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研究新品中
姜莉说大酒楼的目标客人不是达官贵人,而是稍有富余能吃得起一顿茶点的普通城民。
姨父接口道,“所以,我们的客人是吃不起大酒楼,又想买到便宜点心的那批客人。”
姜莉:“是的,小姨你想想,有时候经过酒楼,闻到里面传出来的香甜气味,你是不是也想进去买点尝尝?但想到家里的情况,手里钱银不多,酒楼的点心这么贵,买一份就抵家里好几顿饭了,太不划算,就只好强自忍下馋意了,对不对?”
小姨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我们大人还好,但小孩子就爱吃这种又好看又甜的吃食,路过的时候,实在忍不住了,就会央求我们给他买。其实,我们也想买点,孩子还不是不能太委屈的,解了馋意,这样,以后别人一点吃食就不能轻易把孩子拐走。”
说到这里,想着邻家一个小孩就是被生人一块点心骗走的,不由得伤感起来。她是不愿意委屈小豆的,但他们的确能力有限。
姨父明显想到了那个孩子,就拍了拍妻子。旁边的蓝斯越紧挨着娘亲,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继续低头玩自己的。
他还小,并不懂这些。
姜莉刚来不久,不知此间事由,只当小姨自责于自己没有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安慰她,“小姨不必自责,小豆是个乖孩子,时间一长他就会忘记了,不会再念叨着这些吃食。我们努力一些,以后生活好过了,尽力补偿孩子便是。”
说完,便转头跟姨父商量着怎么雕模具。万事开头难,姜莉不会一开始就把摊子铺开,只弄着两个模具试试水,例如粽子、切糕、煎饼这些,就是用手包或者用刀切的,并不需要模具。
说做便做,姜莉跟姨父说了她需要多大、什么形状、什么花纹的模具,告诉他先做个大概样子出来,等确定了再打磨平滑。
拿在手上的用具,自然得磨光滑了,免得木刺扎手。
然后,就着铺子里现有材料,教小姨怎么磨豆粉。做糕点,常见一些的就是绿豆糕、红豆糕,少见一点的就是松子糕、榛子糕、糍糕。
还有一种用奶油加工的花式点心—滴酥,这个是用专用的工具将奶油浆挤出来,点缀成各种形状,个中裱花高手能裱出花朵,水果、麒麟、凤凰等等各种造型,还有的能在上面写字作诗的。
不过,这种需要做糕点的人有一定的功底,现在姜莉只想从最简单的绿豆糕做起。
绿豆、红豆旁边的粮食铺子就有的卖,松子、榛子那些就得到专卖干货的杂粮店,还有奶油更难寻到,且这些东西价钱高,刚开始尝试,客人还不一定接受这些新鲜吃食,就别把成本弄得太高了,容易血本无归。
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姜莉觉得他们慢慢来就好。
铺子里没有石磨,只有个小石臼,平时用来捣些辣椒、蒜头之类的小东西,豆子也能捣。不过现在只是用来捣些粉出来,不一定是干粉。
所以,姜莉先把红豆、绿豆分装在碗里,跟其他馒头一起上笼蒸熟。馒头好了,豆子也蒸好了。
外间偶尔一两个客人经过帮衬店里,有蓝斯越在盯着,小姨也时不时关注外边,倒也妨碍不到生意。
豆子一熟,姜莉边低声跟小姨讲解,边利落地把东西放到石臼中,拿起石杵用力捣碾。不多时,微微带着湿的豆粉就出来了。
包子铺,最多的是面粉,但糕点用的是米粉。姜莉从铺子后厨里找到了一些白米,依然倒成粉末状。
做红豆糕,其实用糯米粉、木薯淀粉、或者马蹄粉做口感更佳,只是铺子里条件有限,姜莉也就寻的替代品。
然后,让小姨接手,教她怎么按比例把这些粉末放在食盆里,混杂搅拌,接着告诉她怎么煮糖水,放多少糖,然后趁热浇入挖出小窝的粉堆里。
下一步是,揉弄粉团,挤成剂子,搓圆捏扁,压成一定的形状,再下来的就是上锅蒸熟,之后就是装盘等吃。
包包子、花卷、馒头这些,首先离不开的就是和面,所以糕点的和面,除开份量比例不同,调浆搅拌和揉搓的方式大同小异。小姨包包子的手艺是有的,一通百通,米浆子调好,弄糕点的形状就容易了。
不过,糕点其实不太需要用手一个个拗造型,和好面,趁着粉浆未干,直接放进长条形盘子里,上锅蒸熟,再下刀切,一样有人喜欢。
普通人,买糕点不一定要多精致,东西齐整就行了。而用刀切,一刀这么下去,想不齐整都不行。姜莉之所以一来就让小姨捏造型,只是因为她包惯了包子,先从她熟悉的地方开始,也能更好地上手。
小姨发现都是自己熟悉的手法,顾虑打消,自信心就上来了。然后,姜莉说也可以直接放盘子里上笼蒸,都不需要手艺,不由觉得简单,自然更是信心满满。
等姨父刨出模具不多的形状,从后院出来的时候,第一份点心已经新鲜出笼。姜莉切了点儿吹凉了给蓝斯越尝。
点心一放进嘴里,还没嚼两口,蓝斯越眼睛一亮,点着头说:“好吃,跟东边楼里的绿豆糕一样的味道。”
“以后能每天都吃吗?甜甜糯糯的,小豆好喜欢。”说着,小不点还意犹未尽地舔了舔嘴巴,仰头问姜莉,“表姐能再给我一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