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玄幻小说 > 从刘备救援徐州开始 > 第49章 琅琊伏氏

第49章 琅琊伏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为何不算上我?”

    萧建的话,让刘义逊眼睛一亮。

    “从我个人来说,我是不愿意与这么多人为敌的,因为太不划算。可是从整个琅琊国来说,我却有必须发兵的理由。”

    老萧是个好官儿啊,刘义逊不是第一次在心里这样想了。

    他强烈的谴责了自己藏在最深处的那股优越感,总以为别人都是胆小怕事,没有担当。

    往往事到临头才会发现,大家都是两个肩膀挑一个头,真到了该承担责任的时候,谁会弃城而逃呢?

    不过还算刘义逊聪明,萧建怕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他也怕。刘备需要做出成绩,但是也不用把所有人都给得罪死。

    萧建想了想,明白了刘义逊为什么不让自己向下邳写报捷的文书了。一件剿灭黄巾的事情,分两次报上去,陶谦可能会认为你在自卖自夸,虚报功劳,还不如完成之后,把一份漂亮的成绩交给陶谦看。

    刘义逊又叫来田豫,四人商议了一番,很快就确定了目标。琅琊以北的五个县,就是黄巾军这次侵犯的四县,外加刘备所在的诸县。

    地方势力都有领头羊,刘备要做的就是敲掉这些人,其余的也成不了什么气候。这些领头羊,除了几股土匪之外,就是地方的豪强郡望。

    琅琊郡望很多,北五县以伏氏为最(伏皇后的家族),王氏(琅琊王氏不用多说,后面700年出过九十多位宰相)、诸葛氏的势力次之(葛国后人,迁到诸城以后,才有了诸葛氏)。

    刘义逊这一次决定拿伏氏开刀。

    如果你看过一档关于中国典籍的综艺节目,就会对《尚书》有所了解。

    当初秦始皇焚尽儒家典籍,除了孔府墙壁中所藏的以战国文字写成的古文经书之外,大部分儒家典籍只能靠口耳相传。

    西汉建立之后,官府苦寻无果。只能派人到各地搜寻还记得一部分典籍的老人,欲重新恢复儒家典籍。当时伏家的先祖伏生。在齐鲁之间传授《尚书》,名声很大。汉文帝派遣晁错前往伏生处求学《尚书》二十八篇。

    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看书都有自己的理解,晁错所得的《尚书》完全是伏生口述得来的,伏生有没有增添删改,不得而知。由于他们是用当时汉代的文字书写出来的,所以称之为今文《尚书》,传于天下。

    后来西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刘余要拆毁孔子旧宅来扩建他的宫殿,一榔头下去,凿出了用战国文字书写的《尚书》及其他经典。从孔府墙壁中所得的四十六卷58篇,被称之为古文《尚书》。

    按理说古文尚书才是正统,但是武帝的时候朝廷发生了巫蛊之祸,孔子后人孔安国献出的典籍只能被藏于国家图书馆,无人传授。今文《尚书》则继续在天下广招学子,发扬光大。

    西汉经学家刘歆,就是后来改名刘秀想要沾一沾天命的那个。他在整理古籍的时候非常推崇这部分典籍,后来王莽执政一度开始传授古文《尚书》。像东汉的马融,许慎,郑玄都曾经因为研究古文尚书而闻名。其中郑玄是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其善者而从之,成就最高。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古文尚书遗失了,但是东晋的时候,忽然又出现了一部新的古文《尚书》,还被隋唐当做国家法定读本,引起广泛争议。

    这种今文和古文学者以《尚书》为代表,对儒家典籍的内容、排列次序、对待孔子的态度的质疑辩论,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今古之辩,也叫今古文经之争。

    二零零八年,清华在最新出土的战国中期的竹简中发现了真正的古文尚书,并最终确定东晋时的古文《尚书》确系伪造,今古之争告一段落。

    话说回来,伏生。两汉之交,伏生的后人伏湛从王莽那里转到光武帝麾下担任尚书,行大司徒事,留京镇守,后来接替邓禹做了大司徒,那是伏家最风光的时候。

    伏湛一去,大汉从一流家族迅速衰落至地方豪强。伏完娶了汉桓帝的长公主为妻,伏皇后又嫁给了汉献帝刘协,可以说是中兴了伏家。

    刘义逊只觉得这不是近亲结婚吗?汉朝好像有这个传统。

    也看得出来,之前是凭能力,现在是狐假虎威,报皇室大腿。伏家在琅琊不能说是无恶不作,但也绝对称不上是良善人家。刘义逊拿他开刀,是一点压力都没有。不会赶尽杀绝,只是按照汉律审判他们的所作所为。

    伏家的东武城距离诸城实在太近,卧榻之侧,岂可使他人酣睡,刘义逊可不放心,何况他还有别的意图。

    或许萧建真是豁出去了,他舔了舔嘴唇,“要不把王家和诸葛家也拾掇了?我扛得住。”

    刘义逊一惊,这怎么还杀红眼了呢。你扛得住,我们扛不住啊!

    拾掇王氏,就冲他后世出了那么多人才,刘义逊也不会动他,顶多限制一番。至于诸葛氏了,刘义逊还想要丞相呢,任何可能会危害到这一计划的行为都会被他扼杀在摇篮里。

    “萧使君,我看还是没有这个必要了吧!”

    萧建点点头,刚刚他就是脑子一热,脱口而出,确实不合适。

    “那我该做些什么?”

    “很简单,你一会儿就回莒县,张三将军和您同行。到莒县,明天上午立刻点兵扑向东莞,把这封信上以丁氏为首的人通通拉出来,该罚的罚,该杀的杀,该抄家的抄家,反正萧使君您肯定清楚。有不服的,就让三将军上,反正咱们证据确凿。”

    “然后呢?”

    “然后你们就把这些证据一股脑的给臧霸送去,随时准备应对他的可能的反应。但是我觉得他更大的可能还是默不作声,把信毁了,装做没看到,毕竟他有言在先,而且我们有理有据。”刘义逊说完总觉得哪里不对,好像漏了些什么。

    萧建点点头,“我知道了。那你们这里只怕会很难呀,北面还有四个县。你们明天在诸城一动手,另外三个县的人会坐着等死吗?一旦我们不能以雷霆之势消灭他们,造成既定事实。为了脸面,臧霸也不得不出兵干预了吧。”

    “不错,但这你不用担心。玄德公在士卒身上实行体能训练已经有几个月了,翻山越岭,长途奔袭,应该不成问题。”

    “那就好!那就好!”

    “先生,这次不是小打小闹。地方上盘踞的这些土匪和豪强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肯定会豁命以赴。你还是留在诸县吧。”

    “不行,玄德公,正因为这一次事关重大,我才不能安心坐在这里。你就让我去吧,带兵的事儿让国让来,我就在后军。”

    说着刘义逊还拍了拍田豫的肩膀,田豫无奈点头。

    刘备这才说,“好吧!你们俩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

    “玄德公放心,我很怕死的。姑幕处于青徐交界之地,那股山贼明显要比琅琊的数量要多,我就让给玄德公了。”

    刘备脸一抽,“先生可真是……真是实在人啊!”

    商议已毕,萧建不再多留,连夜带着张飞回莒县了。

    刘备和刘义逊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上一次出兵和黄巾作战的时候已经事先了解好目标的情况了,所以这一次主要以行动为主,他们肯定想不到自己会去而复回。

    刘备戎马半生,胜负不消多说。只需多带兵马,拿下那股山贼只是时间问题。

    田豫这边,伏家的几百家奴绝对不会是正规军的对手,还剩下一个小股土匪,人数只有二三百,小心应付,问题也不大。

    又把计划推演了一遍,确定没有什么问题了,刘备重重一锤桌子,“就这么干了。”

    回想起萧建的话,刘义逊忽然想到,如果孙观之前没有在萧建和刘备的面前说出那句冠冕堂皇的话,如果臧霸没有收到刘备的证据,他会不会有出兵的反应呢?

    那伏家会引起谁的反应呢?是同为士族的陈家、曹家,或者是陶谦吗?应该不会呀,伏家的势力也没有达到能够左右徐州的地步,只是在东武县作威作福罢了。

    想来想去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刘义逊定了定神,点头表示同意刘备的说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