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玄幻小说 > 大唐:开局就被李世民率重兵包围 > 第27章 一不小心吓到了李二

第27章 一不小心吓到了李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十月初一,朔日大朝。

    太极宫,太极殿。

    数百人拍成了几列,一直排到了殿外,伫立在那里窃窃私语,大殿内如同吵闹的蜜蜂,在嗡嗡的响。

    整个京城里大大小小的官,不管文武,只要是九品以上,就得来参加每月初一、十五两次的朔望日早朝。

    这个时候正是监察御史最忙的时候,手里拿着朝笏,两眼四处张望,试图找出那胆敢废礼的家伙,好去参他一本。

    天上的繁星渐渐落去,东方露出了鱼肚白。

    “啪”的一声鞭响,殿内外瞬间安静了下来。

    “陛下临朝!”

    一个尖声的吆喝想起,众人稽首,殿中省太监引着皇帝从禁中走出,登上御座。

    李二在御座坐稳,右手虚抬,发出一阵金属摩擦的声响,但他毫不在意,朗声道:“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百官再稽首一拜,回直了身子,往御座看去,猛的心里一惊。

    此时的李二披着一身黑色玄甲,腰间配着宝剑,还带着一把弓,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朝会算是正是开始了

    众人看着这气氛似乎有点不太对劲,殿内有些安静了,原本打算参奏一本的马御史,此时强忍着出列的冲动。

    李二看了看左右,忽然站了起来,说道:“众位爱卿,朕今日偶然间听闻了一首诗,今日看爱卿们都在,正好念给爱卿们听听,来帮朕解析一二。”

    怎么可能无缘无故的念诗?

    大殿内更加安静了。

    李二不以为然,说道:“爱卿们听好了,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四句诗并未有诗名,现在朕为其取名为少年行,众爱卿看看是否妥当。”

    李二话音刚落,有一御史就出列,先是对着李二稽首行了一礼,然后一脸正气地说道:

    “禀告陛下,臣御史荀兴觉得十分不妥,朝议乃是商议国之大事的地方,怎么能在此时讨论诗作,现在国事繁忙,臣请陛下不要耽搁诸位重臣的时间。”

    李二面无表情的听着,两眼虎视四周,一言不发。

    李二不说话,但有的是人有话说,右列出来了一人,批判道:“荀御史此言差矣,那胡姬未经教化,衣着暴露,在闹市之中起舞,有失风化,臣请陛下下旨将其取缔。”

    话音刚落,又一人跳出来反驳道:“不过是些许小事,自然会有有司处置,不需要因此占用朝会的时间。”

    “那胡女酒肆引得勋贵子弟纵酒寻欢,荒废了武艺,失了根本,如何就不是国家大事?”

    ……

    朝堂里吵成一片,仿佛成了菜市场一般。

    李二就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

    “肃静!”

    眼看着声音越来越大,维持朝堂秩序的御史连忙高声喝止。

    朝堂一下子静了下来,齐刷刷地看向了御座前的皇帝。

    李二叹了口气,点名道:“魏谏议,朕素闻你敢于直言,为什么此时却一言不发?”

    魏征闻言,出列端正的行了一礼,这才说道:“回陛下,臣觉得陛下这诗名不妥。”

    “哦,爱卿请讲,朕这诗名有何不妥?”李二坐了下来,看着魏征。

    “前汉有霍去病的匈奴未死,何以为家,而我朝弟子岂能终日寻花饮酒作乐?突厥上月兵临城下,威震京师,虽幸赖陛下智勇威慑而退却,但威胁犹在。

    后晋之事在前,我朝岂能任由彼辈肆意玩乐,荒废武艺,丧失了志向,所以臣觉得当不得少年行。”

    “魏爱卿此言大善。那依爱情所言,该起什么样的名字?”李二点了点头,接着问道。

    这会,再愚钝的人也都知道皇帝所要讨论的不是诗了。

    渭水之盟的耻辱近在眼前,边境外患不断扰边,怎么能容忍靡靡之风?

    如今再一身戎装,分明就是在推尚武力,发起好武之风。

    大唐,要开始不一样了。

    迪夫对这关注这些,他答应了王安的合伙去开一个酒肆,双赢之举,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迪夫可以借此机会,去弄些稀有物品。

    比如说甘蔗。

    但凡是炖个肉汤,只要加点甘蔗,便能去腥提鲜,便能比别家做的好吃。

    迪夫的目的却并非如此,有了甘蔗,就会有了来之不尽的白糖,以及上等的白纸。

    在大唐,糖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东西,长安城里其实有卖糖的,售价十分的高。

    迪夫也曾买了一些,颜色不是正统的黄色,还有点发黑,质地坚硬,也不怎么的甜,杂质还多。

    吃惯了冰糖,白砂糖的迪夫满是嫌弃。

    市场上也没有卖甘蔗的,而且北方气候干旱,肯定种不出甘蔗来,应该也不会有人千里迢迢运甘蔗过来吧。

    却没曾想才刚给王安说完,第二天王安就带了一根粘带着泥土的甘蔗上门来。

    迪夫一脸的惊讶,这才知道每年南方都会将甘蔗当做水果来进贡一些到京城的。

    想了想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荒唐,迪夫也就不以为然了,封建君权嘛,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知道王安与李二关系匪浅,许多事情迪夫就不在避着王安了。

    于是,迪夫让王安帮忙采购收集骨头,用来制作骨粉,然后在地下庇护所里催熟小麦和甘蔗。

    小麦可以养牛,宰杀之后可以得到些牛肉和皮革,再利用工作台将皮革和纸合成书本。

    而王安是第一次看到迪夫挥手间就将骨头收走的场景,当时惊讶得都结巴了了,却也不多问,只是很恭敬的询问了能否也帮着训练下他的孩子。

    迪夫对此倒没有什么,只要吃得了苦,那都无所谓,反正带一群也是带,多一两个也没啥。

    迪夫现在每天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训练的效果也越发的突出。

    只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从刚来的时候拎着十来斤的铁剑都觉得累,到现在可以舞上半个小时,这已经不能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了。

    就是没人指点招式,只得每天勤练劈字诀。

    王安是个热心肠的,立马就拍着胸脯说要帮忙给迪夫找个行家来指点一番。

    庄里的书院已经开始启用了,崭新的书本被视若珍宝,小心翼翼地翻开捧在手上,稚嫩的声音传了出来。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王安站在迪夫的旁边,一边听着读书声,一边对迪夫说道:“迪兄,这启蒙方式有些特别啊,这些诗句我都没听过的,莫非都是迪兄所作的?”

    “我哪有这么多的才华啊,这些诗句都是来自民间佚名人士,我看见有趣易懂,朗朗上口,就直接拿过来用作启蒙了。”迪夫随意的回道。

    其实抄这些诗句,迪夫也是迫不得已的,三字经、弟子规虽好,可他读都没读过,现在启蒙一般所用的论语,虽然读过却只能记得起那么几句,也就不拿来丢人现眼了。

    所以就放了拼音,以及还能记得起的一些诗句,再加上儿歌等,七拼八凑的才拼接成了这么薄薄的一本启蒙书。

    说实话,迪夫很惭愧,他只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这个时代的人,个个都是超级有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孩童在全神贯注地大声朗读着,丝毫不顾忌窗边的迪夫和王安。

    王安看着孩童手里的书,书页上是从左到右书写的楷体字,大小都一模一样,字体很黑,似乎是墨汁浓郁,但这字又方正得一点都不像是撰抄出来的。

    书页十分的洁白,干净整洁,这是极为上等的纸张。

    王安忍不住发问了:“迪兄,如此上乘的纸张用作启蒙的书本,是否有些过于浪费了?”

    迪夫是看过市场上的纸的,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即便是最白的纸都是带有杂色,不如自己这纸的。

    若是将系统出品的纸拿去卖,肯定是能卖个好价钱的,但一开始甘蔗的量实在太少了,若是拿去卖的话还不如将甘蔗去做成白糖。

    但这个迪夫也不想解释,于是岔开话题说道:“王兄莫要光看着纸张,你看看书上的字,可曾发现这并非是手抄的?”

    既然迪夫不想说,王安也就不再追问了,顺着话题说下去:“迪兄,这个我倒是发现了,却越发的疑惑。不知迪兄是如何做到的?”

    迪夫笑了笑,也没有直接回答,神秘的说道:“不知王兄可知道印章?”

    王安一点就醒,当即十分高兴的说道:“迪兄,可否是先将书中文字如同印章般先行刻好阳文,再涂上墨汁,印于纸上?”

    “正是,不过字不必都刻在一个木板上,而是都刻成单个字的阳文,待印刷时再按着书稿将单字挑出排列好,印完之后又可以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印书时使用。”

    迪夫又讲了些活字印刷的原理,当然了,他也只会原理,至于怎么试验就不操心了,他懂的绝对不会比古人多。

    王安听完,是一刻也待不住了,匆匆告辞离去,也不隐瞒,直接就说是要回去禀告。

    迪夫也不阻拦,便任随他去了。

    庄子上如今如火如荼,到处都是忙碌的景象,他走了,迪夫还正好能接着忙事情去。

    庄子上最近新落了五户人家,都是从刘少监那里要来的匠户,三个木匠,一个瓦匠,一个铁匠。

    刘少监最近是春风满面,应承得十分的干脆。

    连一看就知道是其得力干将,上次一直护着的王松,都给了迪夫。

    此时的王松正在仔细地研究着一幅图,这是一把从未见过的椅子。

    没错,这是一把摇椅。

    此时的唐朝已经出现了桌、椅、凳等许多现代风格的家具,但唯独缺了这么一把逍遥椅。

    这怎么行呢,这不,迪夫立马就给安排上了。

    最忙的莫过于铁匠了,自打脑门一热来了这庄子,就没闲着的时候。

    仿佛无穷无尽的铁锭,和庄主各种稀里古怪的要求,一个个奇奇怪怪的东西就这么打造出来了。

    沈冶现在都快有些吃不消了,在将作监的时候只需要费点体力,现在还得搭上本来就不多的脑子。

    好在渭水边上的水车已经搭起了架子,庄主说了,那就是仿着翻车造的,可以借着水力来锻打,省力。

    其实迪夫很早就想建了,渭水两边一排排的水力磨坊,筒车,可馋人了。

    庄子以前也是有的,不过人家在交接庄子的时候就一并拆走了。

    现在地里的都或活都忙的差不多了,也就都安排上的日程。

    十亩地的玻璃温室大棚已经盖好了,两层的玻璃板仿造中空玻璃结构,再加上通风保暖,可是花了迪夫不少的心思。

    庄里的佃户踊跃着帮忙,轻手轻脚地翻土堆垄,看着透亮的玻璃,心里盘算着是不是去找东家买一些来做窗户,只是这怎么看都不像是便宜的样子。

    也就这里两边靠着河,否则还没建起来就被王安发现了。

    不过那几个水泥窑和砖窑刚一开工建造,立马被发现了。

    王安也不在意,此时早就有了砖瓦窑了,迪夫自己建几个倒也不是什么怪事。

    只是有点惊讶迪夫在收购煤炭,就随便问了几句。

    巡查了一圈,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按着计划走,迪夫回到了宅院,继续捣鼓起硝石来,木炭是现成的,硫磺也有,只是这配比到底是多少?

    想看个烟花就这么难么?

    …

    道上,一行五十骑正在策马飞奔。

    李二此时耳边猎猎风响,心情无比的愉悦。

    早上的大朝会,将心里的大石头驱散了些。天下会因此知道他重武的决心,用不了多久,武将就会辈出,必定会洗刷一个月前的渭水之盟的耻辱。

    而另一个消息的传来,更是让他兴奋到了极点。

    那迪夫,哦不,迪先生居然有印书的神术。

    要知道自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影响极大,以至于天下都知道“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为什么?

    就是因为世家大族控制拥有了大量的书籍,只有名门弟子才能接触到价格高昂的手抄版的书籍。

    而缺少书籍的平民子弟自然就比不上学识渊博的世家弟子了,也就出不了头,或者拜入世家门第。

    李二早就想着改变这一状况,却一直无从下手。

    现在能改变这一切的这一把刀已经递到了他的手里,他又怎能不高兴呢?

    李二此时,还更想的是,去见一见递上这把刀的人。

    站在有些逾制的大门前,李二纵身下马。

    万元被卫士的腰牌闪着了眼,连忙着唤人去打开大门,又让人去内院通报东家,并向着来人迎了上去。

    可刚张口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到一声巨响。

    “轰!”

    似乎是从高空中传来。

    “护驾!”甲士连忙结阵,将李二护在了中间。

    万元被推到了一边,摔倒在地。

    李二站在门前,抬起头看了看天,又看着半开的大门,伸手拨开了甲士,迈步向前,一手推开了大门,走了进去。

    门上,正中,牌匾上写着两个大字。

    迪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