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大选落听;又一个春节
自从1月20号拜登和贺锦丽宣誓就职,分別成为第46任美国总统和第49任美国副总统,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世界仿佛一下子安静了许多,苏潼青甚至觉得有些不太习惯,仔细一想,原来是几个月以来的大选和各种纷争告一段落,新老板也没有前任那么爱在社交媒体上激动地跳着脚发言,无论耳边还是眼前,持续了几年的喧嚣与聒噪终于暂时落停。可是,无论经济还是政治,大环境并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出现什么转机,甚至一丝一毫的起色都看不见,周围的一切更是在疫情的催化下继续恶化着,没有最糟,只有更糟。自媒体时代,有多好,就有多坏。眼见不再一定为实,高科技在为人们提供着无限便利的同时也深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不但深入了生活,还可以深入人心,不但深入人心,还可以引导、控制人们的思维,左右人们的判断,让人渐渐变得不得不怀疑一切,有时候甚至会厌恶这样的发达。社交网络可以抹去距离和时差,可以把人与人拉得更近,也因为抹去的距离而比以往任何时候让自己暴露得更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被比以往更多的元素影响着,有共情,有纷争,有理解,有割裂,有心心相印,有突然翻船,有更近,有远离。咫尺天涯,天涯咫尺。
如果说2020年全世界的关键词都是疫情和封锁,进入2021年,虽然这两个关键词依然关键,终于又添加了另外一个关键词——疫苗。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一件事,无论哪里,稍有一丁点的进展,都足以让整个世界兴奋。美国几家公司研制出的疫苗获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紧急批准,首先用于65岁以上的居民和各种一线工作人员。开始阶段在监管、分配、运输和储存方面出了不少问题,导致疫苗的推广工作一度混乱。不过这万众瞩目的疫苗终于还是跌跌撞撞地抵达了四面八方的目的地,虽然对于疫苗的安全性存在不少争议,总的来说还是为相信疫苗的人们带去了希望。拜登上任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100天内注射1亿剂新冠疫苗,虽然大家对他持有各种看法,单说这件事,总是要比直接往身体里注射消毒剂靠谱一些。
每年2月10号这一天,苏潼青都会照例收到一些或熟悉或很久不联系的同学同事邻居朋友发来的祝贺,他们都收到了linkedin的提醒,这一天是苏潼青入职周年纪念日。不用打字,只需要点击一下现成的按钮,就可以给她发个祝贺的消息。这些意料之外的消息非常简单,只是寥寥几个字,也能传递淡淡的问候和笑意。说是提醒大家,其实没有人会在意别人入职多久,主要是提醒着苏潼青,又一年过去了。她感受到时间的流淌,感受到被大家所包围,或远或近,即使平日里很少联系,偶然间看见,也会有种熟悉的亲切感。
国内已经是年三十,朋友圈天南海北开始陆陆续续过年了,因为疫情,今年春节还是建议大家少流动,过年主要通过各种食物体现着。很多年前,苏潼青还没有离开中国的时候,每逢过年,总会听到各种声音,抱怨过年没有年味儿。那会儿苏潼青还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家,每年都是跟家里人一起过年,逛逛庙会逛逛街,收收压岁钱,吃点儿好吃的,串个门儿,唱个歌,几十年这样过来,觉得就挺好,也并不太懂他们说的缺失的“年味”到底是什么。直到离开中国,一下子就是13年再没有回国过过年,每年春节汪洋都要上班,孩子该上幼儿园的上幼儿园,后来该上学的上学,春节对于苏潼青来说就是凌晨爬起来看个春晚,然后多做几个横点儿的菜,再包顿饺子。在这里,她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年味”,在一个没有什么春节气氛的大环境里,反倒是稍微一丁点儿与过年有关系的元素就会让人特别敏感地察觉到这就是在过年了。一副对联、一盏灯笼、一个窗花、一件红衣。搬到西雅图以后,这里华人众多,加上现在四通八达,美国人也开始重视中国人的节日,每年春节,商场里都是红红火火的春节装饰,老外也开始熟悉红包和小笼包了,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所以年味儿这个东西,其实并不需要多么费力地营造,大环境有当然更好,没有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心里有,无论在哪儿都能过个好年。
苏潼青大概想好第二天都要做什么菜,该提前腌上的腌好,放进冰箱。虽说年要过,倒也不用花上很多时间去过,该上的班儿还是得上,该干的活儿也跑不掉,反正早晚全是自己的。她刚接了一个原来得州办公室同事发的活儿,接的时候看都没看就答应了,想当然地觉得是it相关的,因为一直都是这样,结果全都应下来,打开文件一看,顿时傻眼,竟然是一部小说的其中一个章节。
苏潼青在这一行9年,好像什么行业也都接触过了,奶牛都在纸上养过了,却从来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她很怕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因为小说都是有情绪的,完全不同于软件硬件、合同专利、操作规程、培训教材、时尚杂志和医学文献,这些都是没有情绪的文字,只管对错就可以了。有情绪的文字不光要管对错,更需要把自己完全沉浸在别人的情绪里,虽然素不相识,也要没有任何违和感,就像讲述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不可以存在能够让人察觉的硬生生掰过来的翻译痕迹。我们看中文小说,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不同作者不同的情绪,如果文章不是自己的母语,对于情绪的体会可能就会弱一些,如果翻译成中文,情绪不一定能准确地带过来。同样一句话,你的理解是这样的,我的理解是那样的,落在纸上可能再次出现偏差,读者看的时候理解和感受也会不全一样。
这是一部小说的第11章,书名未知,是一个年轻的第三代移民姑娘记录长辈早年从广东移民加拿大,期间经历战争和各种艰辛的岁月,最终通过勤劳的双手积累家业,并为后代提供越来越好生活的故事。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鲜,毕竟苏潼青自己就身在异乡,西雅图又是个移民城市,多大岁数、哪一代、从哪里来的都有,所以不觉得陌生。文章基本上是很平实的叙述,但是翻到后来,作者描述自己的爷爷奶奶日渐衰老,眼睁睁看到他们终日被病痛所折磨,甚至直不起腰来,却完全束手无策时的痛苦与无奈,突然触动了苏潼青的神经,而让作者痛苦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她深知这个过程是单向的,只会越来越糟,能维持现状已属不易。
这一章的开始引用了杰克·康菲尔德《佛陀的法音》中的一句话:“麻烦的是,你以为自己还有时间。”苏潼青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说的真是太狠了,正是因为它的真实。“爷爷92岁,奶奶88岁,他们结婚已有71年。他们看懂了人生的轮回,深知黄金岁月已经渐行渐远,现在正是自己看到一个人的生活、年龄和所有逆境与困难都积聚至最高点的时刻。每当我想到爷爷和奶奶的时候,我感到既悲伤又内疚,然而内心深处又是那样幸福与欣慰,他们为我留下那么多充满幸福、欢乐和无限温暖关爱的记忆。”“最重要的是,我想让他们知道我有多爱他们,我感激他们所有的牺牲和付出,为了让孩子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我要告诉他们,我想要的只是让他们感到舒适,并享受与我们在一起的最后几年时光。我们将永远爱护并记住他们,他们是使我成为我自己的重要部分。”“我非常非常爱你们,我想与你们留下更多的回忆,也希望我能让你们感到骄傲。”写完这最后几句的时候,苏潼青感到与作者心灵相通,这也是她想对健在以及远行的家人说的话。她想到许久未见的父母和家人,想到刚刚离开的舅舅,想到看不到头儿的疫情和未来,大半夜对着电脑哭得稀里哗啦。
文章虽然感人,苏潼青决定以后还是远离,内耗超乎想象得大,以至于半夜两点多躺在床上依然很久不能平静,依然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之中。她宁愿自己不要代入感这么强,可是不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代入其中又怎能体会作者一丝一毫的想法和情感呢?矛盾,再次无所不在。
大年初一,礼拜五。上班的上班,上课的上课,屋子里很早就安静下来。苏潼青决定晚上做个最近媒体上镜率很高的龙虾卷,作为今天的主要横菜。最近几年,过年几天的饭已经被苏潼青根据自家情况改良了很多,不再一下子做很多样,费时费力,就这么几个人,战斗力也没有多么强大,做半天,吃一会儿,撑得难受不说,还剩一堆。再漂亮的菜也禁不住一个“剩”,很容易变得不再鲜亮可人。苏潼青是个对剩饭很有成见的人,疫情期间守着灶台有条件,更是顿顿做新的,可丁可牟。基本上,一个人吃就做一个人的,三个人吃就做三个人的,实在不适合做一顿的菜,顶多再吃一顿。所以最近几年过年,她都把原来集中在年三十的一顿大饭分散开,每天只做一两样横的,量小,然后多延续一阵子,这样无论精神上还是肚子里负担都小一些。
苏潼青首先是在谭越的朋友圈看到的龙虾卷,这是东北部盛产龙虾的地方的流行食物,缅因和麻省一代比较多。松软的长面包从中间划开,塞满均匀裹着酱料的龙虾肉,晶莹闪亮,芹菜末和洋葱末既是调味又是点缀,一下子把苏潼青给看馋了。无论网上、社交媒体还是实物,如今四面八方的信息来源让没有最多只有更多的好吃的满世界四溢,吃得越多,看得越多,“馋点”就越被拉高,以至于能馋到自己的食物变得越来越少,回过头来竟然发现经常惦记的反倒是那些特别不起眼儿、特别便宜也不怎么好看的吃的。
龙虾卷对苏潼青来说却是个想尝试的新鲜玩意,虽然她对海鲜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但是这种组合和美貌吸引到她。最不好买到合适的竟然是面包,苏潼青带着丸子跑了好几家超市,听说pcc有专门做龙虾卷的面包,不知道那天因为快关门了还是因为临近春节,中国人都想试试这玩意?货架空空,只买到同一个牌子另外一种大小形状也合适的面包,超轻,回来发现无论质地还是麦香都很特别。龙虾卷在饭馆里挺贵,却并不难做,只需要把龙虾尾弄熟,肉取出来,拌上喜欢的蛋黄酱和其他配料,面包用黄油稍微煎一下,有点酥焦的温热面包就是它最诱人的状态,然后把拌好的龙虾肉塞进面包就可以了。如果再能配个漂亮的棕色小案板,撒点干欧芹,来两段迷迭香,点缀几颗新鲜蔓越莓,就更有气氛一些。这里面可以发挥的地方很多,酱、配菜、佐料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来,无论怎么做肯定都难吃不了。自己做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使劲儿塞龙虾肉,直到塞不动为止。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丸子就是个吃饺子只喜欢吃皮儿的主,这点随了苏潼青,同样,她对龙虾也没有爱,只喜欢那个黄油煎面包。
自从背心儿的中文课开始泛读全本《西游记》,已经过去大半年,低一级的丸子也开始了,上礼拜刚刚进驻花果山,所以苏潼青每天都要听各位师兄和唐僧在不同阶段的遭遇,每个星期重复若干次。此外每天晚上跟丸子听一回三国,苏潼青自己因为迷恋《枉凝眉》,又把87版《红楼梦》刷了几遍,刷到越来越郁闷,打住。几部著作有小说有广播有电视剧,苏潼青感觉离上梁山可能也不远了。
最近姥姥经常给苏潼青发一个名叫《安岚说历史》的公众号更新,东北味儿的语言幽默诙谐,换个方式讲历史和历史人物,丸子说有点儿像《oversimplified》。苏潼青跟丸子一起不定期听了一些,还真挺有意思。大年初一的晚上,她们一起听了《周瑜》,跟凯叔的罗贯中版《三国》有些出入。《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总感觉有些偏负面,小心眼儿,嫉妒,跟诸葛亮较劲儿仿佛是他的主要工作和使命,以至于周瑜死后,没人掐了,苏潼青和丸子竟然感到很失落,竟然觉得整个《三国》都没原来有意思了。安岚版的周瑜则是一个从里到外都堪称完美的人,又美又帅,能文能武,人品极好,还很仗义,几乎没有什么□□,最后更是划了重点:罗贯中说得不对,周瑜是中箭而死,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借东风也不是诸葛亮的功绩,而是周瑜的。苏潼青和丸子觉得这样的否定很有意思,那么多年过去了,孰是孰非,各有定论,她们无从判断,自己能做的就是了解各家之言,然后聊聊那些让自己有所触动的故事和人物,顺便再复习复习跟这一辑有关系的诗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杜牧的《赤壁》。丸子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平时经常说的“说曹操曹操到”今天终于到正根儿上了,不再比喻甲乙丙丁。