐州。
让徐州的目光全部聚焦在自己身上,不暇顾及其他,保证海军人马在甘宁的率领下悄无声息的封锁长江,断绝东吴的退路。
张辽的兵马快要跟鲁肃短兵相见了。
这时海军还没有到达,张绣下令张辽不得妄动,克制保持不得与吴军发生冲突。魏军没有灭,吴军也不敢主动跟靖国对手,双方反倒是保持了短暂的友好。
“魏吴的战况如何了?”
吕梁山附近,临时搭建起来的军帐内,张绣望着沛国郡的地图问。
阿尔芒:“曹丕吃了败仗后撤,不敢再跟孙策交锋,一直躲着不敢战。孙策倒是很焦急,占据沛国郡全境之后,并分三路大军继续西进,压缩魏军的生存空间,目前,魏军已经出现粮草不支的情况。”
张绣笑笑:“兖州被躲去了大半儿,豫州也处于战火之中,魏军的后方许都即将在我军的炮火之下,哪里还有粮草?”
阿尔芒:“看来魏军坚持不了多久了。”
张绣颔首:“海军到哪里了?”
阿尔芒压低了声音:“诸葛军师说今夜海上有大雾,适合登陆,甘宁将军他们准备今夜上岸,明日一战快速攻取长江北岸,封锁吴军退路。”
徐州境内仅有的几万兵马被他牵着转了一大圈,没有了战斗力,东吴的两支主力都在前线作战,刘备的兵马也计较杀向东吴,到时候,就算孙策是天神在世也无力回天了。
原本的灭魏之战,最后先被灭的,反倒是第二强国的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