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镇鄀国
听得秦寿的命令,白毅毫不犹豫的开口说道:“臣受命。”
现如今,秦国之中也唯有白毅方才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而鄀地与楚褒庸三国相连,乃是秦国的南方门户,只有交给白毅,秦寿方才能够安心。
随后他又在白毅留下了五千秦军精锐,同时留下了几名孔儒培养出来弟子辅佐他。
临行之前,秦寿单独召见了白毅一次,语气郑重的开口说道:“鄀国乃是秦国南方之门户,除了白卿之外,寡人不放心将他交给别人。
寡人将白卿留在上鄀,却并不希望白卿永远都留在上鄀。
秦国还需要白大将军,所以,三年的时间。
三年之后,希望白卿能够为寡人推荐一个足以镇守鄀国的大将。”
白毅从秦寿语气之中听到了浓浓的信任,他毫不犹豫的点头答应道:“微臣定不辱使命。”
秦寿十分满意的勉励了白毅一番,随后方才离开。
当秦寿离开上鄀之后,还没有等白毅思索要将军营安置在何处,曾经的鄀君便亲自上门拜见。
鄀君虽然年幼,却是一个聪明过人的孩子。
白毅对他也是颇有好感,见面之后,十分客气的询问道:“毅奉秦公之命镇守上鄀,还未能及时登门拜见鄀君,怎敢劳驾鄀君亲自登门!”
他话音落下之时,允辛却是噗通一声跪倒在白毅的面前。
“允辛已不再是鄀国之君,怎么敢劳驾白将军亲自登门。
这一次冒昧前来登门,是允辛有一事相求,还望白将军应允。”
白毅见他跪倒在地上,急忙侧开半个身子不曾受他大礼,又听到他有事相求,便急忙上前将他扶起道:“白毅镇守上鄀,诸事还需要唠叨鄀君,鄀君若是有什么用得上白毅的,也尽管直言便是,不必行如此大礼!”
允辛却是坚持不肯起身,语气决绝的说道:“楚国杀我君父,害我百姓。宗族父母,大多都被楚人所害。
鄀楚之仇,仇深似海。若是允辛此生不能复仇,九泉之下亦无颜面其见列祖列宗。
小子斗胆,恳请白将军能够收允辛为弟子。”
白毅满脸诧异的盯着他面前的这个小不点,这是一个三四岁的孩童能够说出来的话吗?
他的脑海中想起了曾经的鄀国使臣,心道:“难道是他教导鄀君如此?”
内心虽然狐疑,但如果能够收下允辛为弟子,那么秦军要想立足鄀地,也就能够轻松无数倍。
至少在允辛的帮助下,白毅应对那些心怀鬼胎的鄀国遗贵要轻松许多。
但是白毅却并没有直接答应下来,而是以身份尊卑有别,推辞了允辛的请求。
年幼的允辛沮丧的回到自己的府邸,向自己的门客说起了此事。
那门客却告诉允辛道:“一时的推辞不算什么,真正能够成就大业的人,除了深谋远虑之外,还需要具备孤注一掷的勇气与百折不饶的决心。
主君既然已经决定要拜白将军为师,向他学习治军之道,便该百折不挠,绝不能够轻易放弃。”
听到了门客的勉励之后,允辛可谓是一点就通。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他每天都大张旗鼓的带着礼物去见白毅,让整个鄀国的人都知道了允辛想要拜秦将白毅为师的消息。
当大街小巷的人都开始议论这件事情之后,白毅方才答应了收下允辛这个徒弟。
然而就算是如此,坊间也逐渐传出了别有用心之人散布的传闻,说是秦将白毅为了能够操控鄀国,甚至不惜逼迫鄀君为其奴仆弟子。
然而大多数亲眼见过允辛拜师的百姓根本就不相信这个流言,反倒是自发的开始追溯起了流言的源头。
而在追溯到了源头之后,允辛发动了宗室残留的力量,血腥而又残酷的镇压了三个鄀国的士族。
自此之后,鄀国内部再也没有人敢生出事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鄀国的发展也逐渐的步入了正轨。
然而这样的安稳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三个月之后,大量的流民涌入鄀地,很快便造成了鄀地的秩序混乱,那些原本负责治理鄀地的鄀国老臣们逐渐开始力不从心,不得不向镇守鄀地的秦人求援。
就在这些人都以为白毅会借机夺权的时候,白毅却是表现得十分的本分。
除了帮助鄀国维持秩序之外,白毅并没有做出任何夺权的举动,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鄀国老臣们的权威。
而这一段时间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流民逃入秦国,根本原因却还是在楚国平定内乱这件事情上。
在秦军撤退之后,楚王便开始着手于清理国内的叛乱。
很快他便发现,大多数判断的主力是各国遗留下来的奴隶。
这些奴隶原本在楚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而今通过劫掠楚国的城邑,很快便能够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
这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故国健在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他们并没有如此沉重的役税,也不用担心自家的女儿长得好看,会被贵族们抓去玩弄,最终丢进楚馆之中卖身赚取钱财。
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用担心地里的庄稼会欠收太多。
反正就算是粮食欠收,他们的国君也会开仓放粮,绝不会坐视他们这些国人饿死。
然而在楚国攻陷了他们故国之后,他们沦为了奴隶,不得自由,甚至连生存都成了奢望。
哪怕明知道秦人已经退兵,他们也不愿意过回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
所以他们团结在了一起,以复国的名义继续抗击楚人。
楚王屡次派兵平乱都以失败告终,最终他将怒火发泄到了那些没有跟着叛贼作乱的奴隶身上。
越来越多无辜的奴隶遭受到了迫害,甚至一些对奴隶抱有同情的楚人也受到了牵连,他们不得不开始逃亡。
因为秦国与楚国之间的协定,所以楚国不得阻拦百姓北逃。
刚刚被打了一顿的楚王不敢违背这个约,故而,楚国内乱,楚地的百姓大多逃亡到了秦国的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