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震惊
10月8日,东湖城中的一场“爆炸”震惊了整个中原大地。zicuixuan
大越王朝的大都督张鸿范竟然利用“黄云”矿石制造了一场惊天大爆炸。
这一炸之下,半个东湖城化为废墟,十多万大乾士兵和近二十万无辜百姓死在这场大爆炸中。
消息传回大乾,举国皆惊,那可是整整二十万百姓,他怎么敢如此行事。
他们对张鸿范手段狠辣感到难以置信,又为痛失十多万精兵后的恐慌。
礼部尚书李梁更是第一时间代表大乾帝国通告中原诸国。
对大越王朝的这一行为发表郑重声明,认为其行为已经脱离了普通战争的范畴,不顾城中百姓的生存,这完全违背了做人的道德。
要求大越王朝立刻撤离海东府,交出造成东湖惨案的凶手。
更应该把“黄云”岛归为共同管理,每一份“黄云”矿石都需要经过详细的登记,追本溯源。
收缴已经使用的“黄云”矿石武器,严禁大越王朝把“黄云”矿石用作武器材料。
大越王朝对于大乾帝国的指控自然是全盘否定,并对东湖城中身亡的百姓表示哀悼。
第一时间撤除张鸿范大都督职务,要求其回朝反省,并保证接下来会对东湖城的幸存者进行补偿,提供他们继续生存的物资,更是本着大国的担当,愿意让他们自主选择,任由他们回归大乾帝国。
最后大越王朝坚称东湖城之事纯属意外,是因为双方的激烈战斗引爆了存储的“黄云”矿石,并非他们的主观行为。
大越方面也会加强“黄云”矿石的储存,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至于“黄云”岛的归属,不存在任何疑问,不会答应大乾帝国的无理要求,至于“黄云”矿石的使用问题是其本国事务,与他国无关。
两方声明之后,各国反应不一,楚国、燕国等亲大乾方面的国家第一时间发表谴责,称大越帝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视百姓如草芥。
水能覆舟,亦能载舟,如此行事必将被百姓唾弃。
而韩国、魏国这边自然是把大乾帝国的声明认为是其为战败的所做的遮羞布,两军对战难免伤及无辜,大乾帝国完全是胡搅蛮缠,有失大国气度。
最为诡异的是那些中立国家,在这一战后,面对如此惨无人道的行为,绝大多数国家都保持了沉默。
哪怕个别国家进行谴责的也往往只是隔靴搔痒,点到为止,似乎唯恐得罪大越王朝。
如此局面,大乾朝堂犹如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归其原因自然是对大越王朝的恐惧。但是大越王朝难道已经超越大乾帝国了吗?
自然是没有,但是他们的“黄云”矿石,这种新式的材料已经用两场事实告诉大家它的价值。
而大越王朝又犹如疯狗一般不计后果的做法更加深了其他国家的恐惧。
没有利益瓜葛的情况下,不想也不敢与它发生矛盾。
万一哪天对方把这东西用到自己的国土上,来个什么自杀攻击,那他们可就有苦难言了。
大越王朝凭借这“黄云”矿石真正把自己放在和大乾帝国对等的位置上了。
此事之后,各国都加大了搜寻这类资源的力度,希望自己有幸能够获得这样一处矿脉,成为下一个大越王朝。
得出这么一个结果,元武帝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按国力他们明显比大越王朝更胜一筹,按军队他们人数也更加占优,哪怕是那什么新资源,他们也早就发现了。
想到这里,元武帝的眼睛不善地看向下方的李梁和蒋崇。
感受到元武帝阴寒的目光,这两位尚书只觉心中一寒。
“李梁、蒋崇,‘血精石’已经研究了大半年了,还没有什么成果吗?”
听到元武帝说到“血精石”,两人脸色立刻难看起来。
陛下自然不会无缘无故说起这个东西,现在提问自然是对标大越王朝的“黄云”矿石了。
李梁此时心中已经把孔孟学堂和横渠书院骂了个遍。
上次“黄云”巨炮一事后,他就专门与两大学府有过沟通,希望他们能尽快拿出一件有用之物。
可是现在,人家用“黄云”矿石直接炸飞了半个东湖城,“黄云”矿的威名甚至都影响到了中立国家的态度,而本国的“血精石”却依旧波澜不惊。
不过事到临头,他也不能躲避,只能硬着头皮说道:“陛下,两大学府对‘血精石’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发掘出许特殊效果。
孔孟学堂那边针对其对英灵真灵显着的强化效果。
已经通过‘血精石’稳固了孟子英灵,让孔孟学堂的传承更为丰富,不久之后就有可能再出一名圣人传人。
而横渠书院那边则通过解析‘血精石’的演化过程,对照近年来天地异变的情景,开始了对未来异变程度的推演,有利于我们先于他国掌握未来大势。”
李梁一边汇报,一边偷偷看着上方的元武帝。
见他脸色平静,没有什么变化,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
可是他没留意到,元武帝的右手已经捏紧,那坚硬无比的金丝楠木随时都有爆裂的迹象。
静静地听他说完,元武帝突然爆发了,“这就是你说的深入研究?一个利用国家的资源打造他学堂的传承,一个利用国家的资源观测天地异变!
他们把我们大乾帝国放在哪里!他们到底是不是大乾的学府!他们到底有没有把我们大乾朝廷看在眼里。”
元武帝的话让李梁哑口无言,低着头不敢说话。
“蒋崇,你们工部呢,有没有什么成果?”
“陛…下,臣无能,工程院还没能搞清楚‘血精石’的具体性质,目前还没有什么成效。”蒋崇低着头,羞愧的说道。
“废物!一群废物!堂堂大乾帝国竟然如此不堪!
李梁、蒋崇,我再给你们一个月时间,如果一月之后如果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东西,你们两个的尚书就不用做了!”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