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秦王西巡
“唯——”
姜氏与楚世子联姻,其中虽有不得已的隐秘苦衷,但是姜默却并没有刻意遮掩,倒也显得坦荡。
作为一个聪明人,他立即便领会了秦王的意图。
听到秦王的吩咐,便也毫不客气的点头答应了下来。
原本准备西巡的秦寿又在咸阳耽搁了五天的时间,直到姜相与秦阳带着芈阳在咸阳逛了一圈之后,方才继续自己西巡的计划。
而这五天的时间,芈阳也与秦阳混熟了许多,也以“舅父”称呼起了姜默。
姜默对此不知可否,只是老老实实的尽起了自己的本分。
他知道秦王是想要让自己跟未来的世子妃多亲近,最好能够让世子妃视姜氏为亲族,忘记自己楚人的身份。
如此一来,世子妃既有楚王的血脉,又心向秦国,并且与秦国的王室与公室亲近。
就算是将来两国交恶,世子妃也不至于站错队。
姜默知道秦王的算计,但是他却并不能够完全顺着秦王的计划行施。
将来的世子妃毕竟是王后,而姜氏已经贵为丞相,恩宠不需要通过姻亲关系来加深。
但是,秦国这位未来的世子妃实在是太过于年幼了一些,在姜默看来,秦世子成年之后,必定会先行纳妾绵延子嗣。
到时候秦国长子非嫡长,很有可能导致秦国出现夺嫡之争。
后宫争斗是残酷的,很有可能会牵连其他。
姜氏恩宠已足,不需要外戚的荣耀加身。
如果与世子妃来往过密,却很有可能给姜氏带来灾祸。
在国家的大是大非面前,姜相大概率会倒向秦国。
但这件事情却是涉及到秦国王室的家世,臣子最好的选择便是袖手旁观。
所以,姜默只是应付差事,而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热情。
但是,他这种不迎合,不约束的态度,反倒是让小丫头在咸阳玩了个尽兴,体会到了从所未有的“自由的味道”。
刚刚抵达咸阳的第1天,思念父王母后。
刚刚抵达咸阳的第2天,害怕,思念母后。
抵达咸阳的第3天,思念母后,咸阳好大,舅父好可怕,阳哥哥好有趣。
抵达咸阳的第4天,咸阳好大,舅父也不是那么可怕,阳哥哥真好,糖葫芦真好吃,想带一些给母后尝尝。
抵达咸阳的第5天,咸阳好好玩,舅父好和蔼,阳哥哥最好,糖葫芦还是好好吃,我还能再吃两串。
抵达咸阳的第6天…
抵达咸阳的第7天,咸阳好好玩,舅父真好,阳哥哥最最好,糖葫芦有些腻了,但是包子真好吃,王后好吓人,但是,她好温柔…
孩童的记忆是有限的,孩童的思念也是有限的。
当她被其他事情羁绊住了之后,便再也顾不及思念自己的父王母后。
偶尔就算是思念片刻,但只要遇到什么好玩的好吃的,便又会渐渐的把思念抛之脑后。
老楚王喊出了“我蛮夷”的口号,随即僭越称王。
但是,这却不代表着他已经摒弃了中原文化。
恰恰相反的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一直想要让楚国重新融入中原。
所以,在教育自己孙女的时候,他又要比教育自己的儿孙更加严厉。
从小便派人教授芈阳宫廷的礼仪,从一开始便是把她当做一个联姻的工具在培养。
在楚王的内心深处,想的都是把自己的孙女嫁去中原,与某国的王室联姻。
只要他的孙女在别国表现得足够知书达理,或许便能够扭转楚国蛮夷的印象。
也正是因为楚王的这种培养,让芈阳虽然年幼,但是在礼数方面却是十分的周到。
秦王后对她倒是十分满意,在教导起她的时候也是十分用心。
而在衣食起居方面,也给予了他更优于秦阳的待遇。
这让秦阳都有些吃味,但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个背井离乡的可怜小女娃,竟然在秦国感受到了真挚的呵护以及自由。
对比了秦国与楚国的人和事,不出两个月的时间,芈阳便“叛变”了楚国。
且说秦寿在给姜默与世子放了一个五天的假之后,便又与自己的王后辞别,再次带着自己麾下的军士开始西巡。
而秦国西巡的第一站,便是咸阳以西的召邑。
召邑原本属于召国,秦人东迁之时,曾经定都于此。
虽然后面大多数秦人都跟着秦寿去了咸阳,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秦人留在了召邑。
秦寿南征巴蜀的时候曾经路过召邑,但是,为了不惊扰百姓,所以秦寿只是在城外驻扎了一夜便直接西去。
而今秦寿带着三千名精锐骑兵西巡,却是要入城好好看看,如今的召邑百姓过得怎么样了。
召邑城中,一名二十来岁的青年一脸坏笑的将一名身穿嫁衣的少女抱上马背。
“小子,今夜小爷我享受完了之后便给你送来。哈哈哈哈——”
言语到了此处的时候,少年直接纵马狂奔而去。
一名同样二十岁出头的青年气得面色通红,挣扎着想要前去追回自己的妻子,但是却被自己的老父亲与叔伯死死摁住。
“阿爹,放开我,我不能让他欺负小芸…”
青年奋力挣扎,眼看着便要挣脱之时,年迈的老父亲狠狠的一巴掌扇在了他的脸上。
“我们都是亡国之后,是秦国的奴隶,能够吃饱穿暖,已经是秦王开恩。
他是秦国的勋贵之子,身份地位尊贵,我们怎么惹得死她?
左右不过是一晚上,你…儿呀,小芸那孩子能够活着回来便好,你今后好好待她便好,莫要冲动用事,我们,我们惹不起他们的…”
青年被这一巴掌打醒了过来,终于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
泪水从他的眼眶之中夺眶而出,让他一夜都未能入睡。
第二天一早,他的妻子果然被送了回来。
但是此时的她面目呆滞,伤痕累累,宛如一具行尸走肉一般。
秦国虽然给予了奴隶活下去的机会,但是却并没有保障他们的“人权”。
也许秦国的法律中有提到过这种东西,但是在秦人与秦国官吏的解读中,却是选择性的忽略了这一点。
所以,秦国的许多地方,在年轻人的圈子里,逐渐形成了一种压迫奴隶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