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赶制之法
江宁看着手中战报,没一会儿功夫便看完。
并丢给不远处的杨惠。
杨惠双手接过,看了片刻道:“陛下,依老臣之见,石将军此计可行,这样极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伤亡!”
“还有,大箭和将士们相比,还是将士们的性命重要!”
“嗯嗯……”江宁点点头,“朕也是这样想的!”
“丞相,即刻传朕旨意,命制监司和工部联手,在三个月内打造十五万支大箭,而且这大箭,只能多不能少,明白了吗?”
杨惠领命,“是…陛下!”
“如果制监司和工部做不到,就让他们提头来见!”
“臣遵旨!”
就这样,在江宁命令下,全国性质的赶制大箭。
这大箭,就是三弓床弩的子弹,二者缺一不可,就好比炮就必须有炮弹,否则光有空炮也无济于事。
制监司的王安,不敢有半点儿怠慢,整个人忙碌起来,不停歇,就像疯狂转动的陀螺一样。
他负责监工,气势汹汹的说道:“你们一个个给我听好了,如果三个月内完不成任务,陛下砍我之前,我一定会先砍了你们,听到了吗?”
“是是是……”
一众手下,不敢怠慢,忙碌起来。
王安做为制监司的一把手,心中明白制作速度,三个月内想完成十五万支大箭,而且是只多不少的情况下,说实话有点儿难办。
想到这里,莫名就觉得脖子凉飕飕的…
犹豫了一会儿,硬着头皮来见江宁。
很快,顺利的见到江宁,跪地行大礼,脑袋磕的特别响。
这让江宁觉得,王安来见自己,是专门磕头的,他道:“有什么事就直接说吧!别一直磕个没完!”
王安愣道:“陛下,臣有罪!”
江宁目光微沉,“什么罪?”
王安一脸沮丧,“回陛下,三个月内想赶制十五万支大箭,臣觉得是天方夜谭,故来请罪!”
呵…
这才刚开始就来请罪?
江宁自然明白王安心中的盘算,他缓缓道:“你以为来朕面前请罪,就不用担责了吗?”
一句话,把王安噎的说不出话来。
原地干杵着。
江宁的意思,已非常明确,不管谁来管这件事,你王安都担主要责任。
对此,王安懵了,欲哭无泪。
“陛…陛下……”
江宁目光一沉,王安便不敢再多嘴,逆来顺受。
有那么一瞬间,他想死!
江宁斜了王安两眼,快被他脸上的小表情逗乐了,缓缓道:“这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到最后一天,不必沮丧!”
王安一脸委屈,“陛下,钝刀子杀人,更难受啊!”
“您…您还不如给臣一个痛快的!”
江宁道:“三个月赶制十五万支大箭,不管换做是谁,完成的可能性都不大……”
王安闻声,眼中神色,暗淡了下来,合着半天就坑自己?
自己是替罪羊?
“陛下,我……”
江宁打断,平静道:“别着急,朕给你提个建议,你听听再决定寻死觅活!”
王安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答应,“是!”
江宁继续道:“大箭的主要组成部分便是箭头,箭身还有箭尾的铁片翎!”
“是,陛下!”王安应声。
“朕建议,你可以命工匠分开生产,而后再进行组装,这样是不是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江宁缓缓说着,用了前世的流水线。
王安闻声,眼前一亮,“这样的赶制方法,臣还没有用过,可以试一试!”
江宁继续道:“你可以成立箭头、箭身、箭尾铁片翎等制作部门,并找专门的人负责管理,做完这些后,会总再交给负责组装的部门……”
王安经过江宁提醒,明白怎么做,“陛…陛下,老臣明白怎么做了!臣一定竭尽所能,三个月内完成赶制任务!”
江宁摆摆手,没有多说。
在他看来,有了前世的流水线制作方式,三个月内应该可以完成始十五万支大箭。
就这样,东吴和武朝之间的战事,停了下来。
明面风平浪静,其实背后里暗流涌动…
时间流逝着,一晃一个月过去。
东吴这边,吴君也没有想到,武朝军竟然能够一个月按兵不动,说实在的,让他非常意外。
按理说,依武朝的进军路线,不应该停下才对,而现在却相反。
吴君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又说不上来,就把张白衣等人和陆逊等武将叫到他所在的指挥所。
他直接开口,“东吴和武朝对峙已有一个月了,按他们的行军路线,应该攻城才对,可眼下,没有半点儿动静,朕想听听你们的意思!”
“陛下,那还用说?一定是他们怕了我们东吴!”
“就是!”
“陛下,我等认为,武朝军也不可怕,轻松可灭之!”
说这些话的人,在朝堂之上只会溜须拍马,趋炎附势。
而且,这些话,没任何营养和价值。
丞相张白衣打断他们,“这一次我们的对手是石敢当,武朝一个年轻的将领,而且去年还打了北漠,无比骁勇,眼下却没动静,老臣觉得,他们一定在密谋一个大的动作,陛下,不可不防啊!”
吴君点点头,觉得这番话,还有点儿道理。
陆逊接话,“丞相说的不无道理,还有这个石敢当也确实不一般,陛下,我建议出兵,主动出击一波!”
吴君想不战屈人之兵,可眼下,对峙了一个多月,不见一点儿成效,沉声道:“嗯…可以出兵!”
“是,陛下!”
陆逊接皇命,没有任何犹豫,直接领了十万大军出城。
这十万大军,由两万骑兵、一万战车、步兵和弓箭手组成…浩浩荡荡,出城便进入战斗状态中,循序渐进的挺进。
大地都颤了起来。
陆逊派出一百多斥候,进行打探武朝军情况。
自然,他出兵的消息,也被武朝军的斥候打探到…
石敢当等人在得知东吴派出大军后,也不敢有一丁点儿的怠慢,用最快的速度排兵布阵。
召集十万之众,进行列阵,算是针锋相对。
从开战以来,两军第一次在没有各种掩护下大规模相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