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征齐回程
1 冯诞病逝
太和十九年二月。
由于寿阳防守严密,皇帝思量之下,放弃了攻打寿阳城,从悬瓠南渡淮河,沿淮河向东,包围了南齐的钟离城。皇帝于城外扎下大营,但久攻不下。
此时,皇帝接到了司徒冯诞病重不能继续行军的消息
虽说冯太后一度谋废皇帝,面对冯太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苛责,但皇帝在冯太后死后却没有对冯氏家族进行任何的反攻清算。冯诞与皇帝同岁,太师冯熙诸子中与皇帝最亲密的,幼时同在宫禁中,少年时给皇帝伴读侍学。且娶了皇帝的妹妹乐安长公主为妻,虽无高深的学问,但冯诞品性忠厚质朴,最受皇帝宠爱。
皇帝特意去看冯诞,流泪诀别。
冯诞自知将死,“主上能来见微臣一面,微臣死而足矣,想当初,同舆而载,同案而食,同席而卧,此臣之耀也。”
皇帝呜咽:“唉,朕也没想到对你的宠爱会害了你,朕已处置了冯修,贼子竟然企图毒杀你,实在可恨。”
冯诞摇摇头,“主上已将冯修处以鞭刑,贬为庶人,且他是微臣弟弟,他之过也是臣的过呀。”他勉强坐起来,悲伤道:“臣梦见太后来唤我回去。”
皇帝泪流满面,拉着冯诞的手久久不忍松开。
而后皇帝率军离开钟离,继续南下,兵临长江。
离钟离城五十公里的皇帝营地。
此时,又接冯诞病死消息,皇帝悲痛欲绝,即便知道萧鸾派遣救援钟离的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各部仅仅距离皇帝的营地不过百里,皇帝仍轻装率领数千人连夜赶回了钟离。他见到冯诞的尸体后,拊尸嚎啕痛哭,一直哭到天亮,还声泪不绝,悲痛万分。隔天,皇帝命令各路兵马停止长江之行,依照晋代齐献王的礼仪隆重安葬了冯诞。
三月,皇帝进驻邵阳洲,在洲上修筑了一座城池,用栅栏切断淮河水道,并在淮河南北两岸各修筑了一座城,企图阻止齐军救援钟离。但让皇帝恼火的是,刚建好两座小城,就被裴叔业抄了个底朝天,白白便宜了齐军。皇帝打算在淮河南岸修筑堡垒,留下部队固守,以安抚新近归附的百姓。此时也收到相州刺史高闾对皇帝打算淮河留下部队固守、安排归附百姓的回复。
高闾回复:“《兵法》称‘十倍围之,五倍攻之’,始攻只为受曹虎之降,因而,兵力不足。两国东西边境线太长,仅凭有限的兵力,是难以奏效的。现又打算留军驻守淮南,安抚归附的百姓。过去,太武帝以排山倒海之势,率领数十万步骑南临瓜步,淮南各郡纷纷投降,只有盱眙小城没有攻克。撤军之日,未留一兵一卒守城,未开辟一寸土地。此我军兵力不够?不,此乃淮南大镇未攻陷,然小城未可固守也。
寿阳、盱眙、淮阴,这三座城池是淮南的根本,三座大城如果攻不下一个,却在当地戍守小城,肯定无法成功。小城临近敌人的大镇,又与我军隔着淮河,兵力放得少的话,不够用,留得多的话,粮食问题又难以解决。要整修漕运,则必须经过泗口逆流而上,则要经过角城。淮阴,大镇也,船只数量很多,南齐多倚物资,很容易阻拦我军。大军撤离后,留守之军军心不稳,夏天雨水又多,救援非常困难。
淮阴东接山阳,南通江南,并与广陵、海西接近,西面又有盱胎、寿阳的支援。新留守之部远悬敌国境内,现日炎天热,雨水方降,新归附的百姓均应撤至淮北,班师回京,经营洛阳,伺机而动,国内安定后,敌人自然会归顺。”
尚书令陆睿也知魏军出师不利,皇帝想撤军,面子上又下不来,遂上书称不如先经营洛阳新都,积蓄实力,以后再拿萧鸾开刀也不晚。
此时齐军明知打不过魏军,也乐于做顺水人情,崔慧景巴不得早点回京交差,马上派领军长史张欣泰出城与皇帝言和罢兵。皇帝借坡下驴,班师回朝。
2 难回
皇帝万没料到来时容易去时难。
正当皇帝准备渡淮河北上之时,各路齐军开始朝钟离方向集结。淮河河水泛滥,齐军战舰塞满河面。崔慧景突然改变主意,想活捉皇帝。
此时皇帝已经渡过淮河,魏军尚有五位将军的部队在渡河途中被齐军切断归路。齐军堵在邵阳洲,准备活捉这几位将领。
皇帝气得直骂崔慧景无耻下作,下令:“能够击破淮河中流齐军者,赏赐直阁将军!”
厚赏之下必有勇夫,便有一军主将奚康生站了出来,其人骁勇善战,武艺高强,能拉十石强弓,他激动告诉朋友:“今日该我发财,得破南人,我一战成名,不得,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当即应诏参战,挺身而出。
奚康生便着部下捆绑木材制成木筏,在木筏上堆积木柴,驾着木筏向齐军战舰冲去,趁着风势纵火焚烧齐军战舰,江上浓烟滚滚,魏军径南杀入集结在邵阳洲的齐军之中,挥刀乱砍,齐军死伤惨重,就此崩溃,投河而死者不计其数。
皇帝言而有信,立即擢升奚康生为直阁将军。
此时还有前将军杨播殿后尚未渡河,齐军从四面八方包围着杨播率领的三千步兵和五百骑兵,杨播建立圆形阵誓死抵抗,亲自与齐军搏杀,杀死了许多齐军,但军中断粮,杨播顽强抵抗了三天两夜,皇帝在淮河北岸眼睁睁看着却因为淮河水大,魏军无船只,无法援救。不久,淮河水稍退,杨播率领三百精锐骑兵闯过齐军战舰,高呼:“我现在就要渡河,能战者来!” 遂率领大军涉渡准河。皇帝非常赞赏他,提拔他为右卫将军。
眼见局势对北魏越发不利,再打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皇帝只得黯然撤军返回。此时正是太和十九年三月。皇帝渡淮河后并未回洛阳,而是转道山东祭祀孔庙。
3 汉中之战
然魏梁州刺史拓跋英、平南将军刘藻继续向汉中挺进。齐国兼任梁州、秦州二州刺史萧懿派部将尹绍祖、梁季群领兵二万,分五军下营,沿山修建营栅,傍山为寨,居高临下,互为犄角以阻魏军南下。
营内,拓跋英正排兵布阵:“孙子曰:‘并敌一向,千里杀将’。齐军兵力分散,这正是可乘之机。尹绍祖、梁季群等无名之辈,威望不高,不能统一协调,只要攻下一营,其他四营不战自溃。”
拓跋英当即着魏军精锐衔短刃从三面攀山而上,偷袭其中一营,一举攻克,齐军其余四营见状纷纷溃逃,梁季群被生擒,齐军阵亡三千余人,被俘虏七百余人,
戍守白马的齐军闻知魏军大胜,连夜逃走,拓跋英乘胜追击,长驱直入,直逼南郑,并下令部下将士不得侵掠当地百姓,汉川百姓纷纷投附,争着纳供粮草。
萧懿固守。闻知魏军要转攻南郑,派部将姜脩率军出战,两军连夜交战,双方互有死伤,萧懿又派援军支援姜脩。拓跋英收到魏军求援即率两千人救援,令统军拓跋拔尾随齐军,自己则率军绕到齐军前面拦截,前后夹击,全部俘获前来救援的齐军。
萧懿闻知刚派援军被拓跋英俘虏,又派韩嵩率两万大军迎击魏军。此时拓跋英没料齐军还会来攻,经此一战,将士疲惫不堪,又兼敌众我寡,将士恐慌欲逃。拓跋英见齐军来攻,故意放松缰绳,驱马缓行,而后登高瞭望,指指划划,如布置阵势状,等各军行到齐,整列后才命前进。萧懿疑心魏军设伏,徘徊不前,拓跋英乘机反击,挫败齐军,包围南郑。然萧懿据城固守,将领范先领三千兵增援,虽被魏军击败,但魏军围攻数十日未克,损失惨重。
此时汉中城内气氛却极为紧张,军中已无粮食,录事参军庚域指着数十座加封封条的空仓库强作镇定告诉众将士:“这里面全是粟米,足以支持两年,你们只管放心守城。”城内守军才安定下来。萧懿此时又说服仇池氐人起兵切断魏军粮道及后撤时所经之道,氐人发兵攻破魏历城、崿兰、骆谷、仇池、平洛、苏勒六戍,导致魏军补给困难。
此时皇帝得知拓跋英久攻不下,下诏班师。拓跋英遂命老弱将士先行撤退,自率精锐部队殿后,担心萧懿会派兵来追击,特意派人向萧懿捎话告别,请萧懿不要送了。
萧懿怀疑拓跋英使诱敌之计,至第二天才发现拓跋英真的撤退了,于是派部将追击。作为殿后的拓跋英素称悍勇,与将士们下马交战,齐军不敢逼近,尾随了拓跋英部四天四夜,折返。
魏军撤返途中,拓跋英又击退了忽然杀出的族部落,率部奋勇反击,边战边退,激战时,拓跋英被氐人射中面颊,但仍带伤指挥,拓跋英又改打头阵,最终拓跋英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关中。回师后拓跋英又派兵讨平诸氐,此战后,拓跋英因功升安南将军,赐爵广武伯。
五月,皇帝还驾洛阳,下诏减去散官俸禄,以资助军队开支,在太庙对南伐有功之人论功行赏。
4 复盘
太和十九年三月。
皇帝尚在淮南,行宫书房内,他正与蓝田复盘此次南征萧齐的战事。皇帝南征归来后,更加紧汉化改革,而此中离不开蓝田支持协助,便急着白整先至平城接来蓝田。
这也是蓝田在南征战后第一次见到皇帝。两眼带着血丝,一看就是没睡好,低低地问蓝田:“蓝田,你看朕此次南征,是赢了,还是输了?”
蓝田试探地回:“是惨胜。”
皇帝被她逗笑了,温声道:“大胆说出你的想法,朕不怪罪你。现在正是需要人给朕泼冷水的时候。”
蓝田默默喝下捧在手心里的一盏茶水,“主上此次南征确实过于急躁、草率了。
其一,无论是迁都后士卒的状态、士气,南伐必须准备的攻城器械、水军战船,还是后勤粮草辎重的准备等事项,都不充足,支撑不起大规模战役,此时强行出兵,非常不合适。
其二,主上认为萧鸾篡位,南齐朝野一定混乱不堪,人心离散,但早在篡位之前,萧鸾已经彻底掌控南齐朝政。所以,此时的南齐虽然衰弱,但并不混乱,对于北魏大军的进攻也有所防备。因而,战争进度不可能像主上想象的那么顺利。
其三,此次南伐,战略目标不明确。起兵之初,是以投降的曹虎所在的雍州为核心调遣兵将的,但随着曹虎诈降事件的确定,早期兵力安排已经不合适,主上却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也必然影响战役进展。
所以,从出发之初,大军就已经埋下失败的隐患。”
皇帝点点头,“是呀是呀,此次是朕太急躁了,只想着既然定都洛阳,就应当像统一北方的祖先一样,奋征伐之气,却忘了兵家最忌分兵多路,又不能在得知曹虎诈降后灵活调整战术。失策,失策。”
蓝田道:“此前蓝田曾在史书看到魏齐寿阳之战后胜利的南齐百姓的生活‘浙东五郡,丁税一千,乃有质卖妻儿,以充此限,道路愁穷,不可闻见’。
战争会造成所战之地人民流离失所,以战必将促将,得福也是下卦。
蓝田深知主上是既有激情又勤勉,但定都洛阳后,兴建新都、推行汉化、南征萧齐三件大事同步启动,太操之过急。为祖宗基业千秋计,请主上让大军及百姓休养生息。”
皇帝沉吟片刻,笑道:“就依你之言。接下来全面推行汉化,也让大军、百姓休养生息。”
六月,皇帝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又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又依《周礼》,下诏去长尺,废大斗,改重秤,颁行全国。
八月,洛阳金墉宫建成,诏令在洛阳城内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