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收获
他停下来,坐在木桩上,拿起那块木头仔细看了看。
这块木头是因为没有劈正,被崩飞的。
怎么才能让这块木头不崩飞呢,陆清把木头放在木桩上,围着木桩转起来。
一圈、两圈、三圈……苦思冥想。
对了,如果做个固定支架,把木头固定住。
这样木头就算劈不正,也不会飞。
即使劈不开,斧头也能轻易拿出来。
于是,他找了根细棍。
在地上开始设计支架,画了擦,擦了画,几经推敲,终于在心里有了雏形。
嗯,基本就这样,应该能固定住。
等柴火劈完,就找隔壁铁匠铺打一个支架出来,今天先研究动作和发力。
他拿起斧头,用心去想之前的劈柴过程。
怎么抡起斧头,斧头在空中的轨迹,怎么劈在木头上。
每一个细节都在脑海里面过,一遍遍,一遍遍。
不知不觉,已然闭上双眼,仿若老僧入定。
思考一会儿后再睁眼去尝试,实验了几次后再闭眼冥思。
他想到如何让斧头划出完美的弧线;
想到如何减轻手部震动;
想到如何利用树纹;
想到如何调整身姿获得更大爆发力。
整整一个时辰,经过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冥想,终有所得。
脸上也露出欣喜的笑容。
只是他不知道,在前堂一桌丰盛菜肴面前胡吃海喝那个老头,一直在观察着他。
看到陆清的笑容,老头撇了撇嘴。
心道:真是笨得可以,劈了十多天,才去想这些问题。
不过能想明白错在哪儿,也算孺子可教也,爷爷我吃饱喝足,打道回府喽。
然后便拍着肚子,哼着小曲回房了。
路过陆清身边也没看他,依旧双眼望天,只是又撇撇嘴。
陆清也没问他,只是用刚刚领悟的动作劈柴。
不断磨合,不断调整,让自己的动作更完美。
劈完一堆柴火后,擦了擦汗水。
继续坐在木桩上回忆整个劈柴过程,又想了一炷香时间。
感觉自己再也想不出什么有用的改进,便摇了摇头,稳定一下心绪。
陆清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
到前堂要了纸笔和一块抹布,先把抹布缠在斧子手柄上。
这是他这次改进的第一步,起到减震作用。
然后在纸上画好固定支架的样图,兴冲冲地找到孙掌柜。
把自己的想法跟孙掌柜描述一番,美其名曰这样劈柴就会节省很多时间,自己可以多干点别的活。
孙掌柜自然非常支持,所有领导都喜欢能干的下属。
给陆清一钱银子,陆清接过后就跑去隔壁铁匠铺打支架了。
隔壁的冯铁匠是远近闻名的打铁好手,一柄大锤抡得更是虎虎生风。
附近村庄的农户都找冯铁匠打造农具。
陆清进去的时候,正看到他带着两个徒弟打一件铁器。
这两个徒弟砸得那叫一个欢实,你一下我一下,叮叮当当,铁锤声此起彼伏。
看到两人抡锤的一瞬间,他一下愣住了。
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他们的抡锤动作,前后左右地看。
把这哥俩都看懵圈了。
心道:这个小家伙在干什么,难道是在羡慕我们的肌肉么?
陆清觉得他们抡锤的动作要比自己之前想的还要完美。
每一下砸在铁器上,动作既准确,力量又足,腰腹的运用堪称完美。
脑补一下自己的劈柴动作,一个个细节做对比。
如此看了半个时辰后,脑海里面已然有了更好的答案。
这才把图样递给冯铁匠,交完钱后约定明天来取支架。
这趟来得很值,看到他们的抡锤动作,让陆清觉得又找到几个可以改进的点。
走到大门口,突然停住脚步。
转过身,怔怔看着抡大锤的两个徒弟,一股明悟油然而生。
大锤明显比他的斧头沉,至少有三十斤。
那两个徒弟膀大腰圆,自然可以抡动,自己现在肯定抡不动。
可自己刚开始劈柴的时候,拿二十斤的斧子,感觉都很吃力。
经过十多天劈柴,现在已经能很轻松抡起斧子。
如果把斧头重量增加一点,一定会提高劈柴力量。
三十斤抡不动,可增加一两斤,应该没问题。
对,对,对,是个好主意。等我姿势标准了,就来加重量。
陆清不知道,老头提醒这段话,在他之后的修行岁月里,起到作用有多大。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一个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一个主动分析、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他现在内心的感受是:
刚才的突然顿悟是建立在自己仔细分析、认真总结、注意细节、不断尝试的基础上。
自己要养成用这种思维方式,作为自己做事的依据。
陆清回到后院,又拿了一堆木头。
一边回忆两个徒弟的动作,一边用心领悟,连续劈了十多根。
这一次,他的准确度、力量又有了一定的提高。
平时需要一个多时辰才能劈完的木头,改进后不到一个时辰已经完工。
看着堆成一堆的柴火,他开心地笑了。
第二天,陆清把支架取回来,安放在木桩外围,固定在地面上。
然后用一块两半的木头,稳稳夹住要劈的木头。
木头经过固定,每一次劈上去都不再乱飞,效率又提高一成。
这次同样的劈柴量,用时又少了半炷香时间。
第五天,陆清感觉对劈柴技术动作领悟的差不多了,已经能熟练操控。
便拿着斧子,去冯铁匠那里,加了两斤重量。劈柴效率再次提高一成。
第二十天,把斧子又加了三斤,效率又提高一成。
第三十天,斧子再次加了五斤,现在斧子达到三十斤,跟铁匠铺的大锤一样重。
他已经能用这把斧子又快又准地劈柴,劈柴效率比刚来时提高两倍多。
这段时间磨炼,让他身体素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体型变得更加壮硕。
虽然没变高,但敦实了许多,脸部轮廓也开始棱角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