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二丫成亲
在县城的事都办妥后,冯家派人护送许恒回了许家庄。
到了许家庄后,全家看到许恒平安归来,很是高兴,尤其母亲樊氏上下打量儿子,虽然高了一些,却觉得儿子在外一定受苦了,一个劲说瘦了,其实许恒在外面好的很,自我感觉还胖了一些。
许恒回家后,也了解了家里在遭遇雪灾的情况,
许恒家的房子因为勤扫雪,所以安全的度过了雪灾。
最主要是家里当时盖房子,因为条件有限,知道家里盖的不结实,所以一到恶劣天气,就格外注意。
其他家也还好,许老大和许老二也没多大事,因为老房子是砖瓦房,比较结实。
全家唯一遭灾的就是许老三,许老三当初盖房子的时候心高气傲的也要盖砖瓦房,结果盖了半拉半,盖到屋顶没钱烂尾了,结果只能用茅草顶将就着。
谁知这茅草屋修修补补将就了好几年,最主要是两口子都是不会持家的人,手里有点钱就花了,一点不节省,尤其这几年生孩子养孩子更是没啥积蓄。
想盖屋顶那更是推到天边了,这不前阵大雪,那个茅草屋顶连第一晚都没坚持住,直接塌了。
许老三只能被许爷爷暂时安置在许老四的家里,跟着许爷爷他们过,因为只有许老四还没成亲,家里有空屋子来安置他们一家人。
雪灾过后,许爷爷又召集全家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让每家借给许老三点钱,修盖屋顶,同时让许老三写了欠条,这修房顶的钱直接被许爷爷拿着,直接给许老三修屋顶。
许老大家条件这几年还好,不过也就是普通百姓,尤其除了大蛋成亲外,二蛋也到成亲的年龄,三丫也要出嫁,尤其前两年陈氏还老蚌生珠生了个老幺,比大蛋儿子都要小两岁。
家里花钱多,最多借了二两,许老四和许父因为去年卖枣挣了钱,每家出了3两银子。
其实这借出去的钱每家也都清楚,什么时候要回来都不一定。
虽然说许老三家当初对许恒家一点都不好,摩擦不断,不过在这个人情宗族社会里,血缘纠缠是砍不断的,尤其许爷爷还在世的情况下,要不怎么会有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一说法。
虽然樊氏不太喜欢小白氏,天天想着她倒霉,不过真碰到困难,樊氏也同意交钱。
这其实也是樊氏心境变了,当初两家情况差不多时,别人的冒犯你恨不得对方死,可是当家里的条件远远好于对方时,尤其今年卖这贡品大枣,樊氏看小白氏都是无视了,尤其三两银子对于家里影响不大,就当打发要饭的了。
几兄弟中交钱最痛快的就是许老四,还特意多给了一两银子,还不用写欠条。
为啥?就是许老四想让他们赶紧搬回自己家,倒不是说小白氏他们要鸠占鹊巢。
主要是许老三他们两个孩子太吵闹了,尤其是四丫,别看是一个小女孩,却整天掐尖要强,天天吵闹,许老四都感觉头疼,希望他们赶紧搬出去,还给自己一个清闲。
许恒回家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二丫成亲,这也是为什么许恒着急回来的原因,自己的姐姐出嫁,身为唯一弟弟的许恒必须在。
其实二丫的婚事已经提前准备的差不多了,细节什么都商量好了,就在年前的腊月二十六成亲。
家里这几天除了忙碌过年,就是二丫的亲事,尤其大丫这两天特意带着两个孩子住回娘家,帮着母亲操持妹妹的亲事。
大丫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不即将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因为陈扁担做蚊香生意,家境提升不少,家里土地都置办了几十亩,陈扁担终于也属于有产一足。
大丫儿子的名字还是许恒去年过年时取的,名字叫陈骞,骞取意高飞。
为啥不是一出生就起名,因为小孩子夭折率高,为了孩子好养活都流行取贱名,陈骞幼时还叫茅根呢。
家里重视讲究的,等孩子大了会请德高望重或者有学问的人起一个正式的大名,比如许恒这样。
那当然,也有人一辈子就一直是小名,甚至绰号当做名讳。
今年秋天家里家境又变好了,樊氏给二丫的嫁妆又多添了一些,不止二十两银子。
还让许恒在回来时在县城买了两个金钗,当做压箱底的首饰,这大门大户讲究,樊氏怕女儿没首饰被妯娌看轻,有这一个金钗好给女儿底气。
相对于二丫婚事,大丫当初成亲,就寒酸很多,早早的就为了家里嫁人,这嫁妆都没几个像样的,只是一些铺盖罢了。
虽说这几年大丫过的挺好,陈扁担努力上进,对大丫也好,大丫在婆家站的也有底气。
不过樊氏想到当初,心里还是觉得愧对大丫。
所以许恒买的两只金钗中,另一只是特地给大丫的,当做娘家给的贴补。
大丫当时是死活不打算要,毕竟自己现在生活条件还好,不说是多有钱,但是绝对也是不差钱,哪里有成家再要娘家的东西。
许恒就劝大姐收下,这毕竟是母亲对女儿的一种弥补,不为自己,也为樊氏心里能好受一些,听到这话,大丫才勉为其的收下了。
大丫在娘家的这几天,大丫的两个孩子,特别喜欢许恒,尤其是陈骞一直黏着,主要是陈骞自从有记忆以来,一直听母亲说舅舅怎么怎么厉害,所以对许恒特别崇拜。
所以许恒在这几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带小孩玩,毕竟其他事情,许恒也帮不上多少忙。
二丫成亲的前一晚,许家可以说的人来人往,全村都是沾亲带故的,除了成亲时要送嫁,其他人家会提前包一帘饺子送过去。
所以整晚都不时有来家里送饺子的人,人可不会只送了饺子就走,一般都会客套几句,聊聊天。
许恒虽然是能回屋睡去,不过一整晚都没睡好。
天刚亮,大丫就帮二丫梳洗打扮好,就等着冯朴来接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